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时期,后宫有一个很特别的“奇女子”——徐惠。

徐惠是个天生的才女,天资聪慧。正常的小孩在八九个月的时候才开始牙牙学语,而徐惠在五个月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开口学说话了。父亲为官,因此家中有很多经典著作可以诵读,并且父亲也不压抑她读书的行为,所以在四岁的时候她就能将《论语》等著作非常熟练地背诵出来,慢慢也能自己写诗了。

所谓美名总要传千里,少年天才的事情逐渐从家里传到家外,最终传入京城,还传到了在深宫中的唐太宗耳里。唐太宗是爱才之人,有如此才能的女子,作为大唐天子他当然要见识见识,于是召徐惠人宫,这一年才女徐惠才十一岁。

徐惠广读诗书的满腹才能,不仅仅是用来给太宗消遣和给他逗乐子的,她也十分关心天下苍生和治国策略。

唐太宗虽然是一代明君,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少数民族都相处和谐,葚至有。天可汗。之称,但是唐太宗也是凡人,当他取得那么好的成绩的时候,也不免会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到唐太宗后期,就开始征战高句丽,还大兴土木,结果引来百姓的不满。

徐惠见这种现象,也很是着急,她很反对无故对外征战,她有什么办法来劝谏太宗呢?当然,她擅长的就是写诗写文,太宗也非常爱看她的文章,利用这个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每当太宗有不当之举的时候,徐惠就会写诗或者写文章来劝谏,太宗每每看过之后就会冷静下来,遵从徐惠的意思,改正自己。

徐惠最有名的一篇谏文,应该要数公元648年太宗游玉华宫时所谏的一篇千字文了,其中她明确地指出地广者,非长安之术;人劳者,为易乱之符。太宗是明鉴之人,他当然知道徐惠的目的是让他少征战,不要大兴土木,多与民休息。他自己就是从隋末走过来的,他明白怎样会引起民怨。他知道徐惠的一片苦心,对徐惠也非常赞赏,连徐惠的父亲都升官了。

徐惠不仅懂得自己要勤学简朴,对太宗和国事也很关心,给予太宗很多很好的建议,因此她在太宗心里的地位非常高。她和太宗之间,一个懂得欣赏,一个也懂得回报所以感情基好,夫妻情深。徐惠之所以能够与太宗有这么好的感情,在于她的美貌上自然不输于别人,最关键的当然是她非凡的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气质同其他的花瓶美女就已经不一样,然后还能经常给太宗好的建议,是太宗的一个好帮手,太宗自然就离不开她,对她的爱也能持续。

但是,太宗毕竟一生操劳,身体日衰,尽管徐惠此时还是花容月貌的年轻少妇,但太宗的身体却一日不如一日。公元649年,太宗去世,徐惠妃悲痛万分。太宗遗诏,所有没有子女的后宫妃子都要去感业寺出家为尼,连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才人武则天都没有免去出家的这一段,但太宗特赦徐惠可以不去感业寺,可见他对她多么用情。

但是,没有太宗在身边的日子,徐惠也无法过得下去,因为太思念太宗不久就相思成病,一病不起。宫里的太医帮她看病开药方,徐惠都拒绝。她知道她的病因,她也不想再继续治疗,她只想早日迈过奈何桥,和她爱戴的太宗相聚。

一年以后,徐惠病逝,她也许早就急不可耐地想见太宗了,她葬在昭陵,一直陪伴在太宗身边。高宗即位以后,给她追谥为"贤妃”。这个"贤”,十分精确地概括了她的一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