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个地方叫黄窑

 黄 

有个地方叫黄窖

一座与古窑有着渊源的村落,走在村里随处可见陶缸、陶罐,或者因陶而制的生活用具。从巢湖城南茶场开始依次留着古窑遗址。这里有禅院、山林、丘岗、湖岸、古道、古树,还有罗仓巨石围院“石头阵”传说中的谜团。

走近巢湖市南郊

城下,有个地方叫黄窑

出巢湖城,往南,有巢庐公路。右边巢湖,左边群山连绵,其中大小牛角山。山中有宝通禅寺,而半山处有地叫罗仓。

传说中罗仓之地,有数个重一两吨,一人高巨石,围拢成圈,只留一门。旧时村人牧牛羊,尽数赶进石圈仓内,封住大门,防止野兽袭击。半山处,如此巨大的岩石,如何搬运?如何累积?都是谜。

连绵的群山下,给我们一处好奇之心,再去探访山下的黄窑村,便也因名字多出疑问。

黄窑?莫非是与陶窑有关?路遇黄窑村艾书记,给了一个确定的答案。黄窑果然与窑有关。

明末,有湖南窑师来到黄窑,选牛角山和蛇山下砂泥红泥调配成陶土,经反复烧制后,确立出黄窑特质的陶罐瓷器。

黄窑出品的陶瓷器因耐腐无渗,腌菜不烂,被四乡八里欢迎。

烧制陶瓷缸罐是个辛苦活,工艺非常讲究。黄窑村人进山取泥,深挖,底层有粘性大的黄泥。挑回晒干后,再浸泡,然后石板上揉熟,成为韧劲的基础料。

上缸坯的时候,黄窑村匠人们开始围绕着毛坯转圈,手工打造出缸形构造,初上釉后待干。

烧制的炉窑在村后古牛山处,需得小心翼翼将沉重的缸罐挑到半山上去,如果磕碰损坏,往往前功尽弃。

古黄窑村分为上下两村,顺山下道路而成形。翻过村后古牛山便是浩渺的巢湖。因临湖黄窑在山谷间,保持了一定湿润空气。

黄窑村匠人们利用传统三十米长窑作坊,顺山坡地理而建,利用斜坡拉风,保持炉火24小时,以及千度高温,出得真品。

从明末开始,顺着村南临近茶场地带建起第一口窑开始,一段一段开始往北推移。

一口窑从兴建起到废止,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所以黄窑村尚存的遗址多为古窑处。

村里的老人们见证了古窑兴衰,以及家家户户烧窑制陶的场景。

在黄窑村北,由村里郑老伯领路,去实地看看最后一口古窑的遗址。郑老伯介绍说,窑址后的小山,是旧时烧窑废料堆积而成。

窑址上窑棚的结构还依稀可见。

顺坡而下的角度,南高北底,如今遗址被植物覆盖。

随着时代转变,陶器中罐缸制品被冷落。六百年的炉火熄灭了。人去窑空,一个传统的行业随之没落了。

当年,黄窑村人挑着缸,顺着水路,一直将陶缸热销到苏北大运河两岸。

如今,黄窑村窑火熄灭了。但在皖南宁国株木店村的窑炉旁,还有来自黄窑村人在传承历史的工艺。

窑址外,山林下,曾经的陶缸,像在记录历史,记录着一个行业盛与衰。

那些逐渐被荒草隐没的窑棚石柱,像一根根无字的碑,记录着时间上的火热和冷寂。沧桑间,浮云飘过,世态几何,不远处,一座城的兴起,新与旧在不断更替着。

文/图 杨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