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年後,我在自貢工作期間又有幸發掘到兩具完整的馬門溪龍骨架化石,新發現的這兩具恐龍都有頭骨保存,其中一具與合川馬門溪龍大小相近,通過反覆對比研究,這‘馬門溪龍頭骨之謎’才得以破解,糾正了過去的錯誤復原。重慶自然博物館史料是這樣描述這次展覽的:1940年10月,著名恐龍研究學者楊鍾健教授攜他參與發掘的許氏祿豐龍化石從雲南昆明來到重慶北碚,並於1941年1月5日在北碚文星灣舉行了名爲“許氏祿豐龍之採修研裝”的講演,詳盡地介紹了恐龍的採掘、修理、研究與裝陳。

山與城 | 重慶恐龍傳奇(下):揭祕站在恐龍脊樑上的城市

恐龍馳騁大地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但保存於古老岩石中的化石,卻透露出了它們生活時代的祕密,那是一個人類不曾見過的古老世界。

上期欄目中,我們對雲陽普安恐龍化石羣已經有了深刻了解。除了雲陽,上游永川龍、合川馬門溪龍、重慶龍等“明星恐龍”又來自何地?重慶爲什麼被稱作“恐龍脊樑上的城市”?重慶自然博物館歐陽輝館長專注於研究恐龍化石多年,通過研究,瞭解了重慶恐龍的初生、繁榮、鼎盛和衰亡。

重慶發佈《山與城》第42期,邀請歐陽輝館長帶領大家回到遠古,去感受重慶的恐龍傳奇。

山與城 | 重慶恐龍傳奇(下):揭祕站在恐龍脊樑上的城市

重慶自然博物館《恐龍世界》——恐龍再現

“恐龍脊樑上的城市”

歐陽輝,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從事恐龍研究工作,也是中國第一座恐龍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的籌建者之一。在他看來,化石是探索生物進化之謎的寶貝,需要小心呵護。

“重慶境內的二十多個區縣都曾發現過恐龍化石,其中不乏較爲完整的骨架化石。”歐陽輝說,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化石的科學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化石自身的完整程度,包括骨骼之間關聯度高低,決定了化石的價值。而遠古重慶的地理條件,不僅特別適合恐龍棲息,也滿足恐龍死亡之後被迅速埋藏且保存較好的諸多條件,因此是研究恐龍等古生物的理想之地。

“20多萬平方公里的四川盆地,是中國侏羅紀恐龍化石埋藏最豐富的地區,重慶與自貢一樣,又是四川盆地發現恐龍化石最多的地方,因此有專家形象地將重慶比喻爲‘恐龍脊樑上的城市’。”歐陽輝手拿一份資料介紹,重慶是四川盆地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之一,上世紀30年代末就有恐龍化石出土。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重慶主城區和渝西片區更是常有恐龍化石發現,“兩路口大田灣修建體育場時,曾出土小型鳥腳類恐龍化石,被命名爲‘樂氏三巴龍’;長壽區在修建獅子灘水庫(即長壽湖)時也發掘到大型恐龍的腿骨等化石,被定名爲‘長壽峨眉龍’……”

北碚文星灣:

中國恐龍首次公開展覽

重慶自然博物館所在地北碚,也是重慶發現恐龍化石較多的區縣,該區金剛碑、天生橋、澄江鎮、西南大學等十多處地點都曾發現過恐龍化石。而在歐陽輝心目中,凡是談到中國的恐龍研究,便繞不開北碚文星灣這個地方:“北碚文星灣是重慶自然博物館老館所在地,78年前,這裏曾舉辦了中國恐龍首次公開展覽。”

重慶自然博物館史料是這樣描述這次展覽的:1940年10月,著名恐龍研究學者楊鍾健教授攜他參與發掘的許氏祿豐龍化石從雲南昆明來到重慶北碚,並於1941年1月5日在北碚文星灣舉行了名爲“許氏祿豐龍之採修研裝”的講演,詳盡地介紹了恐龍的採掘、修理、研究與裝陳。

破解“巨無霸”

馬門溪龍的頭骨之謎

江北區下石門附近的嘉陵江邊,時常有市民在河壩邊放風箏或踏青,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一條龐大的恐龍,正好就隱沒在這裏的嘉陵江底。

歐陽輝曾參與了這項恐龍化石的發掘工作。他回憶,那是2004年春汛前,幾名在江邊玩耍的中學生髮現了恐龍化石線索,博物館方面迅速組織搶救性發掘,最終趕在嘉陵江“桃花汛”來臨前,讓這頭遠古巨獸重返人間。專家根據化石保存情況推斷,這頭恐龍屬於恐龍家族中以體型龐大爲特徵的蜥腳類恐龍,身長約18米,背高約3.5米,生活在晚侏羅紀早期,距今約1.5億年。

實際上,江北大石壩恐龍並不是重慶第一次發現大型恐龍,早在1957年,重慶合川太和鎮鼓樓山就曾出土過一頭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更大的恐龍化石,它就是被稱爲“東方巨龍”的“合川馬門溪龍”骨架化石。“合川馬門溪龍長達24米,體重高達26噸,非常雄壯。”

山與城 | 重慶恐龍傳奇(下):揭祕站在恐龍脊樑上的城市

合川馬門溪龍

歐陽輝介紹,當年巨龍出土曾轟動學界,但令人遺憾的是在化石埋藏現場沒有找到它的頭骨,楊鍾健先生不得已參考與它近似的樑龍做了一個頭骨模型裝配在骨架上。“多年後,我在自貢工作期間又有幸發掘到兩具完整的馬門溪龍骨架化石,新發現的這兩具恐龍都有頭骨保存,其中一具與合川馬門溪龍大小相近,通過反覆對比研究,這‘馬門溪龍頭骨之謎’才得以破解,糾正了過去的錯誤復原。”

上游永川龍

亞洲最完整的大型肉食性恐龍之一

當然,提及重慶的明星恐龍,自然要講到以化石產地命名的“上游永川龍”,它於1976年在永川上游水庫大壩前的一塊紅苕地中被發現,化石非常完整,昂首翹尾,埋藏姿態異常生動。

山與城 | 重慶恐龍傳奇(下):揭祕站在恐龍脊樑上的城市

上游永川龍

上游永川龍是目前亞洲最完整的大型肉食性恐龍之一 ,它的發掘曾吸引當年的峨眉電影製片廠派出攝製組,現場拍攝了《永川龍》紀錄片。此外,永川還發現過“巨型永川龍”等恐龍化石。“巨型永川龍”的個體比上游永川龍更大,頭骨就有1.1米長。

實體復原

未來重慶將有更多“恐龍看點”

川美影視動畫學院副院長周宗凱教授,十多年前在合川區設計了一座玻璃鋼材料的馬門溪龍雕塑,他回憶,當時與周世武、歐陽輝兩位恐龍專家曾針對馬門溪龍的設計進行了多次深入探討。

2013年,周宗凱帶領20多個助手歷經三個月時間,用青銅材料再次創作複製出一座與合川馬門溪龍體型相近的雕塑,現今這座雕塑已成爲合川濱江路上的人氣地標,“我們的‘絕滅動物數字化復活及開發運用’項目已成功申報國家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除恐龍外,我們還讓中國犀牛、袋狼、始熊貓等遠古動物以藝術的形式‘復活’。”

山與城 | 重慶恐龍傳奇(下):揭祕站在恐龍脊樑上的城市

江北重慶龍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自然博物館中也展有恐龍復原雕像——即著名的“重慶龍”。歐陽輝介紹,“重慶龍”屬於劍龍類恐龍,以背上長有骨板、尾巴上長有骨刺爲特徵。兩年前重慶自然博物館邀請科學藝術家趙闖,根據博物館完成的骨骼復原,進而根據其運動規律再爲骨骼蒙上肌肉,並依據同類的恐龍皮膚化石以及對生存環境的推測復原出皮膚,最終呈現出實體復原雕像。

在重慶自然博物館,更多關於重慶恐龍的祕密也正一步步揭開。“我們正準備啓動二期工程建設,‘貝林好奇學院’將成爲二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學院將面向廣大師生,開展基於‘探索與發現’教育理念的主題式、國際化的社會實踐教育活動。“歐陽輝介紹,根據規劃,博物館也計劃納入更多的植物、昆蟲、水生生物展示,並考慮增加臨展廳引進接納更多優秀的展覽項目,“當然也包括接納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恐龍展覽。”

內容指導:

重慶自然博物館

四川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學院

來源:重慶發佈

文字:姚於

圖片:重慶自然博物館

編輯:劉嘉瑩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爲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版權所有:重慶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平臺支持:人民網

山與城 | 重慶恐龍傳奇(下):揭祕站在恐龍脊樑上的城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