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瓶掣籤制度是伴隨着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出現的一種宗教領袖遴選制度。金瓶掣籤制度推行後,達賴、班禪各輩的傳世傳承,再沒有出現“率出一族,與世襲爵祿無異”的現象。

金瓶掣籤制度是伴隨着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出現的一種宗教領袖遴選制度。

它和活佛以及活佛轉世制度一樣,是藏傳佛教獨有的一種傳承方式,有別佛教系統的另外兩大分支漢傳佛教和南傳佛教。

金瓶掣籤制度出現的歷史背景

金瓶和牙籤

我們經常說,任何一種制度能夠出現並被長期執行,必然基於社會需求,而不是個體需求。

因此,藏傳佛教中的活佛以及活佛的遴選制度——金瓶掣籤,也源於此。

關於這項始於清代,在活佛轉世制度發展史上,具有轉折點意義的制度。有幾個基本概念,必須首先釐清:

1、不是所有的活佛轉世,都必須進行金瓶掣籤;

清朝規定,凡在理藩院註冊的藏傳佛教蒙藏大活佛,須將尋得的若干“靈童”的名字用滿、漢、藏3種文字寫在牙籤牌上,放進瓶內,由中央政府派員監督指定人員當衆抽籤掣定。

換言之,只有具備一定政治影響力的大活佛,中央政府纔會派員親自監督遴選過程。

2、不是隻有大昭寺供奉的一隻金瓶;

作爲掣籤的主要道具,金瓶由清政府專門製作頒發,共有兩隻。

供奉在拉薩大昭寺內的金瓶,用於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等藏區大活佛的轉世靈童的認定;另一隻,供奉在北京雍和宮內,用於蒙古各部及甘青藏區的大活佛轉世靈童的認定。

3、金瓶掣籤實行嚴格的差額遴選;

參加掣籤的轉世靈童候選人一般法定數目是三人,經皇帝親自批准進行掣籤儀式後,寫有靈童名字的籤牌,由駐藏大臣親手放入瓶內。

如果轉世靈童候選人不足三名,則需用空白籤牌補足差額。如抽出沒有名字的籤牌,則需另外尋找靈童。

掣籤完畢後,向在場所有人員公示,並將瓶內所有籤牌取出,一併公示驗看。

4、不是所有大活佛都由金瓶掣籤選出;

有些時候,當所有人均公認某個靈童爲上任活佛轉世。

經駐藏大臣和其他高僧上報,並經中央政府同意,可免於使用金瓶掣籤。

從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活佛轉世系統看,第九世、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由清政府批准免掣,第十、十一、十二世皆通過金瓶掣籤確定,第八、第九世班禪額爾德尼,也都通過金瓶掣籤而定。

金瓶掣籤制度出現的歷史背景

乾隆皇帝頒給七世班禪的金冊

釐清了金瓶掣籤制度的基本規則,我們先來說說活佛轉世是怎麼來的!

佛教在公元7世紀傳入藏區,首先面對的問題是如何生存下來。

當時,藏區的主流宗教信仰是源自本土的苯教,兩種宗教在博弈之中互相融合,逐漸形成了今天藏傳佛教獨特的樣貌。

因此,在藏傳佛教的前弘期,既不存在教派,也不存在活佛轉世系統。

等到佛教成爲了藏區主流信仰後,爲了凝聚各自的信衆羣體,各種藏傳佛教的教派迅速出現。

隨着各教派寺院經濟的形成,爭奪信衆資源成了教派間的主要矛盾。各教派間在政治、經濟上的激烈競爭和相互吞併,一個有威望有號召力的首領,成了教派能否興盛的關鍵性因素。

於是,在當時處於相對弱勢地位的噶瑪噶舉派首創了活佛轉世制度,以此來避免,因宗教領袖圓寂,而喪失本教派的政治、經濟勢力,並保證宗教領袖的獨特地位得以延續,不受挑戰。

作爲一種融合了佛教本源輪迴思想,又兼顧了教派世俗利益的傳承方式。活佛轉世制度一經推出迅速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並逐漸被所有各教派採納,成爲藏傳佛教獨有的一種傳承方式。

金瓶掣籤制度出現的歷史背景

首開活佛轉世制度的噶瑪·拔希

這就是我們文章開頭所說的,一種制度體系能夠出現並被長期執行,必然基於社會需求,而不是個體需求的原因。

當活佛轉世制度成了藏傳佛教傳承的主流後,其本身蘊含的巨大政治、經濟利益,迅速被各大家族勢力覬覦。

他們通過各種“運作”方式,使轉世靈童認定在自己家族,以至於各系活佛出自一門。

例如,七世達賴喇嘛圓寂後,即便乾隆皇帝委派了,他信任的三世章嘉活佛進藏,負責轉世靈童的尋訪。

但結果,依舊認定了與六世班禪有親戚關係的堅白嘉措爲八世達賴喇嘛。而後,外蒙(外喀爾喀部)的哲布尊丹巴活佛又轉世在八世達賴喇嘛的親戚家,而三世章嘉活佛的弟弟和侄子,又被認定爲卻藏活佛拉科活佛

這其中的貓膩自然瞞不過乾隆皇帝的法眼,他在《御製喇嘛說》的碑文裏寫道:“現今四大活佛體系(達賴、班禪、章嘉、哲布尊丹巴),皆以兄弟叔侄姻婭遞相傳襲,似此掌教之大喇嘛皆出一家,幾與封爵世職無異。”

金瓶掣籤制度出現的歷史背景

《御製喇嘛說》

從佛教系統本身來說,這種情況顯然不利於補充新鮮血液,加快自身發展。

從國家政體來說,活佛多出一門,且與世俗豪強緊密集合,有悖於清朝聯合蒙古王公、漢地地主官僚的立國根本。

對於這種蒙古王公和活佛轉世相結合,有可能造成政教合一勢力崛起的隱患,清朝自然不能坐視不理。

但有礙於三世章嘉活佛是乾隆皇帝宗教上的老師和密友,以及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在藏區的崇高地位。

即便貴爲皇帝,乾隆也不便即刻發作,但如何限制此情況繼續發展,需找一個讓清朝政府介入活佛轉世事務的契機,成了他時常考慮的內容。

很快,一個完美的機會出現在了他的面前。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8月,來北京祝賀乾隆皇帝七十大壽的六世班禪,因患天花在北京黃寺圓寂。

爲表示尊崇,包括乾隆在內的北京各王公大臣捐贈了巨量的珍寶財物。

金瓶掣籤制度出現的歷史背景

這些財物均由六世班禪之兄,扎什倫布寺的仲巴活佛掌握。噶瑪噶舉派紅帽系活佛沙瑪爾巴與仲巴活佛同爲六世班禪的兄弟,對此極爲眼紅,但一番爭執之下未有所得。

於是,心懷憤恨的他借朝禮佛塔的名義去廓爾喀(統治尼泊爾的部族),慫恿廓爾喀王派兵侵藏,劫掠扎什倫布寺。

1791年,廓爾喀軍隊入侵西藏,沒有遭到有力的抵抗。9月,駐藏大臣以保護七世班禪的安全爲名,自行將七世班禪移往拉薩。

扎什倫布寺的仔仲喇嘛札倉堪布降神後,得到了一個“不可與賊拒戰”的神諭。六世班禪的兄長仲巴活佛,則只顧着攜帶貴重財物棄寺潛逃。

不過一千餘人的廓爾喀軍,不血刃的佔領了扎什倫布寺,大肆搶劫寺內財物。10月,心滿意足的廓爾喀軍帶着財物,撤出日喀則,退居聶拉木等地。

金瓶掣籤制度出現的歷史背景

扎什倫布寺被劫的慘禍,震驚了整個藏區。

終於等到機會的乾隆,馬上授兩廣總督福康安爲大將軍,海蘭察、奎林爲參贊,徵調軍隊進藏反擊。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五月,清軍雷霆一擊收復擦木、濟嚨,隨後取到吉隆溝穿越喜馬拉雅山,攻入廓爾喀境內。

七月間,清軍兵臨廓爾喀首都陽布(今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廓爾喀稱臣請降,退還搶掠的財物,送回已在尼泊爾亡故的紅帽系活佛的屍骸骨灰,並許諾永不侵犯藏境,廓爾喀之役(第一次廓藏戰爭)結束。

金瓶掣籤制度出現的歷史背景

廓爾喀之役,絕不能看成是一次單純軍事反擊。福康安收兵之後,乾隆的計劃纔剛剛開始。

第一步就是處罰涉事僧官。

對於事件的始作俑者,噶瑪噶舉派的紅帽系活佛,雖然沙瑪爾巴已經故去,但乾隆皇帝依舊廢止了紅帽系活佛的轉世,其主寺羊八井寺勒令改宗格魯派,寺中僧人全部強制改宗黃教,寺屬的金銀、田莊、牛羊、百姓全部充公,用作藏兵軍晌。

六世班禪之兄仲巴活佛,“先期逃遁,其罪甚重”,勒令扭送北京治罪。

仔仲喇嘛等人,託詞神諭“不可抵抗”,擾亂軍心,令將爲首之濟仲拿到前藏,當衆“剝黃正法”。

一番強硬處罰手段之後,清庭在西藏的權威得以整肅,僧俗各界無不側目。

金瓶掣籤制度出現的歷史背景

隨後,以福康安爲首的清朝官吏,開始着手調整頓藏政、完善管理章程,並對活佛的管理和遴選制度進行調整。

福康安在與七世班禪額爾德尼、八世達賴喇嘛等高層協商後,提出的修改條款多達一百零二項。

後經清政府再次修訂,整理爲二十九條,這便是清朝著名的治藏策略《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又稱《新訂西藏章程二十九條》)。

金瓶掣籤制度出現的歷史背景

《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頒佈實施。其中第一條,便是設置金瓶掣籤制度,足見乾隆對此事的重視程度。

從金瓶掣籤制度本身來說,相當於是清政府在加強管控前提下,對藏區傳統的政策妥協。

乾隆對達賴、班禪世襲在藏區的政治影響力很清楚,並且二人不但關乎藏區穩定,還牽扯蒙古地區的穩定。

因此,他纔會在《御製喇嘛說》很直白的寫道:“蓋中外黃教總司以此二人,各部蒙古一心歸之,興黃教,即所以安衆蒙古。所繫非小,故不可不保護之”。

但之前,“掌教之大喇嘛皆出一家,幾與封爵世職無異”弊端太大,作爲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不得不插手予以控制 。

而他所選擇的金瓶掣籤方式,實際上也是之前藏區傳統的延續。

在確定五世達賴喇嘛靈童人選時,因各方爭執不下,便由四世班禪等人在熱振寺觀音菩薩像前,用糌粑團抽籤決定。

所以,金瓶掣籤不過是將之前的傳統規範化,並加入了中央政權的主導權。

金瓶掣籤制度出現的歷史背景

公允的說,包括金瓶掣籤在內的《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是一部相當完備的治藏策略集合。

誠如乾隆皇帝所言,“雖不能盡除其弊,較之從前一人之授意者,或略公矣”。

金瓶掣籤制度推行後,達賴、班禪各輩的傳世傳承,再沒有出現“率出一族,與世襲爵祿無異”的現象。

西藏內部的權力鬥爭中,再也沒有出現“因分潤不均,唆使外族搶掠”的現象。蒙藏兩族的關係,一直保持在宗教的範圍內。

非常成功的,實現了乾隆皇帝的願望,“我朝雖護黃教,正合於王制所謂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而惑衆亂法者,仍以王法治之,與內地齊民無異”。

參考書目:

《論金瓶掣籤儀式及其變遷》_蘇發祥;

《清朝金瓶掣籤制度及其歷史意義》_廖祖桂;

《清代金瓶掣籤制度的制定及其在西藏的實施》_陳慶英;

《清代在西藏實行金瓶掣籤的經過》_柳陞祺

《金瓶掣籤的設立及其意義》_吳雲岑


金瓶掣籤制度出現的歷史背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