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适的母亲叫做冯顺弟,是真正的穷人家的孩子,而且冯顺弟的父亲在当年其实还是一个反贼,脸上一直留着“太平乱军”四个刺青。这同样也是胡适用来形容自己母亲的一句话,在胡传战死后冯顺弟变成了整个胡家真正的掌权人,但无论是胡传的大儿子还是二儿子其实对冯顺弟都是欠缺些尊重的,毕竟他们的年纪甚至比冯顺弟还要大上一些。

胡适在教育子女的方面一直都是饱受诟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胡适的所有儿子中没有一个能够和他相媲美,甚至是相差甚远。

而且胡适的小儿子还公然在杂志上对其进行诋毁,当时许多人都对胡适小儿子的这种做法给了一个评价,那就是不为人子。

胡适说,教育子女是母亲的事,不是偷懒,而是言传身教很重要

最主要的胡适曾经说过的一句话,那就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亲”。但其实这并不是胡适自己想要偷懒,而是他所经受的教育就是如此。

一、17岁出嫁,丈夫竟已不惑

胡适的母亲叫做冯顺弟,是真正的穷人家的孩子,而且冯顺弟的父亲在当年其实还是一个反贼,脸上一直留着“太平乱军”四个刺青。

胡适说,教育子女是母亲的事,不是偷懒,而是言传身教很重要

这样一个家庭自然是不可能多富裕的,冯顺弟也确实非常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做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当时冯顺弟的父亲为了盖新房,需要到村外去挑石头。当时的冯顺弟年纪太小,在父母的眼里别说帮忙了,不捣乱就不错了,所以是不能出村的。

于是冯顺弟每一次在父亲去挑石头的时候都送父亲到村口,随后就在村口等着父亲回来。待父亲归来后,冯顺弟就会从父亲的背篓中取出来一两块石头抱着,更是会在到家后给父亲端水。

胡适说,教育子女是母亲的事,不是偷懒,而是言传身教很重要

虽说这样的帮忙对于父亲来说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但是毕竟是女儿的体贴,自然是看在眼里甜在心里,所以之后她更加不能出村了,毕竟让这样一个女孩子去干活父母的心里也不忍。

等冯顺弟17岁那年出嫁时,直到提亲的人来了,一家子人才知道原来媒人竟然是给一个47岁的老人提亲。

二、相差三十载,却也感情依旧

在民国时期有些年龄差距的婚姻其实比比皆是,虽说相差了三十岁不少,但相差更多的也有不少,所以这段婚姻也不是不能接受。

胡适说,教育子女是母亲的事,不是偷懒,而是言传身教很重要

这其实是媒婆当时的劝说词,只不过当时冯顺弟的父母都不是怎么同意这门婚事,甚至还险些将媒婆从家里面打走。

毕竟两人不仅年龄相差不少,而且对方还有两个和冯顺弟年龄相差不多的孩子。这嫁过去不仅是填房,可能还要受继子的气。

不过冯顺弟的父母最终还是决定询问一下女儿的意见,毕竟嫁过去的话最起码算是嫁入豪门,以后都不用过苦日子了。

胡适说,教育子女是母亲的事,不是偷懒,而是言传身教很重要

可没想到冯顺弟虽说是同意了,但是却不是因为对方的家产,而是因为对方的名声,对方在当时名声非常好,因为他叫胡传,也叫胡铁花。

婚后两人不仅日子过得和谐美满,胡传还会教冯顺弟读书写字,对她的娘家也是多有照料。

如果没有出现意外的话,那胡传去世的时候应该是将一些都安排妥当。大儿子和二儿子各分得一笔遗产,冯顺弟和胡适获得一笔较多的遗产。

胡适说,教育子女是母亲的事,不是偷懒,而是言传身教很重要

可胡传却战死了,这样一来胡家便不可能分家了,就只能由冯顺弟当起了胡家的老妇人,可当时的冯顺弟才23岁。

胡适对这件事形容的非常贴切,那就是“以少年作后母,周旋于诸子诸妇之间”。

胡适说,教育子女是母亲的事,不是偷懒,而是言传身教很重要

三、困苦艰难有非外人所能喻者

这同样也是胡适用来形容自己母亲的一句话,在胡传战死后冯顺弟变成了整个胡家真正的掌权人,但无论是胡传的大儿子还是二儿子其实对冯顺弟都是欠缺些尊重的,毕竟他们的年纪甚至比冯顺弟还要大上一些。

所以当时冯顺弟和胡家的另外两个儿子还是有一些矛盾的,但冯顺弟是怎么解决的,用胡适的话来说就是。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说,教育子女是母亲的事,不是偷懒,而是言传身教很重要

所以说他的一生几乎是没有经受过父亲教育的,但胡适最后绝对是能够称得上是成功的。所以在他心中可能女性更适合教育孩子,而父亲则是可有可无。

所以在胡适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他确实是将教育孩子的权利都交给了江冬秀。其实这对胡适来说其实也是一种挑战,毕竟要知道江冬秀可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

胡适说,教育子女是母亲的事,不是偷懒,而是言传身教很重要

那么当时胡适有没有考虑过江冬秀会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呢?其实胡适可能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他的母亲实在是太出色了。

可是胡适却没有想到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母亲有很多,可又有几个母亲能够达到冯顺弟的水平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