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賴以涵 小微融資租賃頂層設計講師

中小微企業的特徵是高度信息不對稱,在以中小微企業爲客羣展開的融資租賃在自己的客羣與產品定位是相對明確的。首先是客羣定位,中小微企業營運模式相對穩定,無過多業外投資,這是相對單純的客羣。在產品定位上,回租的產品定位也相對清晰,並不像有些大型項目追求佔領承租人的資產負債表,而是做爲企業的補充性資金,所以在產品定位上,包括利率等等還是有對自己清晰的定位的,也跟銀行有根本性的區隔。總結來說,中小微融資租賃,尤其是回租,風控就是用來專門對治中小微企業高度信息不對稱的手段,雖然信息高度不對稱但仍有跡可尋的風控方法。以個案來說中小微企業其實是相對單純的,比如說在中小微租賃這裏,培養風控員大概1-2年就可以了,培養的成本並不高,辯識小企業所需要的專業起點跟大型企業比起來並不高,甚至是培養做決策的主管可能也是5年左右。但對中小微融資租賃比較難的是需要組織運作有效率,所以要怎麼樣把前中後臺做結合,把貸前和貸後結合起來,這要從頂層設計就開始,包括決策權設置、人資制度、薪酬架構,組織結構、團隊建設等等都要配合。中小微融資租賃的作業成本比大型項目高的多、人均產出也沒有可比性,在利差組成的結構的比重是不同的,在資產成規模化時的側重點也不同,譬如人資系統就要配合業務一把手,不只讓組織賦能,還要讓團隊具可複製性。

現在中國大陸有37%的放款是給中小微企業,但中小微企業的最終產品佔總體GDP60%,整個銀行的信貸系統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度並不夠,這也是做非銀系統中小微融資的寬廣的市場空間。

中小微融資租賃是相對輕資產高資產週轉率的,這是它的特點,包括產品標準化、風控模型化、流程制式化、單案分散、風險分散、這些是被資本市場認可的,在資本市場的估值會比許多大型租賃公司還要來的好。也有很多人覺得做中小微的利率高,爲什麼中小微企業願意借這個錢,不會因爲接受高成本,反而是找到風險很高的客羣?其實是跟它的獲利模式有關係,並不全然把獲利都定性爲風險貼水,除了作業成本外,它一部分來自於效率,轉換到客戶端也就是時效,這就跟高收益債券一樣,是資金池而不是資金直接對接項目,所以時效快,很多企業是願意爲時效付出較高成本的。除此之外,也跟中小微項目零散與IRR的特性有關係,如果租賃公司的資金池做的好加上組織效率高,那實際利潤會比較高,風險也較能控制。但另一方面來說,對一般的中小微的承租人而言,他真正承擔的成本費用其實是小於IRR。這樣雙贏的結構化產品對中小微企業是很有幫助的。

風控分爲線上和線下。線下的話,就是專家系統,一羣有經驗的專家來做決策。線上則是有一套風險模型,直接掛鉤到資產包管理,未來也會有更多金融科技的參與進而讓成本降低進而規模化。中小微的回租模式,也因爲項目分散單案金額小,在本質上是非常清楚的,就是在做風險定價的,面對風險而不是避免風險,所以在做風險管理時就要追求風險貼水大於損失率。

風險管理就牽涉到風險胃納度,其實是在做資產組合管理,譬如我把資產評估成ABC三種等級,每種等級的比例是25%,50%,25%。如果實際上ABC的比例不如預期,譬如高風險的C比預期多了一些,那我就整體的利率往上調,增加我的風險胃納度。爲什麼定比較高的IRR,也是科學的,它是用風險貼水加上無風險的資金成本,還有作業成本,再加上預期的利潤來做定價的。所以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預期的損失率,EL=PD*EAD*LGD。從銀行的角度來講,租賃的產品就是一種結構化的產品。什麼叫結構化?也就是當違約發生的時候,希望它的曝險要低。譬如假設做三年,理論上來講,我好像承擔了三年的風險。也有的人會問中小微企業是不是能活這麼久?但我的產品是每年還本付息,加上它的利息跟保證金,其實第一年就回收了很大一部份的投放額。所以相對來說,曝險並沒有想象中的大。還有就是做中小微企業,在違約發生後它有一定的存活期,貸後如果做的好,違約率跟不良率之間就會有相對大的差距,這是做中小微的特色,更強調貸後管理。但如果是做中大型民企,那違約率跟損失率就會比較接近,所以做中大型民企的貸前審查也要更謹慎。

在風控系統裏面,牽涉到兩個,線上和線下。線上就是風模系統,線下就是專家系統,也就是5C和5P作爲衡量的,這些是比較基本的風控知識。但很多人會納悶爲什麼我找了這麼多專業的信審來,但不良率並沒有弄好,這就是線下的專家系統最困難的地方。有的時候不是因爲大家不專業,而是因爲主觀,沒有一致性。評估A案件和評估B案件,有沒有一致性?不同的人評估一樣的案件有沒有一致性?一樣的人評估不同的案件有沒有一致性?很多人都知道業務是風險的第一道關,如果拉進來的案子都是不好的案子,如果沒有一致性,譬如很多風控是希望前端不要知道我的標準是什麼,如此一來,團隊沒有一致性也沒有可預測性,這樣是很耗組織效能。而且業務一旦進件不好的話,不良率就容易高,就像在一羣壞橘子裏勉強找一個好橘子,難度很高的。事實上在做整個組織管理時,去衡量前中後團隊的組織效率,也是要有一套科學的管理方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