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慈鲷,因其生长地域的不同,会造成体型、体色上的差别(主要是体色)。有些差别不大(如阿里类各地域种),有些差别很大(如闪电类各地域种),有些则非专业人员是无法区分的(如小丑类、勾鼻类、底栖类)。所以,鱼友购买三湖慈鲷时,一定要搞清楚来自哪个地域。

相似问题尤其是体现在岩栖类身上。即看上去相同的体型和体色,但却是两个甚至是多个不同的品种。这是我们三湖慈鲷爱好者很头疼的问题。此时,尤其要关注三湖慈鲷的来源地(即所谓的地域种)。

色差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些鱼的英文名称相同,但却有不同的长相(主要是体色),有时为便于区别,会有不同的中文名(还有少数长相和体色都差不多,但名称却不一样)。还有野生、人工培育、近亲繁殖和杂交的差别。所有图片均用相机拍摄,因为光线、慈鲷本身发色、饲养条件等问题会造成颜色上的差异。一般我们所看到的慈鲷图片,都是在鱼只状态好的时候拍的,而状态不好体色马上就变淡、变暗(有些慈鲷稍微受一些外界的干扰,体色也会马上变淡、变暗) 。所以,为体现三湖慈鲷的艳丽体色,饲养时不建议使用强光。

绝大多数的马鲷都是雌雄二态,即雌雄差别很大,外表一看就知道哪个是雌哪个是雄(而大部分坦鲷是雌雄一态)。但是,马鲷的幼鱼期较长,发色较晚,很多马鲷需要二年左右才能完全发色。所以,如果想在幼鱼期就识别鱼的雌雄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专家的专家除外)。而大多数成熟期的雌鱼与其幼鱼期的长相差不多,体色和我们吃的鲫鱼差不多,多呈铁灰色和银灰色。

马鲷中有少数品种是雌雄同态,如非洲王子、紫水晶、紫罗兰等。而坦鲷中有很多品种是雌雄同态,如燕尾类、天堂类、卷贝类、珍珠类等。这时,我们只能从它们的体型大小、强势弱势及微弱的体色差别,来鉴别是雌还是雄。

混养与攻击性

很多三湖慈鲷除本属种可以混养外,还可以与其它属类混养,但要注意混养鱼种的体型与攻击性。一般体型较大的三湖慈鲷如果不能足以一口吞下体型较小的三湖慈鲷, 且本身攻击性较小的,就可以混养。慈鲷鱼一般都对同种同属的鱼有较大的攻击性,而对其它属种的鱼攻击性较小(和地域占领、争夺配偶及繁殖期有关)。而体型较小的拟斑丽鱼属及其类似属的三湖慈鲷,可能会对体型较大的温和鱼种发起攻击。所以,应注意体型相当,但有一定攻击性类的混养。而攻击性较大的鱼则不主张混养。仅供参考,不能完全作为混养的依据。

食性和饲养难度

三湖慈鲷主要的食性为肉食性、藻食性和杂食性,也就是吃荤的、吃素的和什么都吃的,而我们在实际喂养中很难针对性地给什么样的鱼吃什么样的食物。幸好大多数三湖慈鲷并不挑食,人工饲料、冷冻饲料、活饵,一般都来者不拒。饲养中还是要注意荤素搭配,活饵注意杀菌。现在,很多人工饲料的配方也已经是荤素搭配了。正因为三湖慈鲷容易接受人工饲料,且身体比较强壮,所以饲养难度也随之降低。但还是要注意平时预防易患的疾病,合理的伙食搭配和水质的保护是关键。

水质和水温

大多数三湖慈鲷适宜的水质和水温都差不多,温度多在24-28℃之间,而水质PH值多在 7.5-9.0之间(其中,马鲷为7.5-8.5,而坦鲷为8.0-9.0),硬度多在10-20dKH之间。大多数三湖慈鲷走向商业市场已经很久了,很多又是人工繁殖的,所以它们已经适应了人工水质。很多饲养者一到盛夏对水温是无法控制的(除非安装空调或冷水机) ,而三湖慈鲷属于比较易养的品种,对超过28℃的水质环境也可以适应。当然,尽量不要让水温超过32℃。

养活慈鲷不难,难的是把慈鲷养漂亮。的确,非洲三大湖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造就出的鱼种也是万别千差,各有特点。家庭养殖时,要掌握其种类知识,认清其生活习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