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80年,改革開放的大門剛剛打開一條縫,漏出一道光,世界各國的外事團湧入中國,北京、杭州等地甚至因爲外賓太多,賓館房間都不夠用了。

杭州7月的一天,16歲的馬雲像往常那樣在西湖邊溜達。這個個子不高的瘦小夥在尋找搭訕的目標,別人都找漂亮姑娘下手,他專門找黃頭髮、高鼻樑的歪果仁。

他也不爲別的,純粹是爲了找他們練習英語口語。馬雲深知,靠臉喫飯估計得餓死,還得學點本事。於是他每天早上5點起牀,準時守在西湖邊香格里拉酒店附近,一呆就是9年。

在和老外聊天中,馬雲不僅英語進步神速,還發現老外講的和老師、爸媽講的不一樣。社會可真是個大學堂,他需要自己思考判斷。

一天晚上,隨爸爸肯·莫利從澳大利亞來杭州的斯蒂芬·莫利正在公園裏玩火柴,馬雲微笑着用他稚嫩的英語上去攀談。這段跨國的緣分也是在這一刻註定,馬雲和斯蒂芬·莫利成爲了朋友,也和這個澳大利亞的家庭保持着緊密聯繫,肯·莫利幫馬雲修改信中的英語,鼓勵他學習英語。

1985年,肯·莫利邀請剛考上大學的馬雲去澳大利亞做客。由於當時的簽證只發給探親或者有外事活動的人,還沒有旅遊簽證的說法,馬雲被澳大利亞大使館拒簽了7次。後來,莫利通過各種遊說才幫他搞定,21歲的馬雲帶着全家所有親戚湊夠的100美元,第一次出國,踏上了澳大利亞紐卡斯爾的土地。

100%中國造的馬雲遇到了一個新奇的世界。他發現自己需要更開放的思維,用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世界。

在當地,他還驚奇地發現有人在公園裏打太極。於是,他索性給當地一個太極拳愛好者團體表演猴拳和醉拳。

2004年,肯·莫利去世後,馬雲後來專程前往澳大利亞,給他的家鄉紐卡斯爾大學設立2000萬美元的獎學金計劃,以肯·莫利命名,既是表達對這位老朋友的尊重,也希望資助更多有夢想的年輕人走出去看看。

事後看來,馬雲選擇英語無比正確。在他上學的年代,英文好的老師並不多。中學英文老師都是一邊進修一邊給學生上課。老師發現,這個學生雖然長相一般,但英語發音比自己好,彷彿來自外星球。這種肯定和鼓舞在一個少年心中產生了化學反應。在英文的世界裏,他可以交到世界各地的朋友,瞭解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也可以獲得老師的讚揚。

這種犒賞帶來的是學習激情倍增。他的英語成績年級第一,但他的數學很糟糕,因爲遇到的那個數學老師,把他對數學的興趣全都給抹煞了。他高考考了三次,第一次數學只有1分,第二次19分,第三次79分,最終如願考上了杭州師範學院,選擇了英文專業。

多年後,善於總結拔高的馬老師和一羣學者說,企業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是教育的競爭,教育的競爭不在大學,而在小學。

雖然在師範院校,但馬雲努力避免畢業後成爲一名老師,他想過當司機、售票員、警察和科學家,唯獨不想當老師。老師在當時的社會地位不高,而去當老師會被認爲是一種沒出息的選擇。

不過當時的大學生是國家包分配,個人選擇的自由度很小。造化弄人,當年的杭州師範學院500名畢業生,只有馬雲因爲成績優異被分配到了杭州電子工業學院,職業就是老師。

當時,杭師院負責畢業分配的副校長跟馬雲說,你在學校教書,五年內不準出來。馬老師成了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的一股清流,梳着中分頭,在黑板上咔咔咔一頓寫,板書亂得嚇人,再張牙舞爪、眉飛色舞地講上一通中外的事情,卻成了很受學生歡迎的明星。

“我自己覺得我教書教得如火純青。”馬雲當時一副自信滿滿的樣子。他甚至發現,提前5分鐘下課,總是能受到學生們的歡迎。

馬雲上課確實很有感染力,甚至一度讓人懷疑,他的嘴巴不是被開過光,就是被天使親吻過。學生們都喜歡上他的課,聽完他的課的人都熱血沸騰地學英語去了,學不進去的人,馬雲就要求背誦新概念英語作文,期中和期末考試各從中出一道20分默寫題。

馬雲的學生,也是後來阿里巴巴創始人之一的蔣芳覺得,馬雲像一團火,每次走進教室就把那裏“點得熱乎乎的”。他也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的首屆優秀青年教師評選中,被學生送上了領獎臺。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馬雲當時以杭師大畢業生的身份進去教書,同事都是清華北大畢業,他甚至沒有分年終獎的資格。

獲得了優秀青年教師的榮譽後,他在當時的校報上沒說一句感激領導的話,卻寫了這麼一段,“近年來,學校英語教學以四、六級統考爲準繩,以通過率高低,過與不過論英雄,而忽視學生聽、說、讀、寫實際水平的提高,這就像是拔苗助長,是不足取的。”不難看出,馬雲這樣的敢說敢爲青年,在學校待下去也能夠取得不錯的成就。事實上,馬雲教的班級幾乎所有人在大一時就都通過了四級考試。

只是在一個人心湧動的年代,造**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這是第一波下海潮的早期,暴富故事在全國各地上演。1988年,海南建省,掀起了一波去海南搞房地產的熱潮,任志強和潘石屹這幫人都由此發了家。

一邊教書,一邊開公司的情況在當時的高校非常普遍,當時的馬雲也很壓抑,外面的誘惑太大,但自己還得不忘囑託,一定要待滿五年。1994年,還在職的馬雲和幾位老師一起創辦了海博翻譯社。碰到生意忙,偶爾會耽誤上課,馬雲就把妻子張瑛叫過來代課。張瑛是馬雲在杭師院的同學,兩人同一個專業,畢業後就結了婚。

在大學教了6年半的英語之後,馬雲最終決定去看看這個**。他從杭州科技大學辭職時,校長苦苦挽留,最後跟他說,在外面混幾年就回來。馬雲也是熱愛那個三尺講臺,他給自己的年限是10年,只是沒想到從小打小鬧的海博翻譯社到後來的阿里巴巴,馬雲的生意越做越大,大到他沒有辦法脫身。

2005年,這是他從高校英語老師離職後的第一個10年,阿里巴巴還在與eBay打得難捨難分,電商大戰纔剛剛開始。等到第二個10年,馬雲纔有真正退出的計劃。在2013年就討論過自己退休的問題,他想抽出時間做自己的想做的事情,包括享受人生,安逸地躺在沙灘上曬曬陽光,以及重回學校裏教教書。

02

1999年,馬雲犯下了他後來後悔不已的錯誤,在這一年創辦了阿里巴巴。這已經是他第四次創業。

蔡崇信應該不會後悔在這一年跟了馬雲,他倆在杭州初次見面時,阿里巴巴還是一家剛上線幾個月的英文網站。

這個久經考驗的杭州青年有着別人不一樣的氣質。早在1995年,電視臺流行做人性測試的節目,杭州電視臺找五六個大漢在馬路上撬窨井蓋,看看是否有人出來制止。結果當晚只有一個身材瘦小的、頂着一頭亂髮的青年騎着自行車來回繞圈,看得出來他一直在猶豫,但最後他鼓足勇氣指着幾個大漢:“給我擡回去!”

這個人就是馬雲。多年後,功成名就的馬雲在各大名校演講時,語重心長地告誡年輕人,要有擔當。

當他決定拉蔡崇信入夥時,他們沒有談商業模式,而是在聊偉大的商業願景,幫助內地數以百萬計的工廠接觸到西方世界。

馬雲擅長這一套。曾經在湖畔花園的小屋子裏,十幾位小夥伴圍坐在一起,連續三次創業失敗的馬雲站在中間嘴吐飛沫地講了兩個小時,“我們要做一箇中國人創辦的世界上最偉大的互聯網公司”。彭蕾在旁邊翻了一個白眼,她顯然對馬雲的大話沒有太大興趣。

而這個屋子裏的人,大部分成了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這是馬雲的魔力,他總是善於說服別人,他的氣場裏總有讓人相信“萬一實現了呢”的能量。

蔡崇信分析,這是教師經歷帶給他的好處,善於溝通,懂得去說服別人。馬雲此前早也表達過:當他發現自己成不了最好的老師,乾脆就出來做企業了,順帶把當老師的概念套用進來。CEO在他眼裏,一直被解釋爲首席教育官。

老師和企業家不同的地方在於,老師都希望學生超過自己,老師都有個共同點,甘願當綠葉,永遠希望學生比自己優秀,希望學生能夠超越自己。用馬雲的話來說,沒有哪個老師會說,自己哪個學生被抓了,哪個學生被判了幾年。

老師總是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年輕人,都希望自己學生獲得比自己更多的知識。

他不喜歡職業經理人,職業經理人往往關心的是眼前業績和自身利益,這對於想存活102年的阿里巴巴並不是一個好事。他甚至把一條原則寫到了公司基本法裏,永遠不允許外面的人做公司的CEO。如果沒有在阿里工作5年以上,不能進入阿里核心決策層,更不可能接班。

“一個CEO的成功與否的標誌應該是有多少他手下的人能超過他。”這個爲機場書店貢獻了大量營收的企業家,確實有着他的語言魅力。

爲了培養更多的人超過他,從2003年開始,阿里給每一個總監級以上的崗位做了規定,都得爲自己尋找和培養接班人。馬雲要求,不能光業務能力強,還得有傳遞文化、價值觀以及帶團隊的能力,這些被納入到業績考覈之中。

2009年,阿里推出合夥人制度。這個合夥人制度,曾使西方投資銀行在100多年中,把一批牛哄哄的精英集結在一起,產生了諸如摩根、美林、高盛投資銀行。

馬老師對這種制度做了精細的分析和創新。從創業的18羅漢到現在的38位合夥人,合夥人制度規定公司由各業務線骨幹操盤而非股東掌控,保障阿里巴巴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得以傳承。

2012年開始,馬雲又爲阿里領導年輕化的整體換代做準備。他先花了一些時間觀測,好的年輕人是先被發現的。然後他建起了風清揚班,說這是他帶的研究生班,但每年花時間給他們訓練,還和他們討論公司文化價值觀,比如六脈神劍什麼的。雖然畢業之後沒有文憑。

2017年初,阿里合夥人擴容,第一次出現兩位80後合夥人,一位是螞蟻金服的胡喜,另一位是天貓的吳澤明,都是技術男。在阿里,除了馬雲和蔡崇信是永久合夥人,其他人到了年限要退休,這就保證了領導班子的年輕化,能夠一直傳承下去。

阿里巴巴成立之初,馬雲和18名創始人定下軍規:“在座的各位只能做到連長和排長,未來還會引進軍長和師長,因爲不引進外腦,公司就無法壯大。”

果然,軍長和師長都被引進來了。2018年,螞蟻金服董事長彭蕾卸任,把擔子傳給了井賢棟,自己跑去開拓海外市場。當時,馬老師在內部信中的評價是,螞蟻金服在人才培養上的自覺與建樹充滿驚喜。顯然,他對接班人的培養放在了最爲重要的位置上。

曾有人如此評價BAT的人才梯隊情況:如果李彥宏離開百度,公司所受的影響是70%;如果馬化騰離開了騰訊,公司所受的影響是50%-60%;如果馬雲離開了阿里巴巴,公司所受的影響大約只有30%。

據說馬雲聽聞,覺得這個比例“還應該再低些”。

03

2016年1月,離開教師崗位整整20年的馬雲在三亞辦了場盛大的頒獎禮,請了很多明星,但主角是從全國篩選來的100位鄉村教師,每人獲得了10萬元獎金。

去三亞頒獎是馬雲的想法,他發現很多鄉村教師沒有坐過飛機,沒有看過大海,沒有住過五星級酒店,也就沒有辦法直觀地告訴學生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大山的外面不僅僅只有大山,還有詩和遠方。他當年去澳大利亞,去美國,親眼見識到外面世界,給他帶來的財富影響至今。

也是在這一年,馬雲把微博名稱改爲了“鄉村教師代言人馬雲”,底下的認證信息則是大自然保護協會。很多網友找馬雲的微博時都一頭霧水:難道認錯“爸爸”了?

鼓勵完教師,很快就輪到鄉村學校校長。千軍易得,良將難求,在中國,有370多萬名鄉村教師,管理他們的是20多萬鄉村校長,校長的眼光和能力決定了學校的未來。

馬雲把18位鄉村校長送去美國待了10天,他們去了北卡羅來納,去了紐約,去了帝國大廈。馬雲還特意把他們安排去聯合國參觀,在安理會的凳子上坐一坐,拍張照片,夠校長們在十里八鄉吹上幾年牛。看來,馬雲這麼多聯合國頭銜也不是糊弄人的,關鍵時刻還挺實用。

馬雲真的是爲農村教育操碎了心。馬雲的鄉村教育計劃三部曲,從2015年9月到2017年12月,從鄉村教師計劃到鄉村校長,到鄉村師範生計劃,既激勵現有老師的熱情,又鼓勵新鮮血液投入到大有作爲的廣闊農村。

相比於商業,馬雲每次談起教育就興致勃勃。他去貴州鄉村,在臨時搭建的棚子裏,馬雲雙腳站在一灘雨水上,與當地的鄉村教師們認真交談了兩個小時。

他突然發現,雖然自己在阿里也當導師,但還是被阿里巴巴耽誤了。“我能從比爾·蓋茨那兒學到許多。我永遠不可能像他一樣富有,但有一件事我能做得更好,就是早一點退休。我想不久後,我會回去教書。我覺得這件事和做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相比,我能幹得好得多。”

馬雲是個明白人。光靠他個人的力量和財富,遠遠沒有辦法解決農村教育問題。但他要利用他的影響力和社會地位,讓這個原本被忽視的羣體重新得到整個社會的關注。

做公益不等同於捐錢,公益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用阿里巴巴西溪園區的保安的話來說,馬雲去當老師一點也不意外。根據這名保安的統計,馬雲過去一年出現在中外學校爲年輕人講課122次,參加各種公益活動53次,而出現在阿里巴巴的園區只有12次。馬雲的工作重心早已從老闆向老師傾斜。

以前臺下坐的是大學生,後來變成了鄉村教師,再後來變成了企業家。受衆變了,唯獨講課的熱情沒有變,馬雲喜歡在手裏拿幾張A4紙,上面寫着他的發言提綱。在衆人面前發言好像是他天生的才能,彷彿心中有沙,哪裏都是馬爾代夫。

自從卸任阿里集團CEO的職務後,馬雲一直很喜歡幹教育公益的事。馬雲明白做董事長主要就是要懂事,聲稱200億人民幣以下的投資就不用找他。他開始把大量時間投入到教育公益和慈善事業上。在互聯網圈,攜程的梁建章也是一個典型,他卸任攜程CEO後,安心研究他的人口問題了,極少以攜程董事長的身份出現在外界,更多是人口學專家。

馬雲和阿里合夥人花11億投資規劃了雲谷學校,這所學校貫穿從幼兒園一直到高中15年,馬雲稱其爲“浙江第一、全國唯一的中西合璧私立學校”。

之前和柳傳志、馮侖、史玉柱等商界朋友一起創辦了湖畔大學,受衆羣體是企業家。2017年湖畔大學的入學申請達到1080人,最後只錄取了44人,錄取率比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本科錄取率還要低。湖畔大學的特色是專門研究失敗,於是,像周航這些企業家成了湖畔同學們反覆學習的範本。

第二屆馬雲公益基金會的鄉村教師頒獎晚會上,馬雲與宋小寶合演過一個小品,估計這是宋小寶所演的小品裏最不搞笑的一個,但有馬雲親自上陣,他戴着黑框眼鏡,拿着寫字板,扮演了一位鄉村老師。

但從2019年開始,馬雲將不再是客串,他的身份將從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變爲名正言順的馬老師。在《笑傲江湖》裏,風清揚是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武俠人物。他的獨孤九劍海內獨步,但在江湖上並無太大的名氣,與世無爭。

馬雲搞公益基金會,他提出不要在基金會前面加自己的名字,但基金會的意思是一定得加,理由是公益不能光給錢,還得付出時間和精力,把馬雲加上去就意味着責任,意味着承諾。

百年曆史的機構裏,最多的是教育。馬雲很早就希望阿里巴巴辦成一家102年的企業,正好跨越三個世紀。所以,即便馬雲離開了阿里巴巴,他的教育理念依然能夠薪火相傳。他要做的不是一直坐在最高光的位置上,而是把阿里巴巴這個舞臺交給他教出來的學生和年輕人。

接下去,他還要做另一件比做成一家企業更有深遠意義的事。今天人們記起卡內基、老洛克菲勒是因爲他們的公益基金會。馬雲這代企業家比起老一代,顯然要自覺多了。他們知道,因爲趕上了互聯網革命的好時代,他們的財富更有時勢造英雄的意味。

坐在時代饋贈的財富上,自然要有擔當。在還顯初始的中國公益的土壤上,馬老師還得用上他那套老師的手法,像在阿里推行合夥人制和文化傳承一樣,推動公益文化、制度、花錢效率上的變化。這是一種公共責任。

在這個程序員主導的互聯網世界裏,英語老師馬雲的成功更像是一個另類,但恰恰是教師的經歷和氣質,成就了他商業上的造詣。如今,商場上的馬老師又奔進了教育和公益,用他與商界、科技界的親密關係,帶給世界上最需要關注的角落,一個更高瞻遠矚的視角。誠如香港大學教授所言,“馬雲是世界上最鼓舞人心、最成功的老師之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