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最大的特点是交领右衽。所谓交领就是左右衣襟相交;至于右衽,就是左边的衣襟压到右边的衣襟上。正面看,相交的衣襟就像一个“y”形状。

  汉服之冕服

  最迟从周代时,汉服就有了这么一个特殊的规定,必须右衽,要是左衽,那你就是蛮夷,比如孔子就曾经说过: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这话的意思是,要没有管仲(辅佐齐桓公并抵御少数民族的入侵,保护中原地区),我就会披发左衽,成为蛮夷之人了。

  管仲雕像

  在孔子眼中,左衽是蛮夷的标志。有人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汉人的服饰才一定要右衽。其实这是不对的,这属于因果倒置了。

  凭什么右衽就代表汉人,难道最初的汉服,大家都商量好了统一右衽,而少数民族也统一好了是左衽?显然不可能。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考虑一个问题:汉服右衽是怎么来的?

  孔子像

  衣服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有羞耻说,有避寒说,有装饰说等等,不管什么说法,只能说明,人类是有需要,所以才会穿衣。

  试问:最初穿上衣服时,左衽还是右衽呢?答曰右衽。

  为何?因为要系衣带。右衽的话在右侧系衣带;左衽就在左侧系衣带。由于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所以,右衽是很自然的。

  但是,右衽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

  曲裾

  进入农业社会以前,人们主要是靠采集果实、捕获猎物生活,当时除了石器、棍棒等工具,还有弓箭、标枪、飞石等。

  对狩猎者来说,如果兽皮衣服领口右衽,使用投枪或张弓搭箭射野兽的时候,粗糙的兽皮领口就会影响他投枪射箭的准确性。打不到猎物就要饿肚子,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为了肚子,为了打猎,人们只能改右衽为左衽。左衽对于狩猎的人来说,还有个好处,奔跑打猎的时候,还方便左手探入怀中拿个汗巾擦汗之类的。

  穿错衣的唐僧

  汉族人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几乎不再需要打猎了,我们的文明更先进了,便瞧不上了那些打猎的人。为了区别于那些野蛮的民族,汉服改为右衽,反正右衽也方便系带。

  大约在商周时期,便已经视左衽为蛮夷了,所以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才有这么一说。

  《礼记·丧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唐朝孔颖达注疏曰:衽,衣襟也。生乡右,左手解抽带,便也。死则襟乡左,示不复解也。

  穿错衣诸葛亮,剧组长点心啊

  可见,一切是为了需要。

  其实从清朝的服饰也可以看出来:满族人的长袍通常要开叉,为何?为了方便上下马;马蹄袖是为了护手;马褂是为了方便骑马打猎……

  其实,我们现在的衣服也还可以看做右衽,比如男式衬衫。

  现代服装仍有右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