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日,陳永鑫在離隊前精心擦拭連隊榮譽室。

西北向西,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喀喇崑崙山腳下。

這是邊關軍營普通的一天,耳邊迴旋的駝鈴曲,讓營盤裏的氣氛顯得有些傷感。

這一天,戍守邊關的老兵們,即將揮別戍守多年的喀喇崑崙。不想說再見,只因巍峨的雪山,永遠矗立在他們心間。

“啥時候想回來,這裏就是家”

9月3日,24歲的南疆軍區某團下士陳永鑫坐在牀沿,怔怔地望着窗外。

秋日的晨光照在他的額頭上。5年的風沙磨礪,讓他的額頭多出幾條與實際年齡不相稱的皺紋。

到了該說“再見”的時候,軍旅往事一幕幕在眼前回放。

高考失利後,陳永鑫在職業院校學過3個月廚師,又在小餐館裏打過大半年工,最後他選擇報名參軍——“爲了人生不再茫然,爲了心中那個夢想。”

入伍的前一天,媽媽親手給陳永鑫理了一個幹練的髮型,囑咐他:“兒啊,到了部隊好好幹,要肯喫苦。”

媽媽的話,陳永鑫記住了。

來到部隊後,無論再苦再累的任務,他都衝在前面。幾個月後,他成爲雷厲風行的合格一兵。

入伍當年的寒冬,陳永鑫隨部隊開赴某高原腹地進行構工作業。天寒地凍,他掄起一鎬,卻只鑿出個小坑。那段時間,他幹起活來不要命,手上打出血泡,又磨破了,他一聲沒吭。

打那以後,戰友們都叫陳永鑫“拼命陳三郎”。

有一年,部隊野外駐訓撤收,需要清理野戰廁所。木板掀開後,糞水發酵的刺鼻味道撲來,沒人敢湊上前。

陳永鑫二話不說,第一個跳進坑道……幹完活,他還跟大家開起了玩笑:“咱們現在最需要一瓶香水。”

在南疆守防,必須受得住夏季毒辣陽光的炙烤。陳永鑫儘管從小生活在南方,起初也喫不下風吹日曬的苦。一次訓練完,他用手在臉上抹了一把,竟拭掉了一大塊皮。

“也是奇了!打那以後,那塊曬傷的地方再沒疼過。”陳永鑫憨笑着說。

今年8月底,團隊赴某高原寒區執行裝備輸送任務,陳永鑫主動提出參加。起初,連隊指導員許偉偉堅決不同意:“不能耽擱了退伍的時間。”

可話到嘴邊,他又咽了回去——許偉偉知道陳永鑫的倔脾氣,也懂他內心的不捨。

9月5日,離隊前一天的晚上,許偉偉找到陳永鑫,望着宿舍內擺放着的大包小包,許偉偉動情地說:“啥時候想回來,這裏就是家!”

聽到這句話,陳永鑫把頭扭到一旁,不想讓指導員看到自己流淚。

卸掉軍銜,卻放不下戰友深情

打心眼裏,陳永鑫捨不得離開軍營。

他是家中獨子,父母年齡大了,還常年在外地打工。爲了讓父母儘早回家頤養天年,陳永鑫在復退工作的最後關頭,咬牙下定了“離開”的決心。

若不是參軍到邊防,自幼生性倔犟的陳永鑫,不會有今天的成熟。

到部隊這幾年,他定期把攢下來的錢寄給父母。“過去與父母意見不合,我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裏。”軍營的磨礪,讓陳永鑫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責任。與戰友朝夕相處,更是讓他學會了“凡事爲他人着想”這個道理。

入伍後的兩年間,陳永鑫沒回過一次家。父母放心不下,瞞着他輾轉3天2夜,從四川老家趕赴部隊駐地探望。

時隔700多個日夜,在海拔4700米的高原相聚,一家人緊緊擁抱在一起。

“那天,爸反覆叮囑我不要掛念家裏。”陳永鑫說到這裏,有些哽咽。

離隊前的日子裏,陳永鑫時不時地摸摸常服上的“下士”軍銜。晚上臨睡前,他把自己的軍裝瞅了又瞅。“卸下軍銜,卻放不下戰友深情。”這句話一直埋在他心底。

那幾天,陳永鑫還總拉着列兵楊輝談心……這一切,連長蘇博康看得真切:“楊輝是連隊年齡最小的兵,從新兵開始一直是陳永鑫帶的,兩人親如兄弟。聽說班長要走,楊輝的情緒比較低落。”

楊輝是個“00後”,知識面寬、接受新事物能力強,但有時處理問題比較“自我”。在楊輝身上,陳永鑫看到了自己剛入伍時的影子,平日裏對他的開導也格外多些。

送老兵離隊那天,楊輝緊緊拽着陳永鑫的包,雙眼哭得通紅。

“事先怎麼說的,班長的話咋不聽了?”陳永鑫笑着安慰楊輝。

汽車發動,緩緩駛出大門,陳永鑫強忍着沒有回頭。

軍營裏最後一次聚餐

離隊前一天的下午,陳永鑫早早來到炊事班操作間,幫着準備晚餐。

那天是陳永鑫在軍營的最後一次聚餐,也是他入伍5年來最後一次幫廚。5年,1800多個日夜,陳永鑫數不清自己幫了多少次廚。

記得第一次幫廚時,陳永鑫一進廚房,看着戰友們忙碌的身影,他愣是在操作間裏呆站了好一會兒,感覺無從下手。

好不容易搭上手了,擇菜時,他將一整棵白菜剝得只剩菜心。爲這,他捱了班長好一頓批。

聊起這些,陳永鑫今天還臉紅,有些不好意思。“人都是在批評中成長的。”他說。

在這個不太寬敞的廚房操作間裏,陳永鑫學會了包包子、揉饅頭、擀麪條,熟練掌握了紅燒排骨、糖醋鯉魚等十幾個菜品的烹飪手藝。

軍營是一所大學校,在這裏有永遠學不完的東西。

對於陳永鑫來說,部隊留給他的財富有很多。入伍後他學會了理髮、維修和駕駛汽車,以及計算機圖文處理技能。每到週末,他還跟着連隊管樂隊戰友學吹笛子。“我現在能吹七八首曲子,吹得最好的是《軍中綠花》。”他說。

爲了給即將離隊的老兵留下深刻印象,當天晚上,炊事班戰士做的都是自己的拿手菜,連隊還專門準備了做蛋糕的食材。

當插着16根蠟燭的蛋糕被端上餐桌時,餐廳裏變得異常安靜。

連長蘇博康說:“今天我們一起給即將離隊的16名戰友,過一次集體生日。大家即將各奔東西,但軍營永遠是你們的家,喀喇崑崙是我們共同的第二故鄉!”

入伍以來,陳永鑫經歷了好幾次軍營離別,輪到自己離開的時刻,他一直強忍淚水。

轉身看看身邊的戰友,原來大家也都是一樣,想要努力微笑,卻因連長這句話,瞬間淚如泉湧……

在今天的邊關軍營,像陳永鑫一樣的兵有不少。

他沒立過功,檔案袋裏的“嘉獎登記表”是軍旅生涯中獲得的最高榮譽。

他也許算不上出類拔萃,但經歷卻足夠豐富——在多個崗位任職,頂着壓力、沒少喫苦,在成長中蛻去青澀,也在磨礪中獲得新的成長。

軍旅生涯就算平淡也光榮。剛入伍時陳永鑫是通信兵,在改革調整中他改當炮手,後來又成爲駕駛員……每一次轉型,他都付出超常的努力。儘管不是能手、標兵,但他幹啥事兒都盡心盡力,把“忠於職守”熔鑄在一崗一哨裏,落實在一步一動中。

陳永鑫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工作踏實。

高強度的日常訓練,曾給他留下大大小小的傷疤——兩次被炮彈砸傷、一次被炮栓擠傷手指;最懸的一次是夜間駕車剮蹭路邊山體,幸虧車速慢、他反應快,否則早已連人帶車葬身谷底……他總說,邊防軍人經歷艱辛並不稀奇,“唯一能與蒼穹比闊的是精神”。

巍巍軍營,萬千將士,能夠成爲英雄的終究是少數。更多的則是像陳永鑫這樣默默付出、甘於平凡的人。他們經過急難險重任務的挑戰、艱苦環境的磨礪,已經擁有不懈奮鬥的意志和毅力。他們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崗位書寫屬於自己的人生。他們的軍旅因奉獻而閃光,他們的青春因奮鬥而絢麗。

又到退伍季,讓我們將目光投向這些平凡的身影,把掌聲和鮮花送給他們。

他們,擁有共同的響亮名字——邊關老兵,邊關好兵!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