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寧旖表示,在海峽論壇期間,他們不僅能瞭解到大陸社區治理的發展情況,也有臺灣北中南地區的社區一同做經驗分享。然而,今年臺當局陸委會竟發佈了所謂“禁令”,禁限臺灣有關人士和團體參加海峽論壇,民進黨種種無理阻撓,暴露了他們懼怕兩岸交流合作走近走好的心態。

第十一屆海峽論壇大會在廈門舉行

汪洋:和平統一對兩岸來講成本最小,對同胞來講福祉最大

新華社廈門6月16日電(記者林暉、陳鍵興、許雪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16日在廈門出席第十一屆海峽論壇並致辭。

汪洋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在海峽兩岸引起強烈反響,兩岸政黨、團體、人士對話協商積極開展,臺灣同胞來大陸發展熱情更高。本屆論壇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發表後兩岸同胞首場大規模團聚活動,是新形勢下擴大兩岸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的一次盛會,參與人數創歷史新高,充分表明兩岸經濟交流融合的大勢任何力量壓制不住,兩岸民衆同根同源的文化紐帶任何力量切割不斷,時和勢都在支持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力量這一邊。

汪洋:和平統一對兩岸來講成本最小,對同胞來講福祉最大

汪洋強調,兩岸經濟互補性強,開展互利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大陸經濟正邁向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階段,對各類優質產品和優質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兩岸經濟交流融合,既是大義,更具大利,沒有理由不走得更近更好,也一定會走得更近更好。

汪洋強調,和平統一對兩岸來講成本最小,對同胞來講福祉最大。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基礎上,我們願與臺灣各黨派、團體和人士開展廣泛深入的對話協商,聚同化異、積累共識,一步一步向和平統一的目標邁進。我們願爲和平統一創造廣闊空間,但絕不爲“臺獨”分裂活動留下任何餘地。兩岸同胞應攜起手來,共擔民族大義,堅決反對“臺獨”,共同守護美好家園。

汪洋:和平統一對兩岸來講成本最小,對同胞來講福祉最大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曾永權等在發言中表示,兩岸關係縱然跌宕起伏,但總能撥雲見日。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是兩岸關係的“壓艙石”。兩岸同胞要迎難而上,積極投身兩岸交流與合作的時代洪流,爲維護臺海穩定、促進融合發展、增進同胞福祉貢獻力量。

在出席論壇期間,汪洋還深入閩江學院、網龍臺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廈門(集美)閩臺研學旅行基地、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調研,並與在大陸工作學習的臺灣青年代表座談。他勉勵臺灣青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看清時和勢、認清義和利,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要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向更多臺灣同胞講好在大陸學習創業的故事,講好大陸發展變化的故事,增進兩岸同胞相互瞭解,促進心靈契合。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繼續抓好惠臺利民政策措施的落實,解決好臺灣青年在就學、就業、創業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助力更多臺灣青年在大陸追夢、築夢、圓夢。

論壇開幕前,汪洋會見了出席論壇的部分兩岸嘉賓和主辦單位代表。蘇輝參加會見。在閩期間,汪洋還看望了福建省政協機關和統戰部幹部職工。

臺灣基層踊躍參與海峽論壇

汪洋:和平統一對兩岸來講成本最小,對同胞來講福祉最大

海峽論壇步入第11個年頭,不僅成爲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平臺,也一路見證兩岸關係發展的風風雨雨。而論壇歷年來累積下的豐碩成果,足以證明海峽論壇受到廣大臺灣民衆普遍肯定泛歡迎,兩岸交流的大勢無可阻撓。然而,今年臺當局陸委會竟發佈了所謂“禁令”,禁限臺灣有關人士和團體參加海峽論壇,民進黨種種無理阻撓,暴露了他們懼怕兩岸交流合作走近走好的心態。但即便面對這樣的“恐嚇”,也影響不了臺灣各界民衆踊躍報名參與海峽論壇的決心。

這些臺胞來自不同領域,有的單獨前來,有的呼朋引伴,參與不同的論壇配套活動,也帶來關於兩岸交流的全新想法。他們代表了臺灣最基層的聲音和力量,在出發往廈門與會之前,接受了導報駐臺記者的採訪。有他們的參與和支持,也預示着今年海峽論壇的成功舉辦。兩岸同胞的骨肉天親割捨不斷,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具有強大而深厚的民意基礎。而民進黨當局企圖逆時代潮流,開歷史倒車的狼子野心,也不可能得逞。(駐臺記者 林靜嫺 文/圖)

“臺配”鍾錦明:“這是個見證愛的論壇”

汪洋:和平統一對兩岸來講成本最小,對同胞來講福祉最大

儘管已經是海峽論壇的“老朋友”,鍾錦明這次還是爲論壇準備了“新禮物”。作爲臺灣地區“中華兩岸婚姻協調促進會”會長,此次他不僅會帶領了20多名兩岸婚姻當事人到廈門參與兩岸婚姻家庭論壇,還將爲“根脈——兩岸家庭70年變遷紀念展”提供展品。“早年網絡不像現在這麼發達,兩岸談‘異地戀’全靠打電話,當時我和我老婆聯絡使用的電話卡我還留着呢!”鍾錦明表示,同行的其他兩岸夫妻還帶來當時雙方互贈的情書、小禮物,另外他們也帶來了臺灣“婚促會”多年來在島內爲陸配爭取權益的影片、剪報,還有上街使用的旗幟和標語。“這些都是兩岸婚姻中非常有意義的物件,這次帶過去參展,和對岸朋友一起做個見證。”

汪洋:和平統一對兩岸來講成本最小,對同胞來講福祉最大

談到對過往參加論壇的印象,鍾錦明回憶道,婚姻論壇原本是沒有的,只有婦女論壇。當時就有很多陸配,包括陸配的先生參與其中。“我們就建議兩岸婚姻應該有一個專門的論壇,結果隔年就舉辦了!”鍾錦明表示,海峽論壇就是這樣一個民間交流的大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兩岸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都有機會互相認識,各抒己見,共同見證兩岸和平發展的進程。尤其是兩岸婚姻家庭論壇,更是深入人心,貼近生活,展現愛與包容的氛圍。

汪洋:和平統一對兩岸來講成本最小,對同胞來講福祉最大

在論壇上,兩岸婚姻當事人分享了許多感人的婚戀故事,也探討兩岸家庭組建的經驗,例如如何教養小孩,如何維持夫妻關係,甚至婆媳如何相處。“這是一個見證愛的論壇,即便是最初的‘老兵婚姻’,也有令人感動的一面。”鍾錦明說,“我們聽過陸配姐妹講照顧老兵先生,即便另一半年齡比較大,即便他最後臥病在牀也不離不棄。現場很多人聽到掉眼淚,雖然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我聽着聽着眼眶也紅了。”

受訪時鐘錦明還表示,除了兩岸婚姻家庭論壇外,海峽論壇還有許多有意義的活動。“例如媽祖節、公益論壇、關心下一代……類似這種關於宗教、文化、教育的活動,臺灣島內各地也都在舉辦,實在沒必要亂扣帽子。”針對陸委會的“封殺令”,鍾錦明質疑,臺當局過去常在各種公開場合表示不反對兩岸交流,但骨子裏卻不是這麼想的。“他們這麼做,一方面阻礙了兩岸正常的民間交流的活動,另一方面還恐嚇了自己的同胞。我覺得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說是愚蠢的!“鍾錦明也表示,雖然自己目前還沒收到什麼“關切”,但即便是收到了也義正言辭。因爲“一個愛的論壇”本該受到祝福,它展現了人性的光輝,弘揚了中華文化倫理價值的體現,更是“兩岸一家親”的實際體現。

“我對廈門的印象也很好,那裏的房屋、街道都很漂亮,講閩南語都能通,每次去覺得非常親切。”鍾錦明表示,海峽論壇是一個溝通感情的平臺,愛情、友情、親情,都在這個平臺上獲得體現,這樣的活動不應該被污名化,更不該因爲政治局勢不好就遭打壓。

臺胞曾寧旖:“最重要的是去看老朋友”

汪洋:和平統一對兩岸來講成本最小,對同胞來講福祉最大

臺北市文山區忠順裏,曾被評爲臺北市幸福指數最高的社區,而這個社區的幸福“舵手”,就是已經連續擔任了五屆里長的曾寧旖。她把社區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來經營,不僅受到居民的歡迎,也讓忠順裏吸引了不少前來取經的人。今年的海峽論壇,她也將帶上從事社區工作的夥伴們,到兩岸社區治理論壇中進行交流和經驗分享。

“在一個小空間內做功能性的規劃,從無到有,從有又到精緻,社區工作就是這樣。”曾寧旖說。“社區就是生活,大家都在共同的生活圈裏,討論怎麼樣才能讓我們生活更好。”曾寧旖表示,在海峽論壇期間,他們不僅能瞭解到大陸社區治理的發展情況,也有臺灣北中南地區的社區一同做經驗分享。所以她每次都儘量帶不同的社區工作夥伴到廈門,讓大家能通過這樣的接觸拓展視野。“不要總以爲自己做得很好了,說不定別人的進步更大。”曾寧旖說,能通過論壇多做互動,聊一聊最近的社會議題,看看在面對這些問題時,臺灣社區怎麼做,大陸社區怎麼做。大家都覺得很開心。

汪洋:和平統一對兩岸來講成本最小,對同胞來講福祉最大

今年海峽論壇,曾寧旖也期待能看到新的東西,新的想法,多跑一些新的社區。最重要的,是能抽出時間“去看老朋友”。因爲過去幾年曾寧旖與廈門市思明區、湖里區多有交流,與廈門的許多社區工作者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每次都帶着看夥伴的心情,大家可以保持聯絡,我還會帶上茶葉、鳳梨酥,除了臺灣的經驗,臺灣好喫好喝的我也希望跟他們分享。”

採訪過程中曾寧旖也想坦言近幾年來廈門社區工作發展迅猛,從一開始還不太知道怎麼去操作,慢慢地內容越來越豐富。“我常常能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對岸夥伴們的工作,活動很多,創意也很好。”曾寧旖說,“例如書院,剛開始討論時很多社區沒有,隔年再去看,幾乎每個社區都在做,並且參與的民衆也越來越多。”曾寧旖還指出,有些比較偏遠、居民文化平均文化程度不高的社區,也能逐漸感受到民衆把社區治理當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有交流,有推動,有關注,就會有變化。改變不一定一步到位,但慢慢地可以感受到”曾寧旖說,“臺灣這邊的夥伴也發現,你們的環境越來越好,設備還比我們大比我們好,那我們也要看看有沒有什麼優點可以採用,自己不足的可以用其他方式來彌補。”

汪洋:和平統一對兩岸來講成本最小,對同胞來講福祉最大

海峽論壇經過一年一年累積,交流內容更豐富,參與的人也更多更廣。兩岸社區工作者也都在思索,除了分享和參訪,社區治理論壇如何再突破,才能讓老百姓的互動更紮實。但曾寧旖強調,增加彼此的互信很重要。因而對於陸委會的“禁令”,曾寧旖頗有些無奈。她表示,臺當局明明強調交流不會禁止,“可是後面又說了一堆,讓人很難釐清,標準都是他們說得算。”她表示一連串的警示確實會對普通民衆的心理產生影響,“我們也是希望低調些,當然我們清楚自己的定位,做的就是社區交流的工作。”她還說,陸委會應該清楚,這種社區交流是有存在的必要和意義,臺灣當局和老百姓也應該有自信。

臺青吳贊軒:回家,就是最好的禮物

汪洋:和平統一對兩岸來講成本最小,對同胞來講福祉最大

近日,有一個關於臺灣青年帶着祖傳的族譜跨海尋根的故事在各大媒體上廣爲傳播,而“90後”臺灣青年吳贊軒就是這個故事的主角。吳贊軒是臺北人,其家族於清嘉慶年間從泉州晉江渡海來臺,世代居住在臺北艋舺。兒時,他從阿公那裏得到吳氏家族200多年變遷的珍貴族譜,從此對族譜上的祖厝“磁竈鄉磚子庭”魂牽夢縈。2010年,吳贊軒如願到大陸交換學習一年。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他進一步獲得關於祖厝的信息。

汪洋:和平統一對兩岸來講成本最小,對同胞來講福祉最大

儘管還不到而立之年,他就單槍匹馬帶着阿公的族譜回晉江磁竈鎮尋根,並在當地宗親的幫助下找到了自家族譜上記載的磚子庭。他堅持用口述筆錄的方式搜尋兩岸家族故事,找到了許多珍貴的資料,並把家族的資料全部數字化上傳網絡。除了與親戚朋友共享,吳贊軒還在臉書和微博上開設文史專頁與網友互動。他說,一些臺灣的年輕朋友此前也許從沒看過自家的族譜,祖先從哪兒來都不知道。通過網絡交流,慢慢地開始有人與他交流自己家族遷徙變遷的故事,嘗試去了解自己的根脈所在。

因爲是第一次參加海峽論壇,又是論壇大會嘉賓,參會之前吳贊軒仔細閱讀了會議手冊,還報名參加了海峽兩岸青少年新媒體高峯論壇。吳贊軒說,現在很多臺灣的年輕朋友都習慣通過新媒體特別是手機終端媒體來接收資訊,這也是他這次來參加海峽兩岸青少年新媒體高峯論壇的主要目的。這次來海峽論壇前,吳贊軒專門又回了一趟磁竈,除了祭祖外,他還用手機拍攝了一支紀錄片,採訪磁竈當地老人家年輕時候的生活,到當地一些祖厝、宗祠採風。同時,一座新出土的明朝修建的吳氏祖先陵墓遷移,吳贊軒也積極參與,並用影片記錄全程。

汪洋:和平統一對兩岸來講成本最小,對同胞來講福祉最大

在磁竈的這幾天,吳贊軒都住在磁竈的宗伯叔吳炳坤家裏。只要他回家,吳炳坤一定設宴,把當地吳氏宗親請來喫個團圓飯。閩南人在傳統節日有祭祖的習慣,吳炳坤也都不忘拍照、錄視頻發給吳贊軒。“當地長輩就把我當成自己孫子一樣對待。”

對於海峽論壇這樣一個兩岸民間交流的盛會,內容從新媒體到姓氏源流等方方面面,吳贊軒認爲,這對臺灣年輕人十分有益。這次參會,他還希望能夠並從海峽百姓論壇等尋得一些新的線索,多認識一些兩岸的新朋友。吳贊軒告訴導報記者:“以前總以爲一定是要衣錦還鄉,光宗耀祖才能回去。我年紀輕,一個人背個包就回去了。磁竈的長輩跟我說,‘回家,就是最好的禮物’。這讓我很感動,也希望通過網絡讓更多臺灣年輕朋友聽到。

海峽導報對外交流中心出品

圖文:駐臺記者林靜嫺

來源:新華社、臺海網、東南網、中評社

編輯:鍾洪

汪洋:和平統一對兩岸來講成本最小,對同胞來講福祉最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