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投資人學乖了,轉投了一個名字和ofo很像,但聽起來風水不錯的項目——OYO,一家在印度成立了七年的連鎖酒店,2017年底登陸中國後,迅速“攪局”國內市場,資本也紛紛看好助其迅速擴張。對手們來不及去懷疑補貼金額到底有多少水分,還是沒頭沒腦地被帶了一波節奏,比如攜程旗下的旅悅集團,CEO莫步寧直言:“OYO讓我第一次對海量的單體酒店市場有了全新的認識,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作者|韓小黃 來源|藍媒匯

互聯網公司,起名需要看風水。不知道是不是因爲中間夾了個“fail”,ofo才落得如今這般田地。

所以投資人學乖了,轉投了一個名字和ofo很像,但聽起來風水不錯的項目——OYO,一家在印度成立了七年的連鎖酒店,2017年底登陸中國後,迅速“攪局”國內市場,資本也紛紛看好助其迅速擴張。就在日前,有外媒報道OYO目前正籌劃融資10億美元,投後估值預計達到100億美元。

“一年1500+個城市,20000+酒店”的擴張速度,將市場已有資源打包翻新的輕操作模式,補貼燒錢的運營手段。從名字到模式,都和ofo如出一轍,但“OYO不會成爲下一個ofo”,後來者並不認可這樣的對比,“我們一定會把運營、賺錢模式都想得清清楚楚。”

以這樣的狂奔速度來看,OYO會有時間,抑或說有心思去想清楚這件事嗎?

一個印度少年的資本局

中國酒店業已趨紅海,這是業內公認的,尤其是經濟型連鎖酒店。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第一家錦江之星在上海開業,經濟型連鎖酒店開始在國內遍地開花,如家、七天、漢庭三家公司接連美股上市。但隨着品牌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門店數量快速擴張,供給漸漸飽和,幾大酒店集團的增速都盡顯疲態,經濟型連鎖酒店已經很久沒有找到新的增長點了。

這樣的背景下,2017年11月,來自印度的少年阿加瓦爾給自己起了箇中國名字“李泰熙”,他漂洋過海而來,自深圳登陸後迅速搶灘,不到兩年時間迅速收割國內中低端單體酒店市場。

“292+城市、6700+酒店、310000+客房”是OYO最新交出的成績單。

快速擴張的背後沒什麼祕訣,和ofo、瑞幸、滴滴一樣,資本驅動之下的燒錢補貼讓OYO得以迅速攻陷市場。和既有的漢庭、如家等連鎖酒店不同的是,不僅不向商家收取高額加盟費,OYO還會給加盟的商家提供不同程度的裝修補貼。

“這樣的話不僅商家願意入駐,對於我們這種經常到三四線城市出差的商旅人士,統一標準、統一服務的‘酒店’,要比管理混亂的‘招待所’體驗好得多。”業內人士告訴藍媒匯。

所以,即便這樣的模式在一線城市幾乎沒有生存空間,但卻十分符合下沉市場的升級需求。趕上了這波“下沉”的風口,纔是OYO得以快速擴張的根本。

公開資料顯示,OYO已經完成了7輪以上的融資,累計融資額約15億美金。融資名單不乏日本軟銀、紅杉資本、光速創投、滴滴、華住等巨頭的身影。

而現在活躍在媒體面前的OYO官方“代言人”CFO李維,則來自神州系。是的,你沒看錯,相比其它互聯網公司在臺前活躍的都是CEO、COO,OYO由於外資身份,更多地會派李維這個首席財務官來在國內市場上衝鋒陷陣。

不僅如此,據悉OYO在中國的高管團隊中,大部分爲阿里、神州、滴滴等背景員工組成,多數沒有酒店從業經驗。

即便25歲的李泰熙在印度稱得上是“90後創業神話”,但中國酒店業和印度還是有很大區別,單純複製產品和模式很容易造成水土不服,依靠資本勢力打響“競速戰”是最好的選擇。

這也不難讓人懷疑,OYO會否又是一個和瑞幸一樣的資本局?酒店和咖啡的作用一樣,只是資本遊戲的媒介而已。

攪局、引戰,“風口”前兆?

對手率先表態:“我們不需要像ofo這樣的‘一地雞毛’。”華住集團創始人季琪在6月10日的H連鎖酒店發佈會上說到,“印度的文化過來,那不行。”

話裏話外捎帶的是誰,OYO心裏最清楚。

而半個小時之後,李維就在成都的戰略升級發佈會上拋出了“15個月vs15年”的對比,稱在過去的15個月裏,OYO酒店在全國擁有超過10000家酒店,而有同業用15年的時間才發展了4000餘家。

諷刺的是誰,華住心裏也明白。

和此前的套路一樣,融資、燒錢、擴張、補貼、口水戰,這纔是一個“風口”應有的熱鬧。OYO算不算風口不知道,但架勢確實已經端上了。

去年下半年,OYO迎來入華以來的巔峯。9月25日,其宣佈獲得10億美元融資,其中8億美元爲投資,2億美元爲投資承諾。更爲重要的是,這筆融資中的6億美元將投向中國。

資本順理成章地用來補貼擴張。有媒體曾瞭解到,OYO在國內不僅加盟門檻低,還會提供不同程度的補貼,每家酒店的補貼預算在5-15萬左右。但也有不同的媒體曾披露,這項數字只有2-5萬元不等。

對手們來不及去懷疑補貼金額到底有多少水分,還是沒頭沒腦地被帶了一波節奏,比如攜程旗下的旅悅集團,CEO莫步寧直言:“OYO讓我第一次對海量的單體酒店市場有了全新的認識,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爲此,他成立了“索性”快速入局,緊跟OYO步伐,同樣也採取了高補貼的手段搶佔市場。

但半年之後,索性突然取消所有激進優惠政策,“我們被誤導了。”莫步寧意識到,OYO搶的不是單體酒店的飯碗,它的對手其實是OTA。

與OTA的戰爭,以卵擊石?

不管他的判斷是否正確,OYO和國內OTA平臺的戰火也已然打響了。此前就有消息稱,爲了防止OYO的互聯網打法帶走流量,同城藝龍、美團、飛豬等平臺均不提供以“OYO”爲關鍵詞的酒店搜索信息。據藍媒匯搜索發現,同一地區內各平臺對OYO酒店的搜索顯示結果差別巨大。以天津爲例,百度地圖顯示111家,高德地圖顯示94家,受可預訂日期限制,飛豬顯示50家結果,攜程顯示6家結果,美團顯示6家結果。

這還是握手言和之後的結果。

5月29日,美團宣佈與OYO達成業務合作,將對首批入駐的OYO酒店提供流量、數據運營、品牌宣傳等方面的支持。此前兩天,攜程也宣佈重新上線OYO酒店,還將從技術、運營、人力等方面助力OYO的酒店業務。

據環球旅訊披露,爲此OYO每年將向美團支付保底4億元的通道費,要求美團不上線競爭對手H hotel;每年向攜程支付近2億元的通道費,但並未要求攜程將H hotel排除在平臺之外。除此之外,OYO還將向美團和攜程另外支付佣金。

而相比較而言,對手華住支付給攜程的佣金遠沒有那麼多。根據華住去年向美國證監會提交的20-F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2016年、2017年,華住向攜程支付的總佣金費分別爲1770萬元、4410萬元、7680萬元,與OYO支付的數億“保護費”相差甚遠。

解禁的代價,確實很大。至少到目前爲止,在市場真正享有話語權的,仍是美團、攜程這類OTA平臺。

事實上,到目前爲止OYO在中國的狂飆之路走得並不算順暢,雖然開店速度驚人,但對手環伺直接封殺流量的做法,讓其難以順利分食這塊蛋糕。

這和瑞幸、ofo,甚至拼多多的情況都不一樣,流量命脈掐在對方手中,想要突出重圍,需要付出的可能遠比10億美金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