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論語》裏“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的意思是親密,見周字字條第2項。最正確的原因就是“吉”本身就有橘子的意思,所以後人造了“桔”字代替橘。

先行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關於“橘子”爲什麼又寫成“桔子”,詳見“吉”字字條第4項;(2)《論語》裏“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的意思是親密,見周字字條第2項。無興趣內容可快速忽略。

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2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三個漢字,分別是:啻、吉、周。詳情如下:

1、啻。有兩個讀音:

(一)chì。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啻,語時,不帝也。從口,帝聲。一曰:啻,諟也。”形聲字,本義用作副詞。但;只;僅。常用在表示疑問或否定的字後,組成“不啻”、“匪啻”、“何啻”、“奚啻”等詞,在句中起連接或比況作用。所以許慎說它是“語時(詞)”。比如《書.多士》有:“爾不克敬,爾不啻不有爾土,予亦致天之罰於爾躬。”孔傳給解釋:“不但不得還本土而已,我亦致天罰於汝身。”這句話的大意是:你們假如不能恭敬謹慎,你們不但不能保有你們的土地,我也將會把老天的懲罰加到你們身上。(《多士》是周公初往新都洛邑,用成王的命令告誡殷商的舊臣的一篇文告。)

《說文解字》第172:“橘子”爲什麼又寫成“桔子”,有區別嗎?

(周成王像)

許慎給的第二個解釋是“諟也。”意思是是;理。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言部》有:“諟,理也。沒有找到典籍中的應用實例,暫不舉例。

本應之外,啻還有一義:餘。出自《集韻.寘韻》:“啻,餘也。”亦無實例可考。

(二)dì。讀這個音時有兩個意思:(1)高聲。《集韻.霽韻》稱:“啻,高聲。”(2)審諦。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口部》:“啻,亦用爲審諦。”此兩義均只見於辭書,典籍中未見實例。因不常用,此讀音漸漸淡出實用,很多詞典已不收錄。

啻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72:“橘子”爲什麼又寫成“桔子”,有區別嗎?

(啻字的小篆寫法)

2、吉。讀jí。《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吉,善也。從士、口。”吉字是會意字,所以要考察字形,看它的字形演變:

《說文解字》第172:“橘子”爲什麼又寫成“桔子”,有區別嗎?

(吉字的字形演變)

吉字文字學界普遍認爲它是象形字,但是甲骨文裏的字字形究竟象什麼,專家們有爭論:

關於上邊那個像箭頭似的圖形,郭沫若認爲象牡器(雄性生殖器);於省吾認爲象句形(兵器劍),吳其昌(梁啓超和王國維的學生)認爲象一斧一碪,陳英傑認爲象玉圭之形(李學勤《字源》);一直沒有定論。只能存疑。吉字所從之“口”,依照吳其昌的說法,象形碪,就是“砧”具體可以參考“古”字字形的象形盾牌,盾牌具有堅固的特點,所以,一般認爲吉的本義就是堅實。我們通常說的“吉金”用的也是豎實這一本義,解爲“善金”就不準確。

許慎認爲吉的本義是善;吉祥。比如《詩經.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毛傳》稱“吉,善也。”大致的意思就是:追求我吧年青人,趁着吉日來迎娶。再比如《天問》:“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王逸注說:“言湯東巡狩,從有莘氏乞匄伊尹,因得吉善之妃,以爲內輔也。”這裏的“小臣”在商代是官名,職位很高,(於省吾認爲等同於後來的“大臣”,但屈原在這裏用小臣,很可能是因爲伊尹做過“庖宰”之類的工作)。這一句是戰國時的傳說:成湯東巡,訪得伊尹賢名,三次派人往聘,但有莘國國君不允。後來,成湯改求娶有莘國君的女兒爲妻,有莘氏把伊尹作爲陪嫁送給了湯。這裏的吉,相當於美好,美麗的意思。爲什麼想要那小臣,卻得到個美麗的妃子?

《說文解字》第172:“橘子”爲什麼又寫成“桔子”,有區別嗎?

(美麗的商湯王妃)

吉還有很多用法,舉常用的說說:(1)陰曆的每月初一。或稱“初吉”。比如《詩經.小雅.小明》:“二月初吉,載離寒暑。”《毛傳》稱:“初吉,朔日也。”(我)二月初一離開,至今已是寒來暑往。杜甫詩《北征》也有“皇帝二載秋,閏八月初吉。”八月初一的意思;

《說文解字》第172:“橘子”爲什麼又寫成“桔子”,有區別嗎?

(戰亂中的杜甫)

(2)古代祭祀鬼神的禮儀。爲五禮(吉、兇、賓、軍、嘉)之一。比如《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吉禮事幫國之鬼神示。”

(3)行。《廣雅.釋詁一》:“吉,行也。”王念孫《廣雅疏證》稱:“吉爲行得,吉當爲<彳+吉>。實際上應當就是它的通假。

(4)橘樹;橘子。後來寫作“桔”。李調元《卍齋璅錄》卷四中記載:“《易林》:‘三人求吉,反得大慄。’東坡有《黃甘陸吉傳》,皆借‘吉’爲‘橘’。今蜀音猶然,粵東呼橘皆曰吉。寫‘橘’爲‘桔’,本此。”這實際上是我們平常說的橘寫作桔的最初原因。淮南、淮北一說固然不靠譜,桔爲橘的簡化字更不對(1977年簡化字方案草案認爲桔是橘的簡化字,到1986年廢止。),或者認爲桔和橘不是同一物的說法,也不對。最正確的原因就是“吉”本身就有橘子的意思,所以後人造了“桔”字代替橘。

《說文解字》第172:“橘子”爲什麼又寫成“桔子”,有區別嗎?

(橘子)

(5)古州名。隋代所置,位置在現在的江西省吉安市。

(6)吉林省的簡稱,東北三省之一。

此外,吉還是姓,《集韻》有記載。

吉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72:“橘子”爲什麼又寫成“桔子”,有區別嗎?

(吉字的小篆寫法)

3、周。讀zhōu。現代漢語常用字。《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周,密也。從用、口。”不是形聲字,先考察字形,周的字形演變如圖:

《說文解字》第172:“橘子”爲什麼又寫成“桔子”,有區別嗎?

(周的字形演變)

一般認爲,周是象形字,但構形不明(《字源》)。有學者認爲字像方格縱橫、刻畫文采之形,爲“彫”(雕刻的雕)之初文;有的學者認爲像界劃分明之農田,其中小點像禾稼之形。但許慎都不認可,所以《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密也。”就是周匝、周密。但似乎都不具備說服力。甲骨文中的“周”,有三個用法,1、用爲方國名,即周國;2、姬周(與前一義並不同);3、婦周,人名。

既然象形不明,解析本義只好先按許慎的說法來,周的本義就是周密、謹嚴。比如《左傳.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遍。”杜預注說:“周,密也。”它的收藏周密,它的使用普遍。再比如《管子.九守.主周》:“人主不可不周”尹知章注稱:“周,謂謹密也。”

本義之外,周的用法有很多,舉常用的說說:(1)緊密;牢固。這是引申義出來的意思,比如《左傳.哀公十二年》:“盟所以周信也。”杜預注稱:“周,密緻也。”盟誓,是用來鞏固信用的。

(2)親密。比如《論語.爲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何晏注:“孔(安國)譾:‘忠信爲周,阿黨爲比。’”君子之間忠信親密但不結黨,小人之間結黨但並不親密忠信。儒家所說的小人,不是某個社會階層,而是與君子對立的一種道德行爲。

《說文解字》第172:“橘子”爲什麼又寫成“桔子”,有區別嗎?

(孔子講學圖)

(3)和調;適合。《廣雅.釋詁四》:“周,調也。”比如《離騷》:“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王逸注說:“周,合也。”雖然不能投合今人的趣味,我只願依從古代的彭咸!

《說文解字》第172:“橘子”爲什麼又寫成“桔子”,有區別嗎?

(屈原像)

(4)至;極端的。《廣雅.釋詁一》:“周,至也。”比如《詩經.小雅.鹿鳴》:“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毛傳》稱:“周,至。”孔穎達疏稱:“示我以先王至美之道也。”諸位賓朋喜愛我,教我以先王至美之道。

(5)遍;普遍。《廣雅.釋詁二》:“周,遍也。”比如《易.繫辭上》:“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

(6)完備。《廣韻.尤韻》:“周,備也。”比如《左傳.文公三年》:“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爲君也,舉人之周也,與人之壹也。”杜預注說:“周,備也。”大意是:君子因此知道,秦穆公作爲國君,提拔人才考慮全面,任用人才專一無二。

《說文解字》第172:“橘子”爲什麼又寫成“桔子”,有區別嗎?

(秦穆公像)

(7)終;到底。比如《左傳.昭公二十年》:“子行事乎,吾將死之,以周事子。”杜預注稱:“周,猶終竟也。”孔穎達疏:“終不泄子言,是終事子。”大意是:您辦您的事吧!我將爲此而死,用保密來侍奉您。

(8)保全。比如駱賓王的《螢火賦》:“小智非周身之務。”保全自身意。

(9)環繞。《小爾雅.廣言》:“周,幣(匝)也。”比如《九歌.湘君》:“鳥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王逸注稱:“周,旋也。”鳥兒棲息在屋檐,江水圍繞在階前。

《說文解字》第172:“橘子”爲什麼又寫成“桔子”,有區別嗎?

(湘君)

(10)時間名詞。古時候稱一年爲一週。比如劉禹錫《請朝覲表》:“只奉朝謁,時才二週。”才二年。現代漢語,一週指七天,即一個星期。比如,週末、週報表、週刊。

(11)旁。比如《詩經.唐風.有杕之杜》:“有杕之杜,生於道周”有棵杜梨,長在道旁。也有一說這裏的周,是右的假借,因爲上文有“有杕之杜,生於道左”。各憑理解,不強求。

《說文解字》第172:“橘子”爲什麼又寫成“桔子”,有區別嗎?

(有杕之杜,生於道周)

(12)(經濟上的)援助;救濟。後來寫用“賙”。比如《詩經.大雅.雲漢》:“靡人不周。”《毛傳》稱:“周,救也。”鄭玄箋稱:“周,當作賙。王以諸臣因於食,人人賙給之,權救其急。”沒有一人不願賙濟。現代漢語裏也有“賙濟”這個詞。

(13)朝代名,歷史上叫周的朝代有四個:<1>滅商後建立的周朝;<2>南北朝時期的北周,爲隋所滅;<3>唐代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爲周;<4>五代時郭威的後周,爲宋所滅。不再一一細說,可以翻查歷史。

此外,周還是姓氏,《通志》有載,周是常見姓氏。

周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72:“橘子”爲什麼又寫成“桔子”,有區別嗎?

(周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172,部分圖片引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