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開創貞觀之治及李唐往後百餘年盛世的英主,李世民以博採諫言、包容四方的廣闊胸襟,將中華文明於中古之世推向了一座頂峯,並與劉漢相視對望。在後世所稱讚的漢唐盛世中,漢以布武天下而稱強,唐則以兼收幷蓄、包舉四海的非凡氣度可稱爲一個"絢爛的世界帝國"。

當回首昔日李唐的歷史時,大家都不得不欽佩李世民在政治方面的成就。但是,作爲輔佐李淵晉陽起兵的一大功臣,李世民的軍事素養也可在歷代帝王乃至名將中佔據前列。

因其身爲帝王的光環,蓋過了他早年的軍旅高光,導致今時今日許多人都忽視了他身爲軍事家的一面。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李世民在唐初統一戰爭中的過人表現。

▲李世民畫像

一、圖謀長安,西定薛秦

大業十三年(617年),未來的唐高祖李淵被任命爲太原留守,負責剿滅上黨一地的叛軍。但是,放眼當時全國的狀況,已非一地一時的民變了。因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彼時已是民怨四起。就連隋煬帝都已無法控制全國的局勢,區區一個太原留守就更沒有那個心思去扭轉乾坤了。

同年六月,李淵派李建成、李世民攻克西河郡(今汾陽)。得益於此次勝利,他手下的謀士裴寂、劉文靜和次子李世民等人勸說他自己起兵稱雄。當年七月五日,李淵以隋煬帝派來監視自己的王威、高君雅祭旗。發佈檄文後,他號爲統甲三萬人,以義軍之名起兵。自此刻起,李世民便彰顯出了過人的軍事才能。

▲影視劇中一生戎裝的李世民

起兵之後,李淵立即揮師南下劍指長安。此舉,可謂戰略意義高於一切。作爲關中核心,掌握了這一要地,便可圖謀"八百里秦川"。在當時,關中象徵着豐饒與人口稠密。秦、漢、隋皆以此爲霸業根本。立足咸陽,便有了足夠的實力一統天下。爲此,李淵決定趕在各路英雄之前立足咸陽。

但是,當唐軍兵馬來到咽喉要地霍邑(今霍州)時,卻遇到了駐守該地的隋將宋老生的頑強阻擊。又恰逢秋雨連綿,道路泥濘,後勤補給一時難以爲繼。面對剛一起兵就遇到這一硬仗,李淵一時拿捏不準。此時,就連擁護他起兵的裴寂都勸說李淵撤回太原。

▲太原至西安的大致路徑,其中紅色標誌即爲今霍州所在地

面對這一抉擇,李世民力主惡戰拿下霍邑。根據他的分析,追隨李淵起兵的義軍將士,進可攻,而退則就只能散還家鄉了。

而且,在當時他就不加掩飾的說:"須先入咸陽,號令天下。"如果退守太原,在李世民看來就與一般的賊匪沒有區別了。

此時,便可以看出李世民身上放眼天下的帝王英姿。

爲了在這一艱難抉擇當中打動父親,李世民甚至不惜哭諫李淵不要退兵。由此可見,他對於立下不世之功的堅持與渴望。幸好,李淵聽進了李世民的建議:堅持進攻。

就這樣,唐軍在八月三日攻下霍邑後,一路南下並於兩個月後順利包圍大隋的核心——長安大興城。

起兵當年的十一月,唐軍攻克大興城,李淵得以自立爲大丞相、唐王。次年三月,隋煬帝被宇文化及所弒。五月,李淵廢楊侑自立爲帝,改國號唐。

▲李淵畫像

但是,建國之後的李唐並非得以坐鎮長安而號令天下,而是實打實的打出江山。早在李淵攻入長安的第一個月,自命爲秦王的薛舉就派薛仁杲(gǎo)領兵攻李氏。在當時,佔據隴西、天水、西平諸郡的薛舉亦想圖謀整個關中地區。所以,當李淵勢力還沒站穩腳跟的時候,便令自己的長子進攻長安。

在這邊,李淵則派出了次子李世民迎戰。此役,李世民不負所托,在扶風(今陝西扶風縣)打破薛秦大軍並追至隴坻(今甘薯天水東南)。

追擊距離長達兩百多公里,打得薛舉不禁問手下:"自古以來天下有這種事情?"

▲地圖上今扶風至天水的直線距離及其地形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不甘放棄長安的薛舉再次發兵攻唐。在當月,薛舉侵涇州(治所在今甘肅涇川縣)。面對大舉進犯的薛秦,李淵再次以李世民爲統帥,指揮部隊前去抵禦。七月初,兩軍對壘,因此時李世民身體不適,遂交由劉文靜、司馬殷主管軍務。開戰前,李世民再三叮囑要

"深溝堅壁,以老其師"。

但是這二人沒有遵守李世民的戰術,遂至高墌(zhǐ)城 (今陝西長武縣 )大敗。此役唐軍士卒死者十之五六,大將慕容羅睺(hóu)、李要遠、劉弘基被俘。趁着大勝之際,薛舉立即揮師東進。再嘗失利的李世民不得不班師回朝,恰好此時薛舉突然離世,使得李唐得以有喘息之機。

次月,李淵再次派李世民出征薛秦。此役,雙方再次戰於淺水原(今長武縣東北)。面對十萬衆的薛秦大軍,李世民決定再次堅壁固守。九月初,雙方在高墌一地陷入僵持狀態。在薛秦這邊,宗羅睺再三來到唐軍營寨門前挑釁尋戰。而李世民則下令不得出戰,並嚴令"

敢言戰者斬

"。

就這樣,在僵持六十餘日後,薛仁杲部衆發現糧食即將消耗殆盡。利用悄悄逆轉的形勢,李世民命梁實紮營於淺水原,假裝要與薛秦一戰。但他依舊囑託梁實要堅守營寨,待薛秦大軍顯露疲敝時,他才傳令梁實率軍出戰。與此同時,他親率精銳騎兵從背後包抄薛秦大軍。在表裏合擊之下,薛仁杲大敗撤退。但是,李世民沒有給他這個機會。在舅父拉馬苦諫之下,李世民依舊率輕騎兩千追擊至折墌城(今甘肅涇川縣)下。

面對李世民輕騎的包圍,薛秦潰散的部隊不敢進入該城四周。日暮傍晚時分,大軍趕到完成了對摺墌城的全面包圍。夜半,守軍紛紛向唐軍投降。無計可施之下,薛仁杲率全朝文武出城投降。

此役,李世民不僅保住了長安還一舉平定隴西地區。此外,唐軍還收精兵萬餘人,平民五萬口。

二、克復太原, 北定劉宋

保住了長安也只是唐初李氏所歷經的第一個風波,其他勢力不會坐視李唐獨大。武德二年(619年)六月,劉武周借兵突厥,以宋金剛爲大將南下攻城略地。自薦前去馳援的裴寂兵敗,連夜逃至晉州。

而受命留守太原的李元吉,更是棄城攜妻妾連夜趕回長安。

一開始聽聞消息的李淵震怒,誓要處死輔佐李元吉的兩名大臣。

當宋金剛連陷晉陽、絳州、龍門、澮州後,黃河東岸大部份地區落入劉武周手中,關中震駭。就連李淵也想着放棄河東之地,固守關西境內。就在這決定戰略方向的時刻,又是李世民出來扭轉了局勢。面對父皇想要棄守發家之地的舉動,李世民力爭奪回汾晉之地。

▲隋末羣雄割據圖

在他看來,此河東之地爲王業基礎,殷實富庶足以供養京師。爲了不白白放棄這一戰略要地,李世民請求撥兵三萬,平劉武周。

當年十一月,李世民趁着黃河冰期率軍東渡,屯駐於柏壁(今山西稷山東)。

見附近的唐軍幾次失利後,李世民再次決定"堅壁搓銳"。

雖然在來到此地不久,李世民通過伏擊和突襲大破劉武周的部衆。但是他依舊嚴令各部將不得擅自出寨交戰。因爲,他看穿了宋金剛部衆以掠奪爲生計的命門。作爲孤軍深入作戰,宋金剛一部缺乏合理的後勤補給。而且,就實力而言,劉武周也不足以支撐一次性如此大規模的作戰。

果不其然,在次年(620年)四月,補給耗盡的宋金剛和另一大將尋相北退。此時,堅壁數月的李世民命部衆傾巢而出。在霍邑大破敵軍後,爲了全殲宋金剛一部,

李世民親率部衆急行軍一晝夜,奔襲200餘里。

當夜且進且戰的唐軍,便與敵軍戰數十回合。

行至高壁嶺(山西靈石縣東南,北與雀鼠谷相接)時,劉弘基請求李世民班師回朝。爲了不給宋金剛以喘息之機,李世民策馬而前,追入雀鼠谷。受其感染,勞累的將士們也一鼓作氣,與敵軍拼死一戰。

當日,唐軍八戰八捷,殲敵數萬人,繳獲輜重車千餘輛。

緊接着,他又率軍奔襲介休。在此地,宋金剛將剩餘的兩萬之衆南北排開,擺出七里長陣。

交戰之處,李世勳稍有不利。不過,李世民卻突然率精銳騎兵出現在敵陣之後。一如淺水原一役,遭到前後夾擊的敵軍瞬間潰敗。聽聞消息的劉武周北逃突厥,兵敗如山倒的宋金剛也向北逃亡。不久,二人皆被突厥所殺。此役,李世民不僅收回河東之地,還收下一名勇將:尉遲敬德。

三、圍攻洛陽,剪滅竇氏

北定劉武周後,李世民並未休息多久。同年六月,李淵決定東進洛陽以取中原,一舉統合天下。如此大規模且重要的戰役,李淵自然全權交給李世民指揮。此次,李世民展現出了在戰略層面上指揮大規模兵團作戰的能力。

▲李世民攻洛陽、守虎牢的戰役簡圖

爲了合圍洛陽,他命羅士信率前軍圍洛陽西郊慈澗,史萬寶自宜陽(今河南宜陽)向南據龍門,以絕王世充的山南之路。劉德威自太行東圍河內(今河南沁陽),王君廓自洛口(在河南鞏縣境內),以斷王世充的糧道。黃君漢自河陰迂迴攻洛城(在河南孟津縣境),自己則帶大軍屯於北邙山(洛陽北),連營以逼洛陽城。

經過四個月的持續交戰,王世充所轄州縣漸漸被唐軍侵蝕。

在邙山一戰中,李世民率軍斬首三千。遭遇大敗的王世充僅以身倖免,逃回洛陽。

中原州縣聽聞消息,紛紛歸降李唐治下。但是,面對堅固的洛陽城,唐軍旬逾難下。

與此同時,王世充請求竇建德前來解圍。思脣亡齒寒,竇建德率十萬大軍壓迫李世民撤軍並歸還王世充原有的州縣。

如此一來,李世民將單純的圍殲戰役,就變成了圍點打援。

他一面命李元吉掘塹壕、築陣地,圍死洛陽城。一面親自率驍勇3500人急趨虎牢關。

在當時,唐軍已經疲敝思歸鄉,衆將領也進言放棄洛陽暫且回關內。可以說,李世民此次的戰略決策是十分冒險的。如果稍有不慎,李唐將傷及筋骨。不過,李世民並非單純的逞匹夫之勇。爲了一擊制敵,他先派人絕其糧道,又扼守虎牢關。次年五月,李世民又命人在河灘邊上牧馬,以吸引竇建德率軍出擊。

果不其然,竇建德全軍襲來。在高處觀望的李世民一眼就看穿了竇建德軍隊的弱點。當時,敵軍幾經斷糧,仗着兵力優勢貿然一字排開進軍。觀望一陣後,他命宇文士率三百騎兵吸引敵軍注意力。當竇建德軍開始躁動後,李世民親率精銳鐵騎直插敵軍核心。

此役,李世民率軍斬殺三千餘人,俘獲五萬人,這當中更是有敵軍首領竇建德。

交戰結束後,李世民押着竇建德來到洛陽城下,招降王世充。就這樣,經過三場戰役,李世民幫助李唐奪取關中、鞏固關中並進軍中原,

最終如他後來回憶那般"二十四而定天下"。

▲唐太宗時疆域圖

李世民本人的武技也不必多說,每逢有戰役,他必定身先士卒。

與其他指揮官不同,他本人更傾向親自指揮騎兵部隊迂迴至敵軍後方。

昭陵六駿,就是他戎馬生涯的寫照。在後世的描繪中,杜甫的一句"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可謂是對李世民早年最貼切的寫照。

早年南征北討,爲初唐一統天下立下赫赫戰功是他。封爲天策上將、弒兄篡父,開啓貞觀之治也他。晚年兵敗高句麗,亦是他。當我們今日回顧歷史人物時,往往會沉湎於其中一面而忽視了這些人物生前飽滿且立體的個性。即便有時候,我們會發現這個人物沒有印象中的那麼完美。但是正因如此,他們才顯得真實而又鮮活。

參考資料:

史蘇苑·《從三大戰役看傑出軍事家李世民》

邢志剛·《李世民的軍事才能探析》

孔令銅·《李世民軍事謀略思想反覘》

曹作之·《論李世民的軍事思想》

楊蔭樓·《試論李世民的軍事戰略思想及指揮藝術》

許道勳·《唐太宗的軍事謀略與作戰藝術》

郭紹林·《唐太宗的軍事藝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