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家發現,處於萌芽期的兒童之所以會有各種各樣的差異,根本在於基因,而基因就是可以跨越時間和環境,追隨人一生的東西,所以人們纔有可能“7歲看老”。科學家分析說,如果孩子人生的金種子是從父母那裏來,而種子的萌芽期就是從胎兒到人7歲前。

點擊查看原圖

  有句老話叫“3歲看大,7歲看老”,現在得到科學誰認證,原來我們古人也是很有智慧的呀!小編記得以前看過一篇文章具體內容不記得了意思就是將來下一代聰明不聰明,這個基因的決定權在女方手裏,然後下面有人就評論:翻盤的機會來了!要想下一代聰明,一定要找個聰明的媳婦!哈哈,說遠了,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句話爲什麼有理。科學家分析說,如果孩子人生的金種子是從父母那裏來,而種子的萌芽期就是從胎兒到人7歲前。這黃金萌芽期是有特別大的魔力的,這期間好不好,一般決定了此人往後一生的發展。所以,這句話是不是很有道理?

點擊查看原圖

  事實真是這樣嗎?

  7歲前,我們擁有了什麼?

  研究證實,兒童在4歲前就已經獲得了50%的智力,其餘的20%是在4~7歲間獲得的,剩餘的30%則在7~17歲間獲得。不僅智力如此,身體的發育和性格的形成,其大部分也均在7歲前完成。因此,孩子從胎兒到7歲前這一段時期,就是人生的黃金期——萌芽期。

  以7歲作爲萌芽期的結束標誌,是因爲人在發展到這個時間點上以後,生理、心理,體力和智力都達到了一個成型的階段。以識字爲例,人到7歲的時候,大腦才具備比較成熟的能力。我國科學家通過實驗證實,具備成熟識字能力的人在看到一個漢字和一幅線條圖畫時,立即會分辨出來,但這個“立即”時間的間隔是170毫秒。進一步的研究證實,7歲的兒童識別漢字和線條畫的時間間隔能達到170毫秒,但6歲前的兒童識別時間就遠遠超過這個時間了。

  另外,中醫學對人生髮展階段也有自己的論述,其中就有著名的“女七男八”學說。如中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認爲,女性的生命每7年出現一次大變化;男性是每8年有一次生長變化。同樣是人生的第一個生長週期,但男女的差異不大。以女性爲例,女子7歲腎氣盛,齒更髮長——意思是女孩子7歲的時候腎氣開始往旺盛的方向走,開始換牙,頭髮變得茂盛。過了7歲,說明已經告別童年,成爲少女了……可見中醫學的生命第一週期論,與現代科學的人生黃金萌芽期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後來的研究又陸續證實,人生黃金萌芽期的狀況對人生後來的發展還發揮着神奇和巨大的影響力,而這些影響力的顯現,反過來更證明黃金萌芽期具有黃金價值。

  給一生的性格定了調

  那麼究竟人生的萌芽期會對後來的人生有多大的影響呢?本世紀初,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和俄勒岡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對此進行了研究。

  研究的最原始資料是上世紀60年代的一份對學生4項性格特徵的考察資料。4項包括是否健談、適應性、是否易衝動和自我貶低程度。考察對象是當時夏威夷州約2400名不同種族的一至六年級的小學生。考察中,這些孩子的老師依照學生日常表現,以打分的方式作出性格方面的評價。40年後,研究人員找到其中144人,然後又對他們進行了同樣的考察。

  對比結果顯示,那些當年被認爲健談的孩子,中年時也同樣善於動腦,講話流利,總是試圖控制局面並表現出高度智慧;而當年被認爲不健談的孩子,中年時多表現爲缺少主見,遇挫折容易放棄,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那些當年被認爲適應性強的孩子,成年後多表現出樂觀開朗,善於動腦;而適應性較差的孩子,成年後態度消極,缺少主見,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那些當年被認爲易衝動的孩子,成年後傾向於大聲說話,興趣廣泛,喜歡冒險;而不易衝動的孩子,成年後多表現得膽小害羞,與人保持一定距離,似乎總是缺乏安全感。那些當年被認爲自我貶低程度低的孩子,成年後總是信心滿滿,喜歡張揚,善於動腦,表現出優越感;而自我貶低程度高的孩子,成年後易內疚,喜歡尋求安慰,愛講自己的消極面,愛表達不安全感。

點擊查看原圖

  研究人員據此認爲,人在7到13歲的性格,基本上爲人一生的性格定了基調,據此說7歲看老,是很有道理的。

  兒時聰明,長大優秀

  最近,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7歲兒童的閱讀與數學能力和其數十年後的社會經濟地位相關,總體上呈現出了“兒時聰明,長大優秀”的特點。

  這項研究跟蹤了英國三個大區域——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的1.7萬人,從1958年他們出生開始直到2009年,時間跨度約爲50多年。跟蹤調查的重點是這些人在兒童時期的閱讀能力和數學技能,以及他們就業後的經濟狀況。爲便於比較研究,研究人員還根據他們的閱讀能力、數學技能和經濟狀況的差異情況,細分出了不同檔次。

  跟蹤調查結果顯示,兒童時具備較高閱讀能力和數學技能的人和這兩方面技能表現平平的人相比,前者成年後收入通常較高,住房條件也更好,並且有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例如,7歲兒童的閱讀能力每提升一個檔次,42歲時的年收入就會有7750美元的檔次差異。數學技能的差異也與此類似。

  這項研究結果表明,無論人處在哪個社會階層,童年的基本技能將對人的一生產生巨大影響,而且人的閱讀能力和數學技能,構成了人們未來發展能力的核心,是測評人童年智力的兩個重要指標。當然,這個發現無疑是“7歲看老”說的又一個有力證據。

  重基因,還是重萌芽期教育?

  既然人生的黃金萌芽期對人的一生有如此重大的影響力,那麼黃金萌芽期自身又被哪些因素影響着呢?如果找到這些因素,人們就能找到把握這個黃金期的有效辦法。

  科學家發現,處於萌芽期的兒童之所以會有各種各樣的差異,根本在於基因,而基因就是可以跨越時間和環境,追隨人一生的東西,所以人們纔有可能“7歲看老”。

  但基因對人萌芽期的影響究竟佔多大比重呢?前不久,英國一科學家公佈了他的研究成果。他從大量單卵雙生孿生子的遺傳基因研究中發現,人們的成功32%~62%是由基因決定的,其他的則由生長環境和所受教育等因素所決定。從成功與否的角度看基因的影響力雖然只是一個方面,但卻具有典型意義,說明基因對人的影響只佔到了3至6成。既然基因對人是否成功的影響力沒有百分之百,說明人後天所處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後天的影響力也能發揮很大作用,而且發揮這種後天影響力的黃金時機就是人的黃金萌芽期,其次是第二和第三個7年小週期。

  那應該怎麼合理有效地讓人的黃金萌芽期施加後天影響呢?科學家認爲,後天的教育應該和基因銜接起來,纔會更有效——通過對基因檢測,查出兒童的天賦基因,然後因材施教。這樣做的好處是,從基因層面瞭解一個人的潛在能力,這會使教育具有前瞻性與指導性,避免盲目地培養兒童,還有利於對兒童未來進行人生職業規劃。

  這樣說來,我們只瞭解到“7歲看老”這個單一層面肯定還是不夠的,我們更應該看見怎麼在人生的黃金萌芽期發揮好後天影響力這個層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