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煥章:愛國融入血液裏 憂民落在行動上

半壁江山問誰痛灑新亭淚?

邊庭將士渡此當興易水歌?

這副楹聯是平樂歷史名人麥煥章所作,至今仍讓人傳誦於口,他的愛國憂民之情可見一斑。麥煥章,字慕堯,生於1889年,平樂縣沙子半邊渡村人。他從小天資聰慧,有“神童”之稱。13歲參加縣試,一舉奪魁,全縣轟動。15歲,清朝政府廢除了舊的科舉制度,大興新學,他考入廣西政法專門學校,因爲刻苦學習,每次考試成績在全校都名列前茅,經常得到師生及親友的稱讚。

愛國融入血液裏

據從小聽着爺爺麥煥章事蹟長大的麥明生回憶說,麥煥章這一生的行動指南就是愛國憂民。

麥煥章少年時就抱負遠大。他16歲那年,孫中山先生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等革命口號,倡導民主革命,這讓麥煥章看到救國希望,他立即擁護孫中山的主張,加入了同盟會。

愛國憂民的平樂歷史名人——麥煥章

1911年,武昌起義的炮聲傳到了桂林,麥煥章積極響應,與進步青年在桂林王城集會。在會上,他慷慨激昂地誦讀討清檄文,聲援武昌起義,讓與會的進步人士深受鼓舞和教育,紛紛表示支持武昌起義。清廷廣西巡撫沈秉坤、布政使王芝祥得知這一消息後,十分驚慌和憤恨,派兵圍攻王城,麥煥章聞訊後,急忙和進步志士混到人羣裏,逃離王城,最終得以脫險。

由於同盟會從事的革命活動和宣傳嚴重威脅了清王朝的統治,因此,清朝的統治者對革命黨人和進步人士恨之入骨。在這種情況下,麥煥章不顧個人安危,仍到處宣傳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等救國救民的思想,引導了一批進步人士加入同盟會。他還祕密策動清兵倒戈投誠,因此多次遭到清兵的追捕。在麥煥章從政法專門學校畢業後,他召集了一批同志準備到廣東參加革命活動,在乘船沿桂江而下時,遭受到清兵的夾岸追擊,彈如雨下,情況十分危險,他只好棄船潛水逃脫。

1912年後,民主共和建立後,麥煥章出國留學,就讀於法國巴黎大學。1916年,袁世凱在北平稱帝,麥煥章得知這一消息後,在法國發表文章並以電報斥責袁世凱稱帝,勸說全國人民起來反對。袁世凱因此大怒,下令停止麥煥章的留學經費。爲完成學業,麥煥章克服各種困難,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完成了在巴黎大學的學業。畢業後,麥煥章去歐洲各國考察,與我國留學志士參加革命運動。

麥煥章回國後,在1923年至1935年期間,先後在廣東、北京等地大學任教,廣西省黨部委員兼青年部長,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參謀長,中山日報社社長,農礦部次長,西南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監察委員等職。

他在職期間,滿腔熱情,一心想着報國,力主抗日,支持國共合作。一次在重慶時,劉少奇等共產黨人被國民黨官兵追捕,麥煥章剛巧遇到,他讓劉少奇等共產黨人藏到自己的居所,躲過了國民黨的搜捕。

愛國憂民的平樂歷史名人——麥煥章

(麥煥章的後人在北京合影)

抗日戰爭爆發後,麥煥章四處奔走,呼籲各地人民團結抗日。就連回鄉探親,也不忘宣傳抗日。在他最後一次回鄉過春節時,爲表示對日寇的憤恨和自己的感慨,他以村名“半邊”爲聯首,寫下了一副感人肺腑的楹聯:“半壁江山問誰痛灑新亭淚;邊庭將士渡此當興易水歌。”麥煥章寄情於聯,既道出了大好河山遭日寇蹂躪,中國人民難以忍受的悲痛心情,又謳歌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奮起抗日爲國捐軀的大無畏精神,表達了他在國難當頭,渴望抗日救國的革命情懷。此聯在村頭的閘門上一貼出,引起許多人的圍觀、誦讀和譽抄。鄰村羣衆看到麥煥章的愛國才情,紛紛向他求寫春聯,他都揮毫潑墨,並以各村村名嵌於聯中:

桃家榨:

桃符應寫新春樂,家戶毋忘破國憂。

金龜寨:

金海銀山,自古國強民始富,

龜齡鶴壽,從來父愛子方賢。

狗頭榨:

求寵獻媚,效主盡忠,熱血男子莫爲狗;

勤文備武,益鄉護國,霜鋒寶劍應出頭。

樓子底:

樓上有樓,山外疊山,敢倚山樓抗外寇;

子又有子,孫還遺孫,誓憑孫子振中華。

在這四副對聯中,麥煥章憂國憂民之情躍然紙上,並鼓勵人們奮起抵禦外來侵略,不當亡國奴,受到鄉鄰的歡迎和稱讚。

‍憂民落在行動上

麥明生說,他爺爺這一生除了愛國就是憂民,這兩樣早已與他的血液融爲一體,密不可分。有一年,村裏遭遇了土匪,家家戶戶關門閉戶,在掃蕩中,土匪搶了一村民值錢的東西。麥煥章知道後,一個人騎上馬就去追土匪,最後在鐮刀灣的地方追上了土匪並把東西要了回來,村民感激不已。

1923年的一天,麥煥章回家探親,看到田園荒蕪,民不聊生,感慨不已,因此盡力地說服自己的父親,應按照佃農每年收成好壞的實際情況來收取租金。他的父親看到麥煥章心地善良,爲民着想,很是感動和欣慰,同意了他這一建議。這一年秋,麥家殺豬設宴,招待佃戶,讓佃農自己彙報納租數。

這個習俗一直沿襲多年,得到村民的廣爲稱頌。麥煥章在此次離家後的第一封家書中曾有詩說道:“連歲烽煙已見災,誰將農事置胸懷?鄉紳助斂增租稅,不識民窮國亦衰。”半邊渡,山的兩側有兩個碼頭,一邊通往沙子方向,一邊是樓子底,被高山阻隔,兩邊的交通靠渡船。這兩村的渡頭,不同於由此岸至彼岸的一半渡頭,像是被刀切過一樣,故稱半邊。那時候都流傳着“有錢人過半邊渡,無錢人走寡婆路”。寡婆路即山上的一條小路,路陡而窄,只容一人走過。爲改變寡婆路這一狀況,村裏人想在寡婆路上打坳子,可有的人卻不讓打,說是打不得,影響風水。

後來村上的人去請示麥煥章,他說:“爲了羣衆的利益有什麼打不得的。”據沙子街老人袁繼祺說,麥煥章不僅支持修寡婆路,而且還出了部分的錢。

其精神影響後輩

國難當頭,麥煥章憂國憂民,卻因主張抗日受到南京政府的疏遠排擠,他報國無門,憂怨成疾,於1940年9月14日病逝於重慶。

麥煥章雖然辭世,可是他的精神卻還在。他的家鄉半邊渡的村民們都以他爲榜樣,教育後人都要學習麥煥章的愛國憂民情懷。直到現在,他寫的那首以村名“半邊”爲聯首的楹聯還廣爲傳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