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江商報記者發現,2009年上市後,公司開始大肆擴張擴展,資產從2009年的25.91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255.80億元,而與此同時應收賬款也從6.73億元增長到96.15億元,增長13.28倍,再加上其他應收款,賬面餘額已經達到106.66億元,佔到了總資產的42%。數據顯示,2011年上市時公司應收賬款僅有19.1億元,而截至2018年末,中利集團應收賬款96.15億元,加上其他應收款,賬面餘額已經達到106.66億元,佔總資產的42%。

長江商報消息 ●長江商報見習記者李順

中利集團去年首虧近3億元,近期剛收到中小板管理部監管函沒過幾天,又二度收到深交所的問詢函,可謂麻煩不斷。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2009年上市後,公司開始大肆擴張擴展,資產從2009年的25.91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255.80億元,而與此同時應收賬款也從6.73億元增長到96.15億元,增長13.28倍,再加上其他應收款,賬面餘額已經達到106.66億元,佔到了總資產的42%。而計提壞賬準備也是連續攀升,僅僅去年就計提壞賬準備達16.33億元。

公司似乎未太擔心應收賬款不能收回,反而繼續大肆收購擴張。去年公司計劃近100億收購比克動力電池部分股份遭問詢,終止後今年5月又擬11.79億元收購中利電子49.14%股份。

不斷下滑的業績以及債務壓力巨大,反應在股價上也是大幅下降,2017年定增31億元的出資方目前已虧損超四成,而且同期的員工持股計劃在31億定增解禁前被拋售虧損6481.08萬元。

違規長期佔用10億元募集資金

公司於2018年3月將10億元的閒置募集資金用於暫時補充流動資金,期限不超過12個月,但今年5月22日才披露已將10億元募集資金歸還至募集資金專項賬戶。

公司實際使用閒置募集資金暫時補充流動資金的時間超過規定期限的兩個月之久,中小板公司管理部火速向公司下發監管函。

才一天後,在5月23日,公司又將10億元挪去補充流動資金,公司的解釋是,由於公司主營業務中,線纜、光伏業務均屬於資本密集型行業,並且回款週期較長,公司需先期墊付大量資金,公司對流動資金的需求增加,而且這可爲公司節約財務費用4350萬元左右。

近年來中利集團大肆進行規模擴張,營業收入增長迅速,但應收賬款更是急速膨脹。數據顯示,2011年上市時公司應收賬款僅有19.1億元,而截至2018年末,中利集團應收賬款96.15億元,加上其他應收款,賬面餘額已經達到106.66億元,佔總資產的42%。存貨高達41.97億元,應收賬款和存貨加起來佔到總資產的近六成。

居高不下的應收賬款也導致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大幅流出。

除2013年和2018年外,其他年份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均爲負,且數額較大,最低的也是2012年淨流出4.63元,最高的是2016年淨流出13.46億元。去年公司迎來了首次巨大虧損2.88億元,僅僅計提壞賬準備就達16.33億元。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截至今年一季度,公司短期借款52.70億元,長期借款10.18億元,再加上應付票據及賬款55.88億元,其他應付款19.98億元,合計138.74億元。而貨幣資金僅有26.97億元,如未能及時收回應收賬款,公司的資金壓力將相當巨大。

100億重組終止又籌劃新目標

應收賬款高企、債務承壓,都未能阻擋公司擴張的腳步,在現金流並不充裕的情況下公司還籌劃了兩起大收購。

去年作爲公司在新能源電池行業的切入口以及新的利潤增長點,中利集團將眼光瞄向了動力電池領域的佼佼者比克動力。

去年5月,公司花費5.5億元分批收購5.36%的比克動力的股權,上市公司持有的比克動力的股權由2.93%增至8.29%。但公司並不滿足於此,隨後公司開始停牌重大資產重組,擬收購比克動力初步預計交易作價或達到100億元。

今年1月11日,公司又終止了這次收購,原因是面對二級市場大幅波動、去槓桿等宏觀經濟環境因素,結合標的公司實際情況、公司未來發展規劃,對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產生較大不確定性。

向新能源電池轉型失敗後,公司又將目光重新聚焦主業。5月21日,公司稱將收購萍鄉欣源、長朗投資、朱永濤和金政華分別所持有中利電子21%、14.11%、9.25%和4.78%股權,收購完成後中利電子將成爲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公司稱,這次收購是落實公司戰略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公司現有產業升級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步驟。

員工持股計劃虧損6400萬

雖然公司想通過收購盡力重振旗鼓,但公司的業績今年繼續下滑,今年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25.48億元,同比下降21.45%,而淨利潤更是虧損8512.94萬元,下降489.44%。

公司大肆擴張業績卻不斷下滑,股價也應聲大幅下跌,31億元的定增股東已浮虧四成。

2017年公司向6名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股份2.33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爲26.69%,發行價格爲13.35元/股,共募資31.06億元。而今年1月25日,上述發行的2.33億股股份已解禁上市流通,截至目前,公司股價已跌至7.3元,下跌超過45.31%。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批限售股解禁之前,1月19日公司披露已通過大宗交易方式將2017年員工持股計劃花費1.88億元購買的1498.96萬股股票全部拋售,而披露的前兩天公司發生兩宗大宗交易成交量剛好爲1498.96萬股,與員工持股計劃股票數量一致,相較於購買時成交均價約12.51元,這次賣出意味着拋售員工持股計劃損失約6481.08萬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