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過去臺灣回收二手衣質量好,一度出口到大陸、東南亞和非洲等地,但因競爭激烈或舊衣進口禁令,島內二手衣出口銳減。據臺灣《聯合報》16日報道,臺中市沙鹿區清潔隊年回收約60噸舊衣。

原標題:二手衣物在臺“從黃金變垃圾”,臺媒憂心爆發“新垃圾風暴”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各具特色的二手衣店近年來慢慢地拼湊起臺灣多元的二手衣生態系統,例如專門銷售精品二手衣的網絡平臺Getmore、融合藝術與音樂的“小麻雀二手衣”等,各縣市也不斷髮揮創意。不過面對二手衣市場的衰退,臺媒不禁擔心島內將爆發新的垃圾風暴。

據臺灣《聯合報》16日報道,臺中市沙鹿區清潔隊年回收約60噸舊衣。爲減少直接焚化增加垃圾量,清潔隊發揮巧思,去年製作1600多個手提袋及飲料提袋。今年,臺中市環保局又把二手衣變身爲鉛筆盒、零錢包,重新賦予舊衣新生命。清潔團隊表示,舊衣除了製成再生品外,也可當成抹布擦拭使用,每年約可消化10噸舊衣。

儘管如此,二手衣還是使臺灣面臨環保挑戰。臺“環保署”統計顯示,臺灣一年約回收7萬噸舊衣。過去臺灣回收二手衣質量好,一度出口到大陸、東南亞和非洲等地,但因競爭激烈或舊衣進口禁令,島內二手衣出口銳減。大街小巷的舊衣回收箱被塞得滿滿的,連不回收的棉被、枕頭、玩偶甚至內衣褲都被堆置,回收箱成了小型垃圾場,髒亂不堪。《遠見》雜誌稱,過去大陸是舊衣最大接收站,臺灣是主要供應地區之一,保守估計每年有700個貨櫃輸入大陸。但近來情勢逆轉,隨着經濟起飛、消費水平提升,大陸已從舊衣需求方變成供給端,每個月反倒出口1500個貨櫃到非洲、印度等地。再加上美日韓等國的供給量,臺灣舊衣漸漸失去競爭力。

全球“快時尚”風行後,舊衣市場更受打擊。“快時尚”強調平價、流行,不爲久穿設計,質量因此較差,重複使用率也大大下降。自2016年春節後,臺灣舊衣出口價格雪崩般滑落,各縣市跌幅從數倍至十倍不等。像以前臺北市的舊衣質量相對整齊,回收1噸,業者可挑出700公斤的衣服出口,現在僅剩500公斤;以前一車舊衣可以賣到12萬元新臺幣,現在僅有1.5萬元。在逐漸發展起紡織業的非洲地區,肯尼亞、烏干達和南蘇丹等6國組成的東非共同體提案,自今年4月起禁止舊衣物進口,讓臺灣的二手衣更是無處可去。

外銷面臨瓶頸,被淘汰的舊衣就變成島內垃圾,只好請廢棄物處理業者清除,但處理費水漲船高。近兩年來,垃圾處理費從每公斤2.5元新臺幣漲至5元,2017年12月下旬起又漲到7元。《遠見》稱,即便業者願意付高額處理費,也未必找得到出口。臺灣自2015年爆發“垃圾危機”至今,一些縣市依舊爲民生垃圾問題所苦,“原本就喫緊的焚化爐處理量,哪輪得到舊衣?”《聯合報》16日報道稱,近年當局回收箱出租案無人投標,舊衣回收改由清潔隊接手,“曾經炙手可熱的黃金舊衣已乏人問津”。彰化市以往設350箇舊衣回收箱招標租給回收商,7年前舊衣回收箱每月租金是一個1600元新臺幣,每年賺672萬元;到2016年每月400元都差點租不出去,最後回收商提早解約,當年僅收入50萬元,目前由清潔隊處理。臺中的舊衣也堆積如山,該市環保局統計,臺中2016年舊衣回收量爲2700噸,2018年增加到3700噸,回收量逐年增長,但舊衣回收價格大幅下滑,回收商紛紛打退堂鼓。《聯合報》直言,“舊衣從黃金變垃圾,成爲環保不定時炸彈”,臺灣新一波“垃圾風暴”正悄悄發生。(崔明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