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創作者 | Ada

01

“放大和延伸幸福的方法,

我沒有學過”

童年缺愛的女孩,長大後會怎麼樣?

紀錄片《奇遇人生》中,26歲的金像獎影后春夏,談到自己面對親密關係時,眼裏透露恐慌和不安。

她說:“幸福的婚姻是什麼樣子的,我沒見過。”

春夏出生在雲南,自小父母離異,父親坐牢死在獄中。讀書的時候成績差,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偷竊,早戀時被男友騙,她偷走了錢和手機,被家裏的大人關在家裏打,跪了一天一夜。在父愛缺失的童年裏,她被孤立過、被欺負過、長大之後,她敏感又脆弱。

在原本該好好談戀愛的年紀,她害怕親密,不想花精力去維持一段關係,她說,擔心自己沒能力維持幸福的能力。因爲,那些幸福的瞬間怎樣被放大和延伸,這個辦法,她沒學過。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問題“小時候缺愛是一種怎樣的經歷?”。關注和回答的人都很多,點贊最高的大概有幾個:

“不敢坦然接受或者所求愛,認爲自己不可能遇到無條件的愛人”

“戀愛時喜歡作,沒有安全感,很容易把愛我的人推開。”

“自卑、敏感,渴望愛又害怕愛,難以開展一段親密關係。”

“和人保持距離,無法真正向別人打開心扉。”

總結來說,小時缺愛的人會有兩種心理狀態:一種是拼命尋求“真正的愛”而陷入焦慮,一生都在尋找真正愛Ta的人;另一種是接受了“沒有人愛自己”而陷入抑鬱,認爲自己不配得到幸福。

02

童年的缺愛經歷,影響你的一生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

一個母親先和孩子熱情互動。孩子非常開心,積極響應。

然後母親再換成一個沒有表情的臉,無論孩子怎樣做,母親都一直面無表情。

孩子一開始會持續嘗試吸引母親的注意,但最後因爲沒有得到母親理睬崩潰爆哭。

這個實驗表明,0-6歲的孩子會以父母,作爲自己的鏡像,喜怒哀樂、心理狀態都與他們緊密相連,童年時期父母或者養育者的影響十分重要,尤其是人格成長之前,可以說他們的一舉一動影響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果一個人,從小有一對充滿愛,能及時回應Ta的感情需求的父母,則Ta的性格會多一些陽光的特質,充滿自信和安全感。反之,從小沒有得到足夠情感需求和安全感,那麼長大之後,Ta都會通過各種方式,彌補這份缺憾。

誠然,每個人的童年經歷不盡相同——或許你的父母忙於工作,小時候把你寄養,對你不理不管;或許你的父母控制慾強,把你視爲附屬品,不能允許你擁有自己的意願;或許你的父母對你高要求,卻忽略了你真正的需求……

儘管這些類型的父母,沒有對你進行身體上的虐待,但是無意中的情感忽視恰恰是一些父母經常做“心靈虐待”。它無形又容易被忽視,卻會影響你的一生。

東野圭吾曾在《時生》寫到:“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小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愛,並不是你不夠好,只是不夠幸運而已。

我們回到童年改變過去忽視和傷害的經歷,但是認識過去,改變在你人格中的某些負面特質,可以治癒自己,變成一個可以擁抱幸福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