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釋兵權是趙匡胤得意之作,但有件事卻遭到羣臣反對,抱憾終身

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大宋,這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從坐上皇位的那一刻起,趙匡胤就是思索如何讓趙氏天下千秋萬代,爲此做了一些準備。通過“杯酒釋兵權”,趙匡胤兵不血刃地解決了高階軍官尾大不掉的問題,鞏固了皇權。

“杯酒釋兵權”讓趙匡胤頗爲得意。然而,有件事卻讓趙匡胤大敗而回,以至於感慨此事之敗將爲大宋滅亡埋下禍根,這就是遷都失敗。衆所周知,北宋都城開封繁華無比,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大城市。

杯酒釋兵權是趙匡胤得意之作,但有件事卻遭到羣臣反對,抱憾終身

開封有着“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荊湖之運漕。”然而,開封作爲都城的弊端也非常明顯,這裏軍事上無險可守,難以禦敵。爲了京城安穩,朝廷再能在開封周圍大量駐兵。

深知定都開封的弊端後,趙匡胤決定遷都洛陽。洛陽是趙匡胤的出生地,對這裏有着特殊的感情。按照趙匡胤的打算,先遷都洛陽,待時機成熟再西遷西安。開寶九年(976年),這是趙匡胤在世的最後一年,他決定西巡洛陽祭祀天地,正式向羣臣提出遷都洛陽。

杯酒釋兵權是趙匡胤得意之作,但有件事卻遭到羣臣反對,抱憾終身

祭祀天地後,趙匡胤面對羣臣說:“吾欲西遷,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誰知趙匡胤話音剛落,羣臣立即強烈反對。最先站出來反對的是起居郎李符,他上疏八點反對意見,

“京邑凋敝,一也;宮闕不備,二也;郊廟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內民困,五也;軍食不充,六也;壁壘未設,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八也。”有了李符的帶頭,大臣們紛紛上疏反對。

杯酒釋兵權是趙匡胤得意之作,但有件事卻遭到羣臣反對,抱憾終身

羣臣反對聲如此強烈,這是趙匡胤萬萬沒想到的。儘管如此,趙匡胤依舊不爲所動,他下定決心要遷都。眼看羣臣一時難以改變主意,趙匡胤索性在洛陽住了下來,但京城不可一日無君。

滯留洛陽期間,羣臣天天勸說趙匡胤還都,無一例外都以失敗告終。到了最後,羣臣找來了趙光義,讓他勸說皇帝還都。趙光義是自己的兄弟,趙匡胤認爲他應該跟自己站在一條戰線上。

杯酒釋兵權是趙匡胤得意之作,但有件事卻遭到羣臣反對,抱憾終身

當趙匡胤把定都開封弊端以及遷都洛陽有險可守時,滿心期待弟弟支持自己,可得到了卻是深深地失望。趙光義告訴趙匡胤,“在德不在險”,意思是說皇帝的德行纔是決定一切的。

趙光義這是引用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典故,吳起和魏武侯曾就地理和政治兩個因素對一國的重要性作出討論。魏武侯認爲山河之固更爲重要,吳起則反對,他給出的意見是:

杯酒釋兵權是趙匡胤得意之作,但有件事卻遭到羣臣反對,抱憾終身

“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龍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爲敵國也。”

眼看弟弟都反對,趙匡胤徹底失望了,等趙光義離開後,他對左右說道:“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遷都失敗是趙匡胤最大的遺憾,從洛陽回到開封不久,趙匡胤暴斃,留下了千古之謎。

參考資料:《宋史》、《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