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乐业是农民最朴素、最真切的愿望。房子寄托了人们对家的记忆,是乡愁的归宿。我省把改善住房条件,让农民早日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作为推动苏北乡村振兴的“牛鼻子”。

改善农民住房,“牛鼻子”要牵得准

记者从14日举行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推进会上获悉,去年9月,省委、省政府定下实现这一民生工程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后,苏北34个涉农县(市、区)已有30个基本完成镇村布局规划优化。今年苏北五市计划实施项目675个,其中完成规划设计方案编制的项目645个,通过规划审批的项目507个,已开工建设的项目394个,今年将有10万农户住房条件得到切实改善。

但一些地区在推进农房改造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比如,乡村农房一般应以低层为主,但有的地区却以建多层为主,与周边环境不相协调;有的地方对农民集中居住后就地就近就业、适宜产业发展等方面系统谋划不够。

改善农民住房,“牛鼻子”要牵得准

“要我搬”“我要搬”同向而行

如何将住房条件改善工程建成农民群众真心认可的民心工程,相关部门、先行地区的探索和实践不无启示。

“今年,淮安市计划改造提升规划发展的自然村58个,惠及27240户;计划通过货币补偿让农民直接进城到已有住房居住32863户;今明两年完成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等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户改造任务3212户。”淮安市委副书记戚寿余介绍。

淮安去年通过“村村到、户户到、庄庄查、屋屋查”,行政村、自然村、农户“三个全覆盖”,建立起市县镇村四级台账,在此基础上,科学确定全市域范围内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点位和需要保留的村庄,编制农民集中居住规划布点图。全市共规划布点620个。戚寿余说,农民群众是否愿意搬迁、接受房屋设计方案,只有真入户、真调查,才能把真实信息采集上来,才能为规划布点和以户定建、以人定房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为提高农民积极性,盐城通过户型上控面积、面积上控差价、配套上控成本等方式,切实降低实际负担,努力让农民不花钱或少花钱。同时提高工作规范化,做到不强求搬迁进度、不强求土地指标,让群众“放心搬”。

改善农民住房,“牛鼻子”要牵得准

今年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补贴到位,我省要求各地加大地方财政保障力度的同时拓宽筹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通过产业链融资、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PPP等方式,多元筹措建设资金。

“住得好”“过得好”同步推进

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如果基础设施不配套,公共服务跟不上,产业发展不起来,农民离农业生产地远了,又没有新的就业渠道,很难有获得感和归宿感。

在当天的推进会上,我省提出各地统筹考虑农民生产生活、产业长远发展、乡村风貌塑造等实际需求,同步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并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在安排村庄总用地时要适度留有余地,为下一步产业发展预留空间。

徐州市委副书记徐大勇介绍,针对农民的实际特点,当地在农房改造中大力引进层次较高、环境友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打造一批绿色高效农业先行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把搬迁群众融入产业链,努力实现居住在社区、工作在园区。

改善农民住房,“牛鼻子”要牵得准

连云港则总结推广东海水晶产业、灌云空港产业、灌南稻谷经济、海州“城乡融合”等产业模式建设经验,打造一批“一县(区)一品、一县(区)一特”特色产业项目。

“舒适性”“环境美”相得益彰

如何让农民的生活空间存得住乡愁、留得住人心,考验农房规划和设计者的智慧。

5月22日,由省住建厅牵头打造的“农房建设服务网”上线运行。公众可以自主查询农房设计图集、历年农房设计竞赛获奖作品、优秀乡村建设案例、相关政策文件解读等。在“我选我建”栏目,还可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户型和内部设计图纸。我省要求各地充分用好这一平台,有效服务于工作实践。同时积极引导设计大师、优秀设计单位、优秀设计师参与农房改造实践。借鉴传统营建智慧,用好乡土建设材料,充分体现文化传承、乡土味道,防止“千村一面”和乡村景观城市化。

改善农民住房,“牛鼻子”要牵得准

盐城市副市长李逸浩介绍,盐城在农房改造中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盐阜建筑文化标识,鼓励把集中居住点掩映于乡村风景中,做好“借景”文章,确保农房建筑与乡村环境相适应,努力呈现原生点田园风光、乡村风貌,真正让农民群众住出归属感、自豪感。

农房改造在留住乡愁的同时,还要与现代生活同步。淮安实施综合服务、村庄道路、绿化亮化、安全饮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美化家园、清洁用能、清洁用厕、通信网络“十大提升工程”,新建农民居住区严格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原则,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切实满足农民现代生产生活需求。


改善农民住房,“牛鼻子”要牵得准


中国农业新闻网粉丝突破60万。

一篇文章阅读量突破三百三十万的网站

改善农民住房,“牛鼻子”要牵得准


中国农业新闻网介绍:中国农业新闻网是全国唯一一家具有中国农业新闻网合法名称的农业专业网站。中国农业新闻网十分重视网站保护,中国农业新闻网.中国、中国农业新闻网.com、中国农业新闻网.cn、农业新闻网.中国、农业新闻网.com、农业新闻网.cn、农业新闻.中国、农业新闻.com、农业新闻.cn等都属于我们公司。对中国农业新闻网进行了很好地保护,使那些假冒中国农业新闻网的网站无地自容。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中国农业新闻网又理所当然拥有了中国农业新闻网腾讯公众号,中国农业新闻网百度直达号,百家号以及各主要网站微博,以及百度、360、搜狗、必应、知乎等注册用户均属于中国农业新闻网。头条号中的“农业新闻”即是中国农业新闻网倾心打造的,便于搜索和关注的头条号。

谁有思想,谁有发展思路,谁能让企业腾飞,谁就会拥有未来。我们在农业互联网行业辛勤耕耘近二十年,我们拥有含金量十足的国家发明专利,国家科技创新立项,以及未来农业互联网的发展思路。中国农业新闻网的成立(包括对所有域名的保护)足以证明我们的前瞻,中国农业新闻网不靠收取费用运营到今天就足以证明我们的实力。2019是农业互联网腾飞的一年,农业文化产业网络媒体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上市,这就是我们的机会。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我们正在行动~!

目前国家处于和谐共赢,共同发展的大时代。谁都知道依靠强权,单打独斗不可能拥有未来。希望有意合作、共谋发展的有识之士,拿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具体方案,共同把中国农业新闻网办好,为我国农业发展出力,为我国农业互联网发展出力。

改善农民住房,“牛鼻子”要牵得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