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569年,戚繼光升任薊鎮總兵,先後有兩萬多浙江子弟兵從東南沿海被徵調北上,他們中的很多人蔘加了修葺長城,修築過台州府城牆即“江南長城”的砌牆高手,成爲北方明長城的“技術骨幹”。但是,台州城牆形制獨一無二,後來成爲北方長城學習的藍本,稱其爲“江南長城”當仁不讓。

你腦海中的長城,最深刻、最經典的模樣一定是這樣的

戚繼光功勞!北京八達嶺明長城的圖紙,來自東南沿海的台州

它,是中國歷史上最豪華的明長城。從開國洪武年間,一直修到嘉靖時期。

你很可能不會想到:在明萬曆時期以前萬里長城其實大部分是這模樣的

戚繼光功勞!北京八達嶺明長城的圖紙,來自東南沿海的台州

北方長城鼻祖竟然在南方

後者我們稱爲明長城1.0,前者我們稱爲明長城2.0。1.0版的長城夯土築、矮小、簡單;2.0版的長城磚石砌、高大、豪華。十六世紀中下葉某年的一天,從南方“剿倭”載譽歸來的戚繼光,已經擔任了京師畿輔要地薊鎮總兵。明代北方長城防線分爲“九大軍區”,薊鎮是拱衛北京的長城沿線,管轄從宣化以東到山海關沿線。

這位軍事幹將考察了所轄長城防禦體系後認爲:夯土長城防禦能力有限,日子一久必然倒塌傾圮,甚至“歲修歲圮”(每年修一次倒一次)。因爲是拱衛京師的最重要防線,他開始對自己鎮守轄區的長城進行高質量修復,熱火朝天的長城工地上最剽悍的軍士居然操着金華和台州一帶的吳越方言。

一年年過去了,在這幫南方漢子的努力下,至萬曆九年(1581),先後三期工程完工。綿延的邊牆上,崛起了1448座方塊狀的磚石建築,也就是我們今天在長城上經常看到的空心敵臺

戚繼光功勞!北京八達嶺明長城的圖紙,來自東南沿海的台州
戚繼光功勞!北京八達嶺明長城的圖紙,來自東南沿海的台州

不過,它首次出現的地方,並不是八達嶺長城所在的薊鎮,而是千里之外的浙江台州臨海。

儘管繁華遠不及北邊的寧波和南邊的溫州,但它是最險要的浙東門戶——它叫台州

對於台州府城的險要位置,老家就是台州的地理學家王士性曾留下過這樣一段文字:“十一郡城池,唯吾臺最據險,西南二面臨大江,西北巉巖參削插天,雖鳥道亦無。”翻譯成白話:俺們浙江省有十一個大城市,城池最險要的是俺老家台州,它西、南面臨江水,西、北兩面是陡峭的大山,這懸崖邊上連鳥飛行的路線都很難有一條。

老王雖然描述的是家鄉,有自賣自掛之嫌,但這段話並不算誇張。我們從古代海防圖上可以看到:在蘇浙閩三省沿海地帶,台州的地形海岸幾乎是最突出的。

戚繼光功勞!北京八達嶺明長城的圖紙,來自東南沿海的台州

據北京大學李孝聰教授考證,這幅古地圖繪製於1787 至1820 年間,全圖爲29×543 釐米的彩色長卷,自北向南連續表現盛京、直隸、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七省沿海的山川、島嶼、沙洲、港灣,並以文字標註了有關海防、航道、水清等情況。上圖截取自《七省沿海全圖》浙江部分,上方爲陸地,下方爲海洋,沒有固定方位,只是反映相對位置,府、州、縣治用方形,衛、所、村、鎮用圓點標識,著名的橋、塔、炮臺等均不按比例繪製,重在突出形象。圖中,向下凸出的一塊即爲台州府轄地。

台州府大致就是今天浙江台州市所轄地區。

不同的是,以前的台州駐地是今臨海市,今天的台州駐地則搬到了更靠大海的椒江區。從宋代台州府城圖就可以印證地理學家老王的描述:“兩面臨江、兩面靠山”

可以看出這個城牆有些獨特之處:東、北兩面城牆,是直接建在山上的!

戚繼光功勞!北京八達嶺明長城的圖紙,來自東南沿海的台州

上圖:根據宋代《嘉定赤城志》繪製的宋代台州府城圖

戚繼光功勞!北京八達嶺明長城的圖紙,來自東南沿海的台州

上圖:清代台州府城圖。台州府城牆隨地形呈東北——西南走向,平面大體爲方形,周長6286.63米。城牆總體呈後沿北固、前際靈江的格局。西、南二面沿江城牆基本爲宋明清三代舊物,明清均在宋代原始牆體上有所擴修。城牆牆體的中心部分爲夯土,屬北宋初期重築時的遺存,夯土以外層層加擴,歷次修繕加固痕跡十分明顯,外表的一層基本皆明末清初之物,或以磚砌,或用石片。有城門七座,崇和門、興善門、鎮寧門、靖越門、豐泰門、括蒼門、朝天門。

台州的建城史其實還要更早

  • 東晉
  • 距今1600多年。台州地區屬臨海郡,開始有了城牆,爲當時郡守辛景所築。

當時的海盜孫恩的起義軍曾與郡守辛景大戰於此

  • 唐代
  • 距今1400多年。台州之名出現,設置於距今唐武德四年(621),城牆建設無明確記錄。不過當地,一直流傳着唐初名將尉遲恭在此築城的故事
  • 北宋
  • 慶曆五年(1045),台州暴雨成災,洪水沖毀城郭,朝廷遣太常博士彭思永至臺督修,用了三年時間完成。
  • 熙寧四年(1071),郡守錢暄內遷東城牆,目的是爲了排澇,採取浚湖築城的辦法,即取東湖(此前爲船場水軍營)淤積之土,遷築東面城牆,可謂一舉兩得。

從北宋熙寧四年(1071)開始,台州城的框架固定下來。此後歷代基本格局沒有太多變化,但是城牆的建築樣式和堅固程度,卻因爲國家政策的轉折,在明朝迎來了一次巨大轉折。

從開放到鎖國,台州城的升級換代

宋元時期的中國航海技術,世界領先,明初海禁後也有“宣示國威”的七下西洋。不過,海禁鎖國最終還是成了基本國策。沿海的台州也有港口,雖不像寧波、廣州、泉州那般重要,卻也一度繁榮,臨江、靠海的它,也是一座“江海聯運”的中型樞紐港。

對外貿易關閉之後,舳艫相繼、風帆蔽日的繁忙場面沒有了。但,台州的軍事地位卻更加凸顯。作爲浙東門戶,它也是帝國東南的門戶,是防範海上勢力侵擾的前線。閉關鎖國的時代,註定要屬於軍事天才戚繼光。

時光來到大明嘉靖年間,當時的戚,是充滿朝氣的年輕將領。當時被“倭寇”困擾的王朝,在沿海作戰中連連受挫。

戚繼光功勞!北京八達嶺明長城的圖紙,來自東南沿海的台州

上圖:天險+長城+海防體系,讓明王朝變成了一個作繭自縛的“圍城”。

綿長的海岸線上,城堡和烽火臺密密麻麻,在海岸不遠處,明廷共設立了54座衛城、99座所城、353 處巡檢司,有997 座烽堠、313 座墩、48 座敵臺、24 座塘鋪還有數不清水寨、城堡,這些設施儘管在地面上並非完全貫通,但實際上構成了一條首尾相接、互相呼應的“沿海萬里長城”。

戚繼光功勞!北京八達嶺明長城的圖紙,來自東南沿海的台州

如果沿海有山嶺,保守的統治者也一定會修長城,但沿海沒有連綿的山嶺,不可能像塞北那樣建造連續的城牆。但是,這些城、堡、臺信息傳遞和防禦體系與北方的萬里長城無異。

台州府城坐落於萬里海疆的突出部位:如果沿海防線是一面巨大的盾牌,那麼台州正好位於盾牌的中心點上,明代中期海禁更加嚴苛,更將台州帶到歷史的聚光燈下。因爲海防需要,古老的城池在得到了大規模修繕和加固。至此,台州也徹底完成了角色轉化:商業港口變成了軍事重鎮。也因爲這裏的城牆,起伏蜿蜒,它獲得了“江南長城”的稱號

台州府城牆創造了“空心敵臺”,成了八達嶺長城的藍本

真正讓“江南長城”名副其實的,是戚繼光的修城運動。在浙江任職期間,戚繼光在金華義烏及台州招募了一支戰鬥力強大的“戚家軍”。當時,台州則是他最重要的指揮部。爲了加固指揮部,在臺州軍事主官戚繼光的設計和指揮下,工匠們採用統一的建築標準,將城牆增高加寬加固,城牆兩側以石條爲基座,磚石包砌到頂,增高了城堞,統一了垛口高度,更是創造性地建造了新發明——空心敵樓。

那些神似“八達嶺”的城牆和敵樓,來源於一種普通的漁民建築,台州地區漁民的房子用石塊壘砌,方正、堅固、硬氣、窗口窄小,這種碉堡式的建築吸引了戚繼光的眼球,並被他應用於軍事建築中

戚繼光功勞!北京八達嶺明長城的圖紙,來自東南沿海的台州
戚繼光功勞!北京八達嶺明長城的圖紙,來自東南沿海的台州

上二圖:台州沿海民居,據說是空心敵臺(敵樓)的原型

於是,臨海的台州府城牆就升級至豪華版了,城牆居然有了長城那樣的氣勢。不過,它的誕生比八達嶺長城的地漏,早了幾十年誕生。當然——這裏的“江南長城”必須加引號,它的城牆圍成了一座閉合的城池,而長城是連續不閉合的城牆防禦體系

但是,台州城牆形制獨一無二,後來成爲北方長城學習的藍本,稱其爲“江南長城”當仁不讓。以下氣勢雄渾的“長城”與“敵臺”,並不是北方明長城,它們就是江南大地上的台州府城牆。

戚繼光功勞!北京八達嶺明長城的圖紙,來自東南沿海的台州

台州府城甕城之一

戚繼光功勞!北京八達嶺明長城的圖紙,來自東南沿海的台州

台州府城敵臺

戚繼光功勞!北京八達嶺明長城的圖紙,來自東南沿海的台州

台州府城牆一段

戚繼光功勞!北京八達嶺明長城的圖紙,來自東南沿海的台州

上圖:登上“江南長城”遠眺,臨海新城風景盡收眼底

戚繼光攜帶“台州經驗”到北方立功

明朝中後期有兩大痼疾:一是北方邊患、一是東南海患,“抗倭大捷”後的戚繼光升職,發現北方長城“老化”的問題後,他決定將修築改造台州城的經驗,複製到北方邊塞上來。

1569年,戚繼光升任薊鎮總兵,先後有兩萬多浙江子弟兵從東南沿海被徵調北上,他們中的很多人蔘加了修葺長城,修築過台州府城牆即“江南長城”的砌牆高手,成爲北方明長城的“技術骨幹”。

前後10年間1200多里磚石包砌的城牆,1448座空心敵樓,佇立在崇山峻嶺之上。從此以後纔有了我們今天的看到的八達嶺長城。

戚繼光功勞!北京八達嶺明長城的圖紙,來自東南沿海的台州

上圖:居庸關升級改造完成 於台州抗倭結束後的1560左右

戚繼光功勞!北京八達嶺明長城的圖紙,來自東南沿海的台州

上圖:八達嶺一帶的長城改造場景 ,時間爲1570年左右

河北省撫寧縣董家口長城腳下,保留着一塊修城功德碑,碑文記載着修城人的籍貫——浙江金華府義烏縣。八達嶺、慕田峪、司馬臺、黃崖關、金山嶺、山海關老龍頭等多處長城中,很容易發現源自“江南長城”的脈絡:南北兩地城牆和敵臺形制、規格、結構、工藝極其相似。從時間上說南方的台州城在前,北方的八達嶺在後。

在張居正、譚綸等推動下,宣府、大同、太原等“軍區”,繼續複製“台州經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