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十分的不合理的。它存在很大的弊端,无论是从程序上,还是人们的认识上都有欠缺。可以说科举制是一个很不公平的制度。它的不公平程度达到了,让现代人不能理解的地步。比如说,当时有一个状元的考卷怎么都打不开,皇帝竟然说,那就不让他当了,换一个状元。

状元的考卷怎么都打不开,皇帝:那就不让他当了,换一个状元

古代的科举制度,埋没了很多人才,也残害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心灵。并且科举制度对中国影响很大,它存在的时间特别长。在古代,并不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就可以考得上。中国有很多实际的例子以及文艺作品反映科举制度的不合理以及对人的扭曲。

比如说像清朝的蒲松龄是一个相当有才能的人,写的文章很好,但是他的科举道路非常的坎坷。文学作品《儒林外史》中,对范进的这一人物刻画,充分的控诉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残害。鲁迅的《孔乙己》同样也是反映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状元的考卷怎么都打不开,皇帝:那就不让他当了,换一个状元

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这一位考生更冤,他本来是取得了状元,考得了第一名。但是因为一件事,皇帝荒唐地把他给换掉了。这个考生的名字叫做邵自昌。清朝的科举制度,有一个流程,就是当主考官确定了前几名的时候,把他们的考卷都装进一个密封袋中。

而且是一个密封袋装一人考卷,然后再呈给皇帝,皇帝在欣赏阅读。一般情况下,名次是不会再改变的,皇帝只是阅读欣赏一下。第一名就是邵自昌。但是当拆封密封袋的人,在打开他的卷子的时候,密封袋总是拆不开,原因就是这个密封袋上的浆糊太多了。

状元的考卷怎么都打不开,皇帝:那就不让他当了,换一个状元

乾隆皇帝耐不住性子,就先阅读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的考卷都快阅读完了,邵自昌卷子才打开。这个时候乾隆却说,那就不让他当了,换一个状元。状元就成了得了第二名的戴衢亨。不要想看第一名与第二名就错了一个档位,这有可能直接影响以后的发展。

状元的考卷怎么都打不开,皇帝:那就不让他当了,换一个状元

后来戴衢亨成了军机大臣,而邵自昌却是一个左都御史。从这件事上不得不说,乾隆皇帝对这些考生太不负责了,令人深恶痛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