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通訊:海南白馬井漁港——小漁婆成就大漁港

海南儋州白馬井漁港與洋浦國家級經濟開發區通過洋浦大橋相連 駱雲飛 攝

  中新網海口9月12日電 題:海南白馬井漁港——小漁婆成就大漁港

  中新網記者 王子謙

  南海休漁三個月終於迎來開漁時,海南省儋州市白馬井漁港熱鬧起來。儋州創華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錦菊一早來到碼頭,她要聯繫漁船,預訂幾天後第一批迴港的紅魚。

  同樣在港口的忙碌的還有年過六旬的蔡玉平,每當有漁船靠近,她都要趕過去商量一番,海產品生意下手要快,晚一步好貨就被別人挑走。

圖爲白馬井中心漁港 駱雲飛 攝

  碼頭上人頭攢動,衆多本地婦女頭戴斗笠,身穿花格子襯衫,腳穿雨靴,或操着本土方言大聲叫喊,或抱着盛滿魚貨的大筐等待過稱。

  “我們都是白馬井漁婆。”54歲的吳錦菊這樣介紹自己。

  “白馬井”在海南頗有名氣,相傳此名源於東漢。伏波將軍南征時,一白馬用蹄踹掘草地湧出甘泉,後人掘井定名爲“白馬井”。千百年來,憑着洋流與季風,中原文化就在白馬井登陸傳入海南。

  現在白馬井是海南省漁業經濟發達鎮,全鎮總人口約6萬人,其中漁業人口約4萬人。白馬井國家中心漁港岸線長1524米,具有風浪小、避風條件好等特點,是海南重要的漁業生產基地,每年進出漁船2萬艘次。

  身處白馬井,隔海可見洋浦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當漁舟唱晚與塔吊巨輪相遇,恰好構成奇妙的圖景。

  白馬井自古流傳獨特風俗:男人負責出海打魚,女人們負責岸上工作。由於碼頭清一色都是帶着斗笠的勞作女人,因此“漁婆”之名由此傳開。

白馬井碼頭,漁婆正在交易海產品 王子謙 攝

  在白馬井,漁婆是絕對的主角。漁港業務大體分爲4個工種:“船頭”出售漁貨,“販頭”聯絡收購,“村婆”出力搬運,“拆市”負責運輸,前三個工種基本由漁婆來做,近年來漁船增多,“船頭”和“販頭”角色會互換,既當買家也做賣家。

  蔡玉平做“販頭”30餘年。她丈夫很早過世,自己又經歷了下崗,辛苦打拼將兩個兒子拉扯大。她說,漁婆這個生計是考驗頭腦和體力,除了搬運漁貨、打包海鮮、裝貨上車等體力活外,更有殺價交易、聯絡人脈等智力比拼,“漁婆生意有時要隨着時代起伏,看準市場,踏實做事才能堅持下來。”

  吳錦菊多年前也曾經在碼頭做漁婆。與丈夫結婚後,她將捕撈的紅魚曬成魚乾,往各個市場去賣。年復一年,生意越來越好,她逐漸在市場闖出名氣。

  “長坡米爛洛基糉,王五狗肉香透胸,馬井紅魚香破釜,排浦薯香喫肚膨。”這首廣爲傳播的儋州民謠中,馬井紅魚就是產自白馬井鎮的紅魚。紅魚是海南特產之一,學名紅鰭笛鯛,因全身鮮紅而得名,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深受市場歡迎。在北部灣漁場,每逢漁汛漁民都能捕到較多紅魚。

  吳錦菊做紅魚生意的想法始於30年前。1987年,香港客商到白馬井收購鹹魚,價格高出本地市價不少,這讓吳錦菊有了經營漁業產品的想法。此後多年,她積累起開辦企業的資金,於2006年投資600萬創辦集海洋捕撈、水產品加工、銷售、食品冷凍爲一體的創華實業有限公司。

  公司開辦後,丈夫負責推廣和銷售,吳錦菊則負責原材料採購。憑藉多年的漁婆經驗,她的魚貨品質上乘,迅速打開市場。“現在每年生產期有7個月,年產量6000噸,產值超過5000萬。”吳錦菊介紹,企業能生產鮮品、凍品、幹品等多個種類,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在國際已打開韓國市場。

  隨着公司生產規模的擴大,吳錦菊爲周邊170餘戶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貧困戶可以投股到公司參與發展紅魚產業,還可以直接就業。此外,她還籌建了製冰廠,造3艘漁船赴遠海生產。

  蔡玉平和兒子王俊峯看上了漁婆背後的文化。他們把“白馬井漁婆”註冊成商標,通過海口的實體店和網絡銷售精美的乾鮮漁貨。生意越做越好,蔡玉平卻仍堅持多年的角色,凌晨準時出現在白馬井碼頭,親自挑選,保證質量。

  漁婆成爲漁港的名片,魚港爲漁婆提供更大的舞臺。過去,白馬井中心漁港偏重於服務漁船數量、漁港水陸域面積等硬性指標,如今經過建設已發展爲結構較爲齊全的中心漁港。儋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白馬井魚港升級除建設碼頭泊位外,還配套倉儲、冷庫、冰廠、水產品交易中心、加工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加油站等設施,將成爲集商品展示、交易、大宗貨物集散、運輸中轉、社會化倉儲、配送、水產品加工、物流服務、電子商務等功能爲一體的現代化漁港。

  一幅新的漁港業態也在描繪,白馬井中心漁港將規劃建設漁人碼頭、休閒漁業等,同時將與海花島、洋浦經濟開發區協調發展,建設“白馬井漁業風情小鎮”,打造成集漁業生產、休閒旅遊爲一體的特色風情漁港。

  海南建設自貿區(港)加快推進,白馬井漁港迎來利好。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新近編制的《全國沿海漁港建設規劃(2018-2025年)》明確:儋州漁港經濟區建設要以白馬井中心漁港爲基礎,推動形成集漁港、漁鎮、漁村融合一體化發展等爲特色的漁港經濟區。(完)

責任編輯:張楷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