調侃/網絡寫作,泥沙俱下的文化“亂彈”

網絡寫作盛行多年,究竟給我們的生活或創作帶來了什麼?

♥寫作工具改變文風

專業作家一般寫東西都很小心,不太會出現錯別字,但在網上寫就會出現很多錯別字。因爲在網上交流,很急切地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似乎沒有時間停頓,更沒有心情仔細看,打完字就直接發上網了。這直接造成了錯別字的滋長。如果換成毛筆肯定不一樣。

所以說,寫作文風與寫作工具很有關係。比如回到古代,甲骨文時代就不可能出現長篇小說,要在烏龜殼上一刀刀刻餘華的《兄弟》,這怎麼可能呢?要找多少隻烏龜殼?所以甲骨文只能是一種很簡略的文體。後來有了毛筆,寫字方便了,再後來有了自來水筆、圓珠筆、鉛筆,寫字就越來越方便了,當然文字也向着越來越“水”的方向發展。

♥匿名寫作泛出人性弱點

在網絡上成名不是件容易的事。你以爲你很有名,其實別人根本不認識你。一個“80後”的網絡作家小飯跟我說,他覺得現在還不如我們那個時代,文章發表在《收穫》、《當代》這些有名的雜誌上,大家都看到了,而現在很多人在網上寫了半天還沒人知道。人家腦子裏要裝很多知識,哪還有那麼多空間記住這麼多名字呢?

網絡上關於實名的討論很熱烈,其實匿名的帖子是網絡中最活躍的,論壇中的大部分作者也是匿名的。小編曾經說過,只要不罵娘,任何罵陳村的帖子都沒關係。他們多辛苦啊,一個晚上打好幾千字,花這麼多時間來評我的文章,與陳村探討,他們完全可以把這些時間花在讀愛因斯坦,讀托爾斯泰,讀張愛玲上,但他們沒有,我難道不應該感謝他們嗎?

但匿名的壞處在於:把人性弱點給泛出來了。其實我們不是雅人,有時候也會耍潑,也會不講理,但是我們不敢當着人表現出來,因爲用的是實名,傳出去會很丟臉。而網絡匿名寫作就不存在這個問題。舉個例子,今年上半年的時候,有兩個作家在網上爭論起來,後來帖子放到了天涯論壇上,有很多人直接在網上開罵。這都是些什麼人?爲了解開疑惑,小編用了很多合法公開的手段查他們的身份。爲了讓那些出言不遜的人收斂一點,有人揭示了他們的真實信息。當你說出他的真實身份時,他就老實了。

♥無疆域寫作的利弊

網絡寫作還有一個好處:打破地域。網絡無邊界,全世界都可以看見你的東西。1997年網絡出來不久,網絡沒有“過濾”一說,連“花花公子”這類網站也可以上去,後來上網的人越來越多,就出現能上去和不能上去的網站了。

當然,這也帶來了很多家長的擔心,小孩看了不良信息怎麼辦?不可能把互聯網封掉吧?其實已經存在的不少東西,都有它的兩面性,比如汽車、飛機等,有時會惹大禍,但是再不喜歡它也是不能離開它了,網絡也是,這是個比較麻煩的事。

我的孩子迷網絡,所以裝修房子時,就多長了一個心眼,讓孩子房間裏的網線和電話線必須經過我的書房走,所以孩子上網的時候,電腦成了一個代理服務器,我常會“威脅”孩子,說我都可以看見你在幹什麼,以便節制,雖然這種中國式的教育並不是什麼好辦法。

對現在的小孩子來說,網絡是他們生活中天然存在的東西。像我兒子玩泡泡堂,我從來沒有教過他。他有一天告訴我可以買點卡,這讓我非常擔心。今年教師節,他自己做卡片,寫感想,謝恩師,他貼的不是畫,而是從網上找的圖片,不用教已經會這麼玩了,這其實是他生存的環境,也是將來他們這一代獲取信息、求職、交友、購物的途徑。如果把網絡掐斷,孩子的發展就畸形了,就無法適應當今社會。

♥創造開放的互動寫作

網絡寫作由於具有了互動的特徵而顯得更有現場感。餘華寫的《兄弟》,前面兩章被貼到網上,有很多人轉載、評論。餘華確實是一個好作家,十年沒有好好寫小說了,一出來兩章,就出現了很多評論,但是有一個致命的問題是下半部還沒有出來,就引發了一片亂七八糟的聲音。小編很擔心,這是否會影響他下半部作品的寫作?

網絡寫手在互動的環境裏面成長,我很佩服他們,有些人無論別人如何罵,他可以當作不看見,堅忍不拔地寫。網絡寫手的寫作有時候是斷斷續續的,有點像聊天講故事,與我們傳統文本在封閉環境中的產生方式不一樣。網絡寫作是在開放的環境中進行的,這會對文本文風產生影響。

當然,網絡中也有很安靜的人,比如飛廉,他寫了《飛廉的村莊》,寫的是將要消失的農耕文化,一段一段,安安靜靜地寫。還有一個叫馬慧元的天津人,她是學計算機的,這個人非常有趣,喜歡彈鋼琴和管風琴,寫的東西集成了一本書叫《北方的巴赫》,雖然這本書不會熱賣,但是喜歡這本書的人會很高興,這就是網絡很大的功德。

調侃/網絡寫作,泥沙俱下的文化“亂彈”

♥無序發帖催生語言暴力

有網絡小編曾經和一個人網上吵了幾個月。他自稱住在加拿大,一直在網上寫作,說文革怎麼怎麼好。小編實在忍無可忍,就提供了當年保留下的一些“醫療票據”,以證明他的說法是錯的。結果第二天他又發帖說“昨日我與陳村達成共識……”這根本是子虛烏有的事!

網上經常會有這樣哭笑不得的事情。比如我現在說太陽是方的,如果我願意,我可以一直在那裏堅持說,沒什麼人來制止我。開始也許有人會跟帖反駁,但時間長了,哪有人有空每天來說同樣的話?於是變成了一種語言暴力,誰最無聊,誰精力最充沛,誰就是最後的勝利者。

最初我們張開懷抱迎接網絡,以爲它會帶來開放和民主,可這種民主環境是否真的存在?

有人管的論壇同樣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反省過,人人公平的環境是不存在的,最終我得到一個樸素的真理,搗亂的人要讓他喫虧。斑竹警告那些人,再搗亂的話,只要我鼠標一點,一切他寫的帖子全部灰飛煙滅,這個ID從此會人間蒸發。

♥快速廉價的傳播方式

網絡出現以前,文學作品的傳播方式是一種定式:首先生成文本,接着通過審覈、出版等各道程序,最後出版成書並銷售。這個過程很長,並且由於在流通領域發行數量有限,它始終是一種窄面的傳播。

但今天的情況不一樣了。

網絡的主要特徵之一是可以低成本、無限量的複製,作品唾手可得;網絡還可以實現跨區域、點對點的傳播,使作品可以輕易傳送到世界各地。

其次,網絡上出現的大量文學作品是免費的,當然,上網費用除外。這也是以前不可想象的。此前到圖書館借閱也需要付費。這種方式顯然對文學的傳播有促進作用。

此外,網絡傳播方式還使介於閱讀和非閱讀之間的作品獲得了生命。當需要通過郵寄等“複雜”方式獲得一本書,並需要付出成本時,人們往往會變得慎重,也許10本書中只有一兩本“必需”的會成爲最終選擇。但在網絡時代,一口氣隨意瀏覽10本書隨時可行。

相信這種傳播方式以後會逐漸加強。

♥免費午餐逼你迴歸傳統

當前發表在網上的作品很少有能獲得報酬的,通常都是寫手們自願發表在網上給人白看。據我所知,國外只有兩類網站是“天然”贏利的,一類是賭博類網站;一類是色情網站。在我所知的範圍內,國內“起點網”是需要付費看文章的,也因爲此,它有能力支付作者報酬。至於其他依靠廣告維持的網站,其收費模式無法大規模推廣,往往難以爲繼。

因此絕大部分寫手們的網上寫作只能是無償勞動。因而一旦成名,很多人會選擇轉往“網下寫作”,以出書方式贏利。而這又恰恰走回了老路。他們不得不重複傳統作家出書的一系列複雜流程,包括審稿。傳統社會的評判標準再度發揮作用,這必然會出現寫手們爲迎合“編輯”們的口味,而改變作品內容或風格。而網絡作品本身的意義在於鼓勵創新,鼓勵人們打破陳規陋習,於是作品再度失去網絡時代的風格。

免費午餐還帶來了網絡版權的問題。網絡的誕生本來鼓勵原創,但因爲免費而被頻繁轉載,可轉載並沒有產生新的東西,這會扼殺原創。

♥點擊率和成名方式

傳統作家出名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除了自身的積累以外,他們必須加入作家協會,作品要獲得大多數評委的認可,並被推薦去評獎,進而被推廣。但網絡拋棄了這一切。它開啓了一種全新的投票方式。

我們曾經經歷過三種投票方式:先是領袖投票,領導一句話,就可以捧紅一本書;隨後是專家投票,組織一幫業內權威來評定;進入經濟社會後,又賦予商人投票權,他們用錢購買廣告來表示支持。

這三者共同的缺陷是難以低成本地把大量人聚集起來,因而造成少數人的特權。而網絡的便捷使之成爲可能。平民成爲對作品投票的主體,網絡幾乎沒有給他們設置任何門檻。於是“作品”成名方式變了,只要能擁有點擊率就獲得了勝利。像以傳統的方式根本不可能出現韓寒之類的人物,但在網絡時代,僅僅因爲他擁有一批擁護他的“小朋友”,他就可以成名。他們不需要專家鑑定,只要依賴關注度就行了。

當然,這只是成名的一種方式,也並非最好的方式。它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比如像先前超級女聲這樣的大衆選拔方式,容易淹沒精英文化。因爲你讓一個文盲評價巴赫,他怎能接受?我想在莎士比亞的時代,也許有很多人無法接受他的作品,但在今天看來,如果你說你不喜歡莎士比亞,那是對自己的嘲弄,證明你“沒文化”。所以我們必須還得有一種體系,能保留精英文化,往往這種文化不能在短期內爲大多數人所接受,但作爲歷史應該被保存,給後世留下評判的原始資料。一個開放的社會應該同時存在幾種方式,相互交織,留下這個時代中的各種文化方式。

還有,負面批評不再起到原來的“貶低”作用,反而提高了帖子的點擊率,成爲一種奇怪的成名方式。因爲在網絡上,無論你是讚揚還是批評,只要你點擊“回覆”,這個帖子就一直會被掛在前面,你罵得越多,它被點擊的次數越多,越成爲論壇關注的焦點。所以你不喜歡它的最好辦法就是不理它。

網絡作品成名方式的變化引起了學院派的失落。他們再也無法安靜地做學問,必須跳上傳媒,爭取民衆。於是他們對待網絡作品的態度也變得浮躁。他們並不是很熟悉網絡作品,卻又要去搶奪命名或宏觀論述的權力,這就容易出現問題。

調侃/網絡寫作,泥沙俱下的文化“亂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