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薦語】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是經濟學的經典著作,儘管已經年代久遠,有些背景時過境遷了,但其基本核心內容仍然有着參考價值,不失爲我們縱向考察的一具座標。於此通過晨讀欄目來分享張家衛有針對性的解讀,亦算開卷有益。

01

關於亞當.斯密和他的《國富論》:1776年,《國富論》的首次出版標誌着經濟學作爲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在此後的200餘年中,它被加諸“西方經濟學的聖經”、“經濟學百科全書”、“影響世界歷史的十大著作之一”等許多美譽。

張家衛的解讀:

亞當.斯密(1723~1790)出生在蘇格蘭,被世人尊稱爲“現代經濟學之父”和“自由企業的守護神”。《國富論》的全稱是《國家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因此此書論述的並非簡單的是指國家財富,而是指更具普遍意義的國民財富。

亞當.斯密的經濟學可以與物理學中牛頓的理論媲美。其“看不見的手”如同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一樣,是亞當.斯密獻給人類的最偉大觀念,用這一觀念所培育出來的市場經濟制度,儘管有各種不盡如意的地方,但迄今爲止卻是以歐洲人的智慧所能找到的唯一一種被實踐證明可以成功組織經濟活動的經濟制度,並且成爲全球範圍內必須學習和效仿的經濟制度。

在中國,曾經長期否定亞當.斯密的經濟學,所幸的是,現在我們已經接受了亞當.斯密的主要觀點。具體地說,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在今日之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承認人在經濟生活中的利己性是市場經濟建設的前提。

2)依靠“看不見的手”管理經濟、儘量減少政府幹預。

亞當.斯密着眼於他所觀察到的尚未出現工業革命的世界經濟,首次系統分析了國民財富產生、分配與持續運轉的內在規律。迄今爲止,他的思想是所有主流的經濟學理論必須參考和借鑑的基礎。

《國富論》的晨讀預計在35天時間,將盡量以最簡短的語言描述,因此再次聲明,這樣的解讀最大的意義在於啓發和培養興趣,而非可以代替原著的觀點,並且其中觀點也並非以是否正確來評價,僅僅是思考經濟學問題的一個角度,儘管這一角度已經經過了200餘年的實踐。

亞當·斯密

1723年6月5日(受洗)-1790年7月17日),又譯亞當·史密斯、亞當·史密夫,蘇格蘭哲學家和經濟學家,他所著的《國富論》成爲了第一本試圖闡述歐洲產業和商業發展歷史的著作。這本書發展出了現代的經濟學學科,也提供了現代自由貿易、資本主義和自由意志主義的理論基礎。

點贊+打賞+轉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