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党項羌的源頭,史書恐怕要翻到哀鴻遍野、天怒人怨的公元4世紀了。當時,在羌人的世襲領地上,從遙遠的中國東北遷來了一支令人生畏的遊牧部落--鮮卑慕容部。他們在首領吐谷渾的率領下,征服了青海一帶的羌人,佔據了這塊水草豐美的牧地。就在這裏,吐谷渾屬下的鮮卑人與羌人的上層人士逐漸通婚融合。 當時光流逝到隋代的時候,“党項”這個陌生的名字作爲吐谷渾屬部宕昌和鄧至的遺種第一次出現在歷史視野裏。

党項羌人的崛起

隋文帝開皇五年(585),大批党項部落在首領拓跋寧叢的帶領下歸順隋朝,被安置在旭州。党項羌湧現出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房當氏、米擒氏、拓跋氏八大族姓。 由於吐蕃的軍事壓力,党項開始了長達一百八十年的持續內遷。大多數人遷到銀州、夏州,被稱爲“平夏部”;部分人遷到慶州,因慶州位於六盤山以東,俗稱“東山部”;還有部分人遷到綏州、延州一帶。 黃巢起義爆發後,党項羌應邀平叛。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党項平夏部首領拓跋思恭與唐將李克用組成聯合兵團,一舉將黃巢逐出長安。因鎮壓起義有功,唐朝封拓跋思恭爲夏州節度使、夏國公,名字也寫進了李氏族譜。 從此,夏州拓跋氏自稱李氏,坐擁銀、夏、綏、靜、宥五州

直到有一天,內地傳來宋朝建立的消息。党項首領李繼捧以爲找到了一棵大樹,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率部落氏族長270餘人、民戶5萬餘帳投奔宋朝,並獻上了五州地圖。宋太宗趙匡義大喜過望,加封李繼捧爲彰德軍節度使,賜趙姓,允許他們遷居東京,並出兵佔領了五州

党項羌人的崛起

草原永遠是遊牧民族的母體,他們已經習慣了用馬蹄敲打廣闊的牧場,用琴聲向草原傾訴衷腸,因此李繼捧的內附引起了党項貴族集團的迅速裂變。 第一個說“不”的是李繼捧的弟弟李繼遷。 這是一位改寫党項歷史的人物,生於宋太祖乾德元年(963)。據說如今的米脂縣殿市鄉李繼遷寨仍流傳着他“生而有齒”的傳說,這也許有些言過其實,但他11歲擔任都知蕃落使確是不容置疑的歷史事實。 就是這樣一位才華出衆的少年將軍,在哥哥宣佈歸降宋朝的時刻,與弟弟李繼衝、漢人張浦鑽進密室商討對策。 很快,部落內傳出李繼遷的乳母病故的消息。“發喪”之日,換上孝服的李繼遷部下抬着裝有大量兵器的靈柩順利出城,然後直奔夏州東北150公里的地斤澤(今內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東北),在這塊水草豐美的牧地上糾集起一支2萬人的武裝,宣佈抗宋自立。

党項羌人的崛起

李繼遷娶南山野利氏女子爲妻,使南山部族成爲自己忠實的追隨者。遼聖宗統和四年(986),他又娶遼國義成公主爲妻,被遼國封爲夏國公,與契丹形成了掎角之勢。 隨後,李繼遷捲土重來,巧施詐降之計,擊敗了投降宋朝的長兄、夏州刺史李繼捧,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攻佔了銀、綏二州。 在戰爭中喫了大虧的宋朝被迫採取軟化政策,一相情願地授予李繼遷銀州觀察使的封號,賜姓名趙寶吉。同時宋朝還禁止在邊界地區出售優質党項鹽,試圖卡斷李繼遷的財源,逼迫他們歸降。 儘管不是賭徒,但李繼遷明白,天下賭之大成者無非兩條--輸時要忍,贏時要狠。在人爲設置的障礙面前,他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窩窩囊囊地投降;二是轟轟烈烈地奮起。

党項羌人的崛起

宋朝邊拉邊打的拙劣手段反而激發了他的萬丈雄心。党項軍隊逐漸發展到5萬人,他們於宋真宗鹹平五年(1002)攻陷了靈州(今寧夏靈武),將其作爲自己的首都並改名西平府。到了這一步,一貫妥協退讓的宋真宗只得承認既成事實,正式將李繼捧獻上的五州歸還了李繼遷。 得意不可忘形,人得意的時候最容易喪失警惕。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吐蕃六穀部首領潘羅支前來投降,大喜過望的李繼遷親自帶領少數隨從前去迎降,結果被詐降的潘羅支用暗箭射死。 臨終前,他認定剛與遼締結“澶淵之盟”的宋朝急於緩和西北戰局,於是給兒子李德明留下了“上表附宋”的著名政治遺囑(情形與成吉思汗臨終前相似):“一表不聽,則再表,不得請,不止也!”

党項羌人的崛起

在低沉的氣氛中,李德明接過了接力棒。他一方面向遼報喪,被遼封爲平西王;另一方面按照父親的臨終囑咐向宋進表降附,與宋朝簽訂了《景德和約》,被宋封爲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再無後顧之憂的李德明派兒子元昊相繼攻下了甘州(今甘肅張掖)、涼州(今甘肅武威),控制了回鶻佔據多時的河西走廊,在懷遠鎮另建了新都,取名“興州”(今寧夏銀川)。他還仿照宋制,立元昊爲太子,一個嶄新的帝國呼之欲出。黃葉的意義在於哺育春天。李德明沒有急於稱帝,他把這一光宗耀祖的機遇留給了兒子。這是一個政治領袖的英明之處,李德明的政治遠見在中國歷史上應該留下一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