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治“春風化雨”,以法治“定分止爭”,以自治“共治共享”,近年來,河南湯陰落實、做精縣域治理的三個“妙招”,夯實鄉村治理根基,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穩定發展。

一起來學習,鄉村治理的三個“妙招”

以德治“春風化雨”淳民風

62歲的白營鎮堯石得村村民韓保花春節前“風光”了一把,她因兩次撿到遺失物品交還給村委會,被村裏的“五風”建設監督評議理事會評爲2018年“村級榜樣”。不僅大喇叭廣播宣傳、獎勵積分,村裏還敲鑼打鼓爲她送去榮譽證書,韓保花說:“做件好事,感到真光榮。”

“做好事對孩子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村民堯天文是2017年的“村級榜樣”,他說:“不少好事都很小,獎品也不值啥錢,但宣傳正能量能鼓勵人、影響人。”

村裏組織村民開展立家規、傳家訓、美家風活動時,堯天文定了一條“親賢者遠小人,重禮儀講誠信”的家訓。“跟啥人學啥人,這是提醒家人怎麼爲人處事。”看着家家戶戶門前的家風家訓,堯天文覺得村裏風氣變了,“越廣播宣傳,村裏做好事的人越多。”

一起來學習,鄉村治理的三個“妙招”

湯陰注重榜樣模範引領和文明實踐培育,近年來,累計評選榜樣模範3000餘人,褒獎平常善舉,放大微小感動,讓“日行一善,小善大德”成爲新風尚。白營鎮黨委書記李明說,“德治春風化雨,真正提升了村民的素質,改變了民風。”

以法治“定分止爭”促和諧

前不久,城關鎮西關村矛盾調解委員會成員王福慶一早接到一位村民的電話,說想跟他談點事,但又吞吞吐吐不說詳情。掛掉電話,王福慶找到該村民所在小組的小組長了解情況,原來是爲了解決家中單身親屬贍養問題。“家長裏短多,村民愛面子,盲目介入不一定有好效果。”王福慶說,“提前瞭解情況,解決起來更有譜。”選擇村裏有威望、處事公正的村民組成矛盾調解委員會,湯陰構建“內消矛盾”的第一道防線。

西關村是湯陰的城中村,租戶多、商戶多,每年籤租賃合同是一件繁瑣事。“原來村裏花錢請律師處理經濟糾紛。”村黨支部書記王玉飛說,“現在"一村一法律顧問",法律顧問在籤合同前就能幫我們把把關。”村裏的矛盾糾紛往往事不大,但有的涉及法律問題。“根子是協調人的問題,需要耐心,法理情相結合。”西關村法律顧問李傑說:“法講清了,理說通了,氣捋順了,矛盾也就好解決了。”

一起來學習,鄉村治理的三個“妙招”

村裏調解簡單糾紛,而城關司法所則常碰到“疑難雜症”。“村裏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主動介入,及時調解。”城關司法所所長馮國軍說:“就算調解不成,糾紛也要有人管,引導村民走法律途徑。”

湯陰還藉助農民夜校打造普法平臺。“講村民關心的問題,比如防網絡詐騙等。”湯陰縣公安局治安大隊大隊長任衛民說。

法律“走”進村,糾紛不出村,湯陰打通法律服務羣衆的“最後一公里”,讓法律在村民心中“生根發芽”。

以自治“共治共享”建家園

韓莊鎮北張賈村今年剛修訂了村規民約,紅白喜事“反對鋪張浪費”,村民要“積極參加農民夜校”等內容寫進了村規民約。近年來,湯陰縣有298個行政村修訂村規民約,出臺婚喪嫁娶指導標準,建立健全紅白理事會,形成“大事一起幹,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自治局面。“一人一碗菜、能省一萬塊”,新媳婦進門“第一課”集中學孝道,村支書帶頭“零彩禮嫁女”,在豫北傳爲佳話。

張賈村正進行的綠化工程,曾想承包給外邊的公司幹,但評估價要180餘萬元,村裏一合計,遠不如村裏自己幹合算。“公司要收文明施工費、場地平整費,成本太高。”村支書張景海說,“低成本利用村裏的水、電、人力,整個工程50萬元就能完成。”

一起來學習,鄉村治理的三個“妙招”

今年3月,因道路兩側綠化需要,白營鎮7個村112戶人家需要拆遷,各村通過農民夜校把拆遷情況講清講透,集體簽約第一天,簽約率就達到95%。“道路兩側綠化、亮化,沿線羣衆都是受益者,搬遷工作咱們得支持。”村民張大軍說。

“德治奠定道德基礎,法治保障合法權益,自治促進治理有序,三者相輔相成、相互支撐,最終統一於"人"這個核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湯陰縣委書記宋慶林說。


一起來學習,鄉村治理的三個“妙招”


中國農業新聞網粉絲突破60萬。

一篇文章閱讀量突破三百三十萬的網站

一起來學習,鄉村治理的三個“妙招”


中國農業新聞網介紹:中國農業新聞網是全國唯一一傢俱有中國農業新聞網合法名稱的農業專業網站。中國農業新聞網十分重視網站保護,中國農業新聞網.中國、中國農業新聞網.com、中國農業新聞網.cn、農業新聞網.中國、農業新聞網.com、農業新聞網.cn、農業新聞.中國、農業新聞.com、農業新聞.cn等都屬於我們公司。對中國農業新聞網進行了很好地保護,使那些假冒中國農業新聞網的網站無地自容。

隨着新媒體的出現。中國農業新聞網又理所當然擁有了中國農業新聞網騰訊公衆號,中國農業新聞網百度直達號,百家號以及各主要網站微博,以及百度、360、搜狗、必應、知乎等註冊用戶均屬於中國農業新聞網。頭條號中的“農業新聞”即是中國農業新聞網傾心打造的,便於搜索和關注的頭條號。

誰有思想,誰有發展思路,誰能讓企業騰飛,誰就會擁有未來。我們在農業互聯網行業辛勤耕耘近二十年,我們擁有含金量十足的國家發明專利,國家科技創新立項,以及未來農業互聯網的發展思路。中國農業新聞網的成立(包括對所有域名的保護)足以證明我們的前瞻,中國農業新聞網不靠收取費用運營到今天就足以證明我們的實力。2019是農業互聯網騰飛的一年,農業文化產業網絡媒體還沒有任何一家企業上市,這就是我們的機會。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我們正在行動~!

目前國家處於和諧共贏,共同發展的大時代。誰都知道依靠強權,單打獨鬥不可能擁有未來。希望有意合作、共謀發展的有識之士,拿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具體方案,共同把中國農業新聞網辦好,爲我國農業發展出力,爲我國農業互聯網發展出力。

一起來學習,鄉村治理的三個“妙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