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瓶掣签制度是伴随着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出现的一种宗教领袖遴选制度。金瓶掣签制度推行后,达赖、班禅各辈的传世传承,再没有出现“率出一族,与世袭爵禄无异”的现象。

金瓶掣签制度是伴随着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出现的一种宗教领袖遴选制度。

它和活佛以及活佛转世制度一样,是藏传佛教独有的一种传承方式,有别佛教系统的另外两大分支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

金瓶掣签制度出现的历史背景

金瓶和牙签

我们经常说,任何一种制度能够出现并被长期执行,必然基于社会需求,而不是个体需求。

因此,藏传佛教中的活佛以及活佛的遴选制度——金瓶掣签,也源于此。

关于这项始于清代,在活佛转世制度发展史上,具有转折点意义的制度。有几个基本概念,必须首先厘清:

1、不是所有的活佛转世,都必须进行金瓶掣签;

清朝规定,凡在理藩院注册的藏传佛教蒙藏大活佛,须将寻得的若干“灵童”的名字用满、汉、藏3种文字写在牙签牌上,放进瓶内,由中央政府派员监督指定人员当众抽签掣定。

换言之,只有具备一定政治影响力的大活佛,中央政府才会派员亲自监督遴选过程。

2、不是只有大昭寺供奉的一只金瓶;

作为掣签的主要道具,金瓶由清政府专门制作颁发,共有两只。

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内的金瓶,用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藏区大活佛的转世灵童的认定;另一只,供奉在北京雍和宫内,用于蒙古各部及甘青藏区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认定。

3、金瓶掣签实行严格的差额遴选;

参加掣签的转世灵童候选人一般法定数目是三人,经皇帝亲自批准进行掣签仪式后,写有灵童名字的签牌,由驻藏大臣亲手放入瓶内。

如果转世灵童候选人不足三名,则需用空白签牌补足差额。如抽出没有名字的签牌,则需另外寻找灵童。

掣签完毕后,向在场所有人员公示,并将瓶内所有签牌取出,一并公示验看。

4、不是所有大活佛都由金瓶掣签选出;

有些时候,当所有人均公认某个灵童为上任活佛转世。

经驻藏大臣和其他高僧上报,并经中央政府同意,可免于使用金瓶掣签。

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活佛转世系统看,第九世、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由清政府批准免掣,第十、十一、十二世皆通过金瓶掣签确定,第八、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也都通过金瓶掣签而定。

金瓶掣签制度出现的历史背景

乾隆皇帝颁给七世班禅的金册

厘清了金瓶掣签制度的基本规则,我们先来说说活佛转世是怎么来的!

佛教在公元7世纪传入藏区,首先面对的问题是如何生存下来。

当时,藏区的主流宗教信仰是源自本土的苯教,两种宗教在博弈之中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藏传佛教独特的样貌。

因此,在藏传佛教的前弘期,既不存在教派,也不存在活佛转世系统。

等到佛教成为了藏区主流信仰后,为了凝聚各自的信众群体,各种藏传佛教的教派迅速出现。

随着各教派寺院经济的形成,争夺信众资源成了教派间的主要矛盾。各教派间在政治、经济上的激烈竞争和相互吞并,一个有威望有号召力的首领,成了教派能否兴盛的关键性因素。

于是,在当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噶玛噶举派首创了活佛转世制度,以此来避免,因宗教领袖圆寂,而丧失本教派的政治、经济势力,并保证宗教领袖的独特地位得以延续,不受挑战。

作为一种融合了佛教本源轮回思想,又兼顾了教派世俗利益的传承方式。活佛转世制度一经推出迅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逐渐被所有各教派采纳,成为藏传佛教独有的一种传承方式。

金瓶掣签制度出现的历史背景

首开活佛转世制度的噶玛·拔希

这就是我们文章开头所说的,一种制度体系能够出现并被长期执行,必然基于社会需求,而不是个体需求的原因。

当活佛转世制度成了藏传佛教传承的主流后,其本身蕴含的巨大政治、经济利益,迅速被各大家族势力觊觎。

他们通过各种“运作”方式,使转世灵童认定在自己家族,以至于各系活佛出自一门。

例如,七世达赖喇嘛圆寂后,即便乾隆皇帝委派了,他信任的三世章嘉活佛进藏,负责转世灵童的寻访。

但结果,依旧认定了与六世班禅有亲戚关系的坚白嘉措为八世达赖喇嘛。而后,外蒙(外喀尔喀部)的哲布尊丹巴活佛又转世在八世达赖喇嘛的亲戚家,而三世章嘉活佛的弟弟和侄子,又被认定为却藏活佛拉科活佛

这其中的猫腻自然瞒不过乾隆皇帝的法眼,他在《御制喇嘛说》的碑文里写道:“现今四大活佛体系(达赖、班禅、章嘉、哲布尊丹巴),皆以兄弟叔侄姻娅递相传袭,似此掌教之大喇嘛皆出一家,几与封爵世职无异。”

金瓶掣签制度出现的历史背景

《御制喇嘛说》

从佛教系统本身来说,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补充新鲜血液,加快自身发展。

从国家政体来说,活佛多出一门,且与世俗豪强紧密集合,有悖于清朝联合蒙古王公、汉地地主官僚的立国根本。

对于这种蒙古王公和活佛转世相结合,有可能造成政教合一势力崛起的隐患,清朝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但有碍于三世章嘉活佛是乾隆皇帝宗教上的老师和密友,以及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藏区的崇高地位。

即便贵为皇帝,乾隆也不便即刻发作,但如何限制此情况继续发展,需找一个让清朝政府介入活佛转世事务的契机,成了他时常考虑的内容。

很快,一个完美的机会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8月,来北京祝贺乾隆皇帝七十大寿的六世班禅,因患天花在北京黄寺圆寂。

为表示尊崇,包括乾隆在内的北京各王公大臣捐赠了巨量的珍宝财物。

金瓶掣签制度出现的历史背景

这些财物均由六世班禅之兄,扎什伦布寺的仲巴活佛掌握。噶玛噶举派红帽系活佛沙玛尔巴与仲巴活佛同为六世班禅的兄弟,对此极为眼红,但一番争执之下未有所得。

于是,心怀愤恨的他借朝礼佛塔的名义去廓尔喀(统治尼泊尔的部族),怂恿廓尔喀王派兵侵藏,劫掠扎什伦布寺。

1791年,廓尔喀军队入侵西藏,没有遭到有力的抵抗。9月,驻藏大臣以保护七世班禅的安全为名,自行将七世班禅移往拉萨。

扎什伦布寺的仔仲喇嘛札仓堪布降神后,得到了一个“不可与贼拒战”的神谕。六世班禅的兄长仲巴活佛,则只顾着携带贵重财物弃寺潜逃。

不过一千余人的廓尔喀军,不血刃的占领了扎什伦布寺,大肆抢劫寺内财物。10月,心满意足的廓尔喀军带着财物,撤出日喀则,退居聂拉木等地。

金瓶掣签制度出现的历史背景

扎什伦布寺被劫的惨祸,震惊了整个藏区。

终于等到机会的乾隆,马上授两广总督福康安为大将军,海兰察、奎林为参赞,征调军队进藏反击。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五月,清军雷霆一击收复擦木、济咙,随后取到吉隆沟穿越喜马拉雅山,攻入廓尔喀境内。

七月间,清军兵临廓尔喀首都阳布(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廓尔喀称臣请降,退还抢掠的财物,送回已在尼泊尔亡故的红帽系活佛的尸骸骨灰,并许诺永不侵犯藏境,廓尔喀之役(第一次廓藏战争)结束。

金瓶掣签制度出现的历史背景

廓尔喀之役,绝不能看成是一次单纯军事反击。福康安收兵之后,乾隆的计划才刚刚开始。

第一步就是处罚涉事僧官。

对于事件的始作俑者,噶玛噶举派的红帽系活佛,虽然沙玛尔巴已经故去,但乾隆皇帝依旧废止了红帽系活佛的转世,其主寺羊八井寺勒令改宗格鲁派,寺中僧人全部强制改宗黄教,寺属的金银、田庄、牛羊、百姓全部充公,用作藏兵军晌。

六世班禅之兄仲巴活佛,“先期逃遁,其罪甚重”,勒令扭送北京治罪。

仔仲喇嘛等人,托词神谕“不可抵抗”,扰乱军心,令将为首之济仲拿到前藏,当众“剥黄正法”。

一番强硬处罚手段之后,清庭在西藏的权威得以整肃,僧俗各界无不侧目。

金瓶掣签制度出现的历史背景

随后,以福康安为首的清朝官吏,开始着手调整顿藏政、完善管理章程,并对活佛的管理和遴选制度进行调整。

福康安在与七世班禅额尔德尼、八世达赖喇嘛等高层协商后,提出的修改条款多达一百零二项。

后经清政府再次修订,整理为二十九条,这便是清朝著名的治藏策略《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又称《新订西藏章程二十九条》)。

金瓶掣签制度出现的历史背景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颁布实施。其中第一条,便是设置金瓶掣签制度,足见乾隆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从金瓶掣签制度本身来说,相当于是清政府在加强管控前提下,对藏区传统的政策妥协。

乾隆对达赖、班禅世袭在藏区的政治影响力很清楚,并且二人不但关乎藏区稳定,还牵扯蒙古地区的稳定。

因此,他才会在《御制喇嘛说》很直白的写道:“盖中外黄教总司以此二人,各部蒙古一心归之,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

但之前,“掌教之大喇嘛皆出一家,几与封爵世职无异”弊端太大,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不得不插手予以控制 。

而他所选择的金瓶掣签方式,实际上也是之前藏区传统的延续。

在确定五世达赖喇嘛灵童人选时,因各方争执不下,便由四世班禅等人在热振寺观音菩萨像前,用糌粑团抽签决定。

所以,金瓶掣签不过是将之前的传统规范化,并加入了中央政权的主导权。

金瓶掣签制度出现的历史背景

公允的说,包括金瓶掣签在内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是一部相当完备的治藏策略集合。

诚如乾隆皇帝所言,“虽不能尽除其弊,较之从前一人之授意者,或略公矣”。

金瓶掣签制度推行后,达赖、班禅各辈的传世传承,再没有出现“率出一族,与世袭爵禄无异”的现象。

西藏内部的权力斗争中,再也没有出现“因分润不均,唆使外族抢掠”的现象。蒙藏两族的关系,一直保持在宗教的范围内。

非常成功的,实现了乾隆皇帝的愿望,“我朝虽护黄教,正合于王制所谓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而惑众乱法者,仍以王法治之,与内地齐民无异”。

参考书目:

《论金瓶掣签仪式及其变迁》_苏发祥;

《清朝金瓶掣签制度及其历史意义》_廖祖桂;

《清代金瓶掣签制度的制定及其在西藏的实施》_陈庆英;

《清代在西藏实行金瓶掣签的经过》_柳陞祺

《金瓶掣签的设立及其意义》_吴云岑


金瓶掣签制度出现的历史背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