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朋友圈裏他拍的塘棲美景。

工人們正在做土竈月餅。

老沈走在塘超小徑上。

“家鄉阿婆用土竈烤出來的鮮肉榨菜月餅,就是月餅中的‘天王炸’。”

“早上有本土攝影老師發漁舟過鬥籬的圖片,很美!我剛剛也拍到了!”

“白雲鄉裏禾苗青,我夢同年在秋裏。”

……

再有十來天就是中秋了,塘棲“老刀”的土竈月餅已經熱賣了。

老刀食品在杭州小有名氣,在塘棲和主城區都有多家分店,專賣老底子的枇杷梗、大麻餅等傳統糕點。

“每一種糕點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老刀”的本名沈建標,土生土長的塘棲人,一個愛家鄉愛的深沉的人,翻看他的朋友圈,每天看到的都是他對家鄉的愛。

對老沈來說,拍家鄉美照和賣傳統糕點是一樣的,那都是他的鄉村情結。

“土得掉渣”的月餅

老底子的手工和土竈

老沈的老刀食品公司有三個分廠,都在杭州餘杭塘棲鎮,其中一間在塘棲河西埭村。我們到的時候,廠里正好在做土竈月餅。

幾位阿姨級工人先在麪粉中間倒上油,用手攪拌攤成麪糰,再拗下一點一點的小麪糰,在裏面裹上餡。這個餡料十分豐富,有近十個品種,百果、椒鹽、火腿,紫薯、南瓜、芋艿……

裹上之後,有一道只有純手工做的月餅纔有的工序——貼“屁股”紙。其實,是不把麪糰的封口捏死,而是貼上一張小方紙,“這是老底子的做法,不封死口的月餅不會烤得太實太硬,貼一張紙讓餡料不在烤的過程中漏出來。”老沈介紹。

這樣的一大盤半成品月餅就能拿去烤了,用的還是土竈。“這可是幾十年歷史的老竈了。”老沈指着竈頭,一臉得意,這是他“土竈月餅”的特色之一。

“我們的土竈月餅有三‘土’,一是餡料土,老底子的口味,鄉土特產、五穀雜糧;二是工藝土,從製作配料到攤皮包餡等,全部是手工做;三是烘烤土,用的是老底子的土竈,而不是用電用氣。”老沈拿着月餅一臉喜色:“我們家的土竈月餅很鬆脆,喫起來皮會往下掉,跟小時候一樣,喫的時候一定要用手接牢,所以是‘土得掉渣’,‘土到家了’”。

“土竈月餅”是有故事的月餅,從小在塘棲長大的老沈說,以前農村比較窮,只能做土餅來代替月餅。村民就地取材,以蕃薯丶南瓜等作主料,再自己烘烤,久而久之就成了塘棲獨特的風味月餅,每家的口味還不太一樣。“中秋節還是蛐蛐叫的時節,我們小時候鬥蛐蛐,贏了就能喫到對方家裏做的月餅了。”老沈回憶說。後來,村裏條件好了,大家開始喫廣式月餅了,土竈月餅曾經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這幾年,老沈又把這種傳統月餅發掘了出來,沒想到一下子又紅火了。

賣的是傳統糕點

做的是傳承文化

老刀是百年老字號,“除了土竈月餅,老刀家的每種糕點其實都有故事,七八十個產品就有七八十個故事。”老沈說,每一個背後都蘊含着當地的風土人情,承載着記憶裏那份舌尖上的味道。

“比如說糉子,塘棲的糉子有自己的特色,和人的一生密切相關,談戀愛的時候喫雌雄糉,生小孩的時候喫囡囡糉,孩子上學的時候喫狀元糉,所以,我們把這三種糉子組合而成‘糉三代’。”老沈說,不同的時節有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底蘊的產品。比如,端午節有糉子,中秋節有月餅,重陽節有五穀重陽糕。塘棲的重陽糕有九層,中間五層是五穀雜糧,上下兩層是糯米,表面撒上紅綠絲,還要插上紅旗。這是爲什麼呢?因爲重陽節要登高,但是塘棲沒什麼山,以前到了重陽節,出嫁的女兒就要做這個九九重陽糕帶回來給父親喫,寓意登高望遠插紅旗,方方正正的糕餅還蘊意做人堂堂正正。

還有老刀的拳頭產品“大麻餅”,老底子其實叫“勞動餅”,因爲塘棲有個打鳥灣,那時是打鳥爲生,這是女人做給男人,出去幹活喫的乾糧。後來又叫做“三角餅”,那是窮困時買不起,一分爲四買回來的一塊。

“賣的是糕點,品的是文化,做的是傳承。”老沈說,這是“老刀”的經營理念。“我當初恢復老刀食品生產的初衷就沒想過要賣糕點盈利,而是想把塘棲的文化植入在糕點中,以糕點爲載體,傳播塘棲乃至餘杭的江南水鄉傳統文化底蘊。”

每天在朋友圈曬塘棲

這是老沈的鄉村情結

老沈傳播塘棲的文化,並不止在糕點中。翻看老沈的朋友圈,他幾乎每天都要自己拍照發一張家鄉美圖。

三年多了,無論酷暑寒冬、颳風下雨,這個習慣基本未間斷。甚至有一天老沈生病發燒39度,還不忘發朋友圈,儘管那天是從朋友這裏盜的圖。

曬得最多的便是家門口的丁山湖和“塘超小徑”。這條10公里的小徑是餘杭區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一大亮點,而它的建設就來源於老沈幾年前的建議。他說,老百姓很實在,如果村裏有一條有河有景的路能在飯後走走,就足夠了。

令人欣喜的是,老沈的建議被採納了,規劃路線也是老沈自己走出來後提供給相關部門驗證的。如今塘超小徑已然成了當地老百姓茶餘飯後的散步之地,也是外來遊客慕名而來的一個景點。

採訪那天,錢報記者與穿着紅鞋的老沈一起走了走塘超小徑,驚訝地發現這裏甚至有點茅家埠的味道,“朋友圈裏老有人問我是不是西湖邊”。老沈告訴記者,紅鞋也是他拍照的道具之一,“有時感覺畫面單調,就讓紅鞋出鏡”。

除了塘超小徑,塘棲鎮每年舉辦的年味節、開運節等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也是老沈最先提議舉辦的,他也每次都會到現場爲家鄉服務。

老沈笑稱自己是塘棲鎮上的“泥腿子”報道員,這些年,經由他聯繫宣傳報道的家鄉新聞已經數不勝數了。“我喜歡做這個,最想做的就是傳播家鄉的傳統歷史文化。”

“兒時嘗過,就不曾忘記。”這是“老刀”食品的一句廣告語,其實也承載着老沈的鄉村情結。老沈這大半輩子都不曾離開過自己的家鄉,“我捨不得離開這裏,這裏有我熟悉的人和物,還有太多兒時的回憶。”

據老沈透露,“老刀”食品目前正在籌建一個名爲“塘棲夢工廠”,一是展示塘棲的糕點文化,包括歷史上的文字記載,以及老底子做糕點的器具等實物的展示;二是體驗,不論是學生也好,遊客帶着小孩也好,都可以自己動手做,還可以帶回家;三是觀光工廠,從土材料到純手工,糕點製作的整個過程全部看得到,“就是希望家鄉的美食和文化能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是我作爲塘棲人的自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