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日前,安徽省宣城市一則命名(更名)部分城市道路的公示引發了爭議。按理說,地方政府有權對城市道路進行命名和更名,同時也是街道名稱的最終決定方。那麼,這次履行職責的職務行爲,爭議點在哪裏呢?

按當地政府的說法,宣城乃“中國文房四寶城”,爲彰顯該市的地方文化特色,應打好“文房四寶”這張城市名片,把“筆墨紙硯”嵌入路名之中,分別以“宣筆、墨香、宣紙、宣硯”更名(命名)四條入城主幹道。這樣,外地遊客一到宣城,馬上就會被聞名天下的“文房四寶”所吸引。

當地政府這一舉措,初衷無疑是很好的,也有自己的邏輯和道理。然而,這一主張還是引發了質疑聲音。一些市民認爲,道路頻繁更名給他們增添了很多麻煩。路名一改,沿路居民的路牌、門牌就要更換,各種與路名相關的信息也要更新。日常生活中,已經叫習慣的路名必須隨之改口。還有市民認爲,當地更改路名過於隨意。此次面臨改名的薰化路和響山路,在多年前分別叫宣涇路和宣港路。一些市民抱怨說,路名一改再改,現在的路名還沒有完全適應,又要去適應新的名稱。

對於城市道路名稱來說,要文化還是要實用,要標新立異還是要尊重歷史,確需統籌兼顧、慎重決策。路名雖然可以向外來遊客展示城市文化,但歸根到底還是給市民使用的。市民既是使用城市道路的主體,也是一座城市的主人。如果城市道路更名犧牲了本地居民的生活便利,也違背了居民內心意願,就很難獲得認同。即使新名字能迎合遊客的好奇心,能提高城市在遊客中的知曉度,恐怕也會得不償失。

還有人認爲,從文化角度來衡量,更換新名之舉也應商榷。本次面臨更名的寶城路和薰化路,都來源於舊宣州城門。一些居民表示,這兩個路名比“筆墨紙硯”承載的歷史內涵更加厚重。不僅如此,舊宣州城共有五座城門,除寶城路和薰化路外,還有以城門命名的拱極路和陽德路。如果僅對寶城路和薰化路進行更名,將會破壞宣州古城歷史記憶的完整性。再者,把“筆墨紙硯”直白地嵌入路名之中也顯得有些膚淺浮誇,不太符合命名的獨特審美習慣。

當然,宣城市此次命名(更名)還處在公示和徵求意見階段,當地相關政府部門也表示,將會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建議。宣城市的這些道路最終是否更名還不得而知,但應該看到,類似這樣的更名事件並非個案。近年來,各地更改地名的新聞時有所見,很多更名都體現出“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思路,應該引起警惕。因爲,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裏,文化本身不是最重要的,也沒有獲得足夠的尊重,只是實現經濟目標的工具和手段。如果實現經濟目標的路徑改變了,負責“搭臺”的文化隨時可以替換。須知,不尊重文化主體性和獨立性就不是真正的重視文化。相反,它很容易對文化造成矮化和傷害。

(原標題爲《城市道路命名不宜“文化搭臺 經濟唱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