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圖片/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這是一幫國內專業食品記者打理的公號,致力於讓您喫得更安全健康。

關注“綠松鼠”,爲您剝開食品信息堅硬外殼

《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發佈“滿月”,多數商家仍不認可虹鱒是三文魚,個別餐廳或有虹鱒混用

9月10日,國內首個《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出臺“滿月”。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日前透露,該標準將在進一步完善後於9月15日前正式實施。而圍繞該標準將虹鱒劃歸爲三文魚的爭議卻未停止。上海市消保委調查數據顯示,73.43%的消費者擔心企業會藉機誤導消費者。中消協方面也認爲,團體標準在制定時應傾聽消費者的意見,多方協商一致。

而新京報記者走訪市場發現,多數水產零售商和餐飲企業並不認可虹鱒是三文魚,整個市場並沒有較標準頒佈前發生根本變化。此外,虹鱒佔我國每年三文魚消費總量僅爲1/10左右,加之團體標準本身不具有強制約束力,因此分析認爲,該團體標準對絕大多數三文魚進口商、零售商來說“形同虛設”,更像是虹鱒養殖企業爲提升銷量而做出的“傍大款”行爲。

多數商家不認可虹鱒是三文魚

8月10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頒佈國內首個《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該標準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上海荷裕冷凍食品等14家單位起草,將備受爭議的虹鱒正式歸類爲“三文魚”,只需在產品標籤上註明三文魚(虹鱒)即可;同時明確了寄生蟲指標,認爲國產虹鱒可生食。

三文魚團體標準是否能推動虹鱒市場的“陽光化”?新京報記者自9月5日起以消費者身份走訪北京四道口水產批發市場和京深海鮮市場,發現虹鱒身影難覓,且多數商家不認可虹鱒是三文魚。

在四道口水產批發市場,約有10戶商家銷售三文魚,以冰鮮魚爲主,均爲簡易保鮮膜包裝,沒有標明產地和品種,價格在60元/斤左右。一位商戶說:“我們從不賣虹鱒,一般是從挪威或智利進口的大西洋鮭。懂行的人也不會喫虹鱒,兩者口感還是有些差別的。”另有商戶透露,購買虹鱒要提前預訂,可與上游商家溝通,但目前沒有現貨,價格比進口三文魚便宜20%左右。

在京深海鮮市場,三文魚價格爲45元/斤-80元/斤。一名商戶稱,今年5月三文魚爭議爆發後,問詢產品產地和品種的消費者多了起來。“消費者的懷疑是正常的。以前大家都認爲三文魚是進口的海水魚,沒想到虹鱒也會被當成三文魚。況且,虹鱒與大西洋鮭的養殖環境、外觀差別較大。”該商戶說,目前監管部門對市場監管更嚴格,幾乎沒有商家將虹鱒當三文魚賣。如果賣,虹鱒必須明確標識,不能誤導消費。多名商家還表示進口三文魚可生喫,但虹鱒不建議生喫,“淡水魚的寄生蟲不好把控。”

而對於該團體標準的發佈,多名商家表示並不知情,“我們一直都是賣進口三文魚,從其他國家進口都有正規的標籤、產地,也不會賣虹鱒,這個標準對我們影響不大。”

除水產商家外,多位海鮮餐飲業內人士也認爲,虹鱒和三文魚存在本質區別,價格、口感、營養價值也不同,不認可將虹鱒歸爲三文魚。

清真海鮮連鎖企業清香閣董事長何強對新京報記者說,普通消費者確實分辨不出三文魚和虹鱒。在業內看來,三文魚和虹鱒不是一個品種,也不認可將虹鱒歸爲三文魚。“三文魚等海魚刺身是非常安全的,虹鱒是淡水魚,寄生蟲風險較高,不適合生喫。”

從事多年水產貿易的水產專家樊旭兵向媒體表示,團體標準不是國家標準,也不是行業標準,不具有強制力。“不是說團體標準定出來,其他企業就都會遵守這個標準,市場和消費者就會認可這個標準。這個標準的作用有多大目前還不確定。”

個別餐廳或有虹鱒混用情況

相比零售環節,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餐飲渠道或存在用虹鱒替代大西洋鮭的情況。9月5日起,新京報記者以消費者身份諮詢北京10餘家餐廳,多位店員表示門店使用的是進口三文魚,一般來自法羅羣島、挪威和智利,並稱“虹鱒不是三文魚,不能生喫”。不過也有個別店員稱,門店所售三文魚既有進口也有國產的,且都可以生喫。

9月9日,藍鑽國際美食自助百匯西直門店一工作人員表示,店內普通單人自助餐提供的是國產三文魚,日料自助使用的是進口魚,兩者均能生喫。其國產三文魚來自集團自有養殖基地,但並不清楚是否爲虹鱒。藍鑽國際美食自助百匯石景山店店員則稱,其國產三文魚用的是銀鮭魚。同樣提供三文魚的漢巴味德自助餐廳銀座和諧廣場店店員稱其用的是進口三文魚,但不方便透露產地。

(下轉B10版)

B09-B10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夏丹 張曉榮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