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人最爱吃杂面,也最讲究吃杂面,特别是陕北的婆姨女子们,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尽的喜欢劲儿。每逢亲家母登门、或女儿们回坐娘家,不用说,这头一顿饭包准是杂面。

陕北人喜好杂面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杂面性柔软,形绵长,一缕缕,一记记,能寄予一种情谊和念意;二是杂面擀好了是女人的一种“夸单”。早些年陕北人家娶媳妇,除了讲究门路、脚道之外,再就是看这女子针线活和做茶饭怎样,针线活是看黑条绒鞋纳得花哨不花哨,做茶饭就是看能不能把杂面擀的薄亮而细长。两样若都是上乘,人们就都会夸说“看人家,布鞋纳的花扑椤椤的,杂面擀的长格延延的,真的好手段”,这话,在陕北乡间常能听得到,这也是婆姨女子们最希望和最喜爱听的话。

陕北杂面种类很多,有小豆的,有豌豆的,还有扁豆和蔓豆的,豌豆杂面是其中的上品。在陕北乡间,家家户户每年除种植谷物外,大都在自留地种一亩半分地的豌豆。豌豆株很矮小,但属茎蔓作物,枝生力很强,它的叶片很像一种鸟羽,花儿碎小,有白色和紫色两种。每年收割豌豆一般在农历六月间,收获了豌豆即可做成豌豆杂面。先将筛选好的豌豆晒干,再用石磨拉成豆瓣,去皮后,用温开水将豆瓣兑上少许小麦,搅匀,渗一两天后,再按比例加入适量的沙蒿,即可上磨。磨好后的新豌豆杂面按惯例,应家人聚全美美地吃一顿,家业大的,由婆婆在众媳妇中指定做茶饭最好的那个媳妇擀杂面。擀杂面很有窍道,它不像擀白面那么简单,而是要左右轮番折叠地去擀,工夫不到的,擀薄了开了窟窿,擀厚了,像牛皮一般,影响食欲。只有折叠恰当,手力用匀,才能把杂面擀的薄如窗纸,切细切好。

陕北乡间有这样一段顺口溜:“六月六走外家,外婆外爷不在家,炕上坐个小妗子,擀的杂面长唰唰,煮在锅里突碌碌转,捞在碗里蛇蟠蛋,吃在肚里棉花蛋。”它的本意是夸妗子的,可后来却演绎成了一种擀吃杂面的规范。陕北人吃杂面最喜欢两种吃法,一种是在捞入碗里的熟杂面上浇上小麻香油,再加入陕北黑酱,搅拌均匀后就可吃了。这叫“香油杂酱面”。另一种是叫“羊汤臊子杂面”,它的臊子汤是以炖羊肉汤为主料,配上葱花、花椒粉、姜粉、辣椒和西红柿酱等调和做成的。

陕北人中吃杂面最多的是“坐月子婆姨”,杂面水性绵软,易消化,还含有维生素蛋白质、胡萝卜素等人体所需元素,对恢复产后体虚很有效益。吃杂面最少的是肚囊不好的人,因其有活气驱风之功效,吃后最容易放屁,有失体面,特别是大众场合。

近年来,陕北杂面已不仅仅是乡间农人们饭桌上的食物了,城里人、外域人也挺喜欢吃。一些加工厂家相继开发推出的杂面挂面面市后,听说在北京等地还很受顾客的青睐。这种挂面我吃过几次,但我总觉得不如手工擀做的杂面那么绵润爽口,那么原装原味,真的。(文/王新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