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畫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形式。隨着印刷技術的進步,手工木版年畫漸漸變成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手工木刻年畫的生存環境是這樣的?它們的技藝與傳承又是怎樣的?從今日起,“澎湃新聞·古代藝術”今天起將推出春節年畫尋訪系列,走近這一與年味直接相關的傳統民間藝術。

一提起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很多人就會想起其代表性作品《一團和氣》。而桃花塢木版年畫除了《一團和氣》外,還包含了歲朝吉慶、小說戲劇、風俗時事等題材。而今,桃花塢木刻年畫已不是父子相承的手工作坊,而是形成了由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以非遺保護機制體制與學科專業培養模式的桃花塢木刻年畫社,其中的一批年輕人支撐了桃花塢年畫的傳承。

年輕人何以支撐起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天地

《一團和氣》

年畫的傳承歷史

蘇州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爲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爲鼎盛時期,與天津楊柳青成爲了中國南北兩大民間年畫的中心。

在鼎盛時期的桃花塢年畫,畫面遠近分明,層次清晰,生動細緻地描繪了“乾嘉盛世”的風情世相。在表現手法上,既有傳統繪畫全景鳥瞰式的構圖,又有了西方焦點透視的銅版畫形式,強化空間感和明暗對比關係,突出立體效果。作品刻板細膩,風格清新。如《蘇州萬年橋》、《陶朱致富圖》、《西湖十景》、《山塘普濟橋》、《三百六十行》、《百子圖》、《三美人圖》、《兩廂記圖》等作品都有受西方銅版畫影響的影子。

年輕人何以支撐起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天地

桃花塢年畫

清咸豐以後,桃花塢年畫中西方銅版畫風基本消失,代之以明快的單線平塗,色彩趨向濃烈鮮豔,民間氣息更加濃郁。這一時期的年畫內容更爲豐富多彩,尤爲突出的是小說、戲曲題材明顯增多。至清朝末年,桃花塢年畫還出現了一些緊扣生活、反映時事的作品。

蘇州桃花塢年畫技法上最重要的是繼承了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以及後來出現的分版分色套版印刷技術。年畫構圖完整飽滿,刻版工整精細,採用一版一色的水色套印,裝飾效果極爲濃郁。形式上以門畫、中堂和屏條爲主,內容有歲朝吉慶、小說戲劇、風俗時事等題材。《一團和氣》是桃花塢木刻年畫的代表性作品。在中國年畫史上,桃花塢年畫風格突出,被稱爲“姑蘇版”。年畫製品遠銷浙、皖、贛、鄂、豫、直至日本、越南,並對日本浮士繪產生過一定的影響,進而影響了西方的印象派。

年輕人何以支撐起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天地

王靜宇作品 《文姬歸漢》

年畫的現狀與繼承

而今,桃花塢木刻年畫已不是父子相承的手工作坊,而是形成了由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以非遺保護機制體制與學科專業培養模式的桃花塢木刻年畫社。

桃花塢木刻年畫社負責人對澎湃新聞說,“傳統桃花塢木刻年畫的經營模式是父子相承,到了桃花塢木刻年畫社就發生了改變。我們桃花塢木刻年畫社成立於1959年,由解放初期僅剩的‘王榮興’、‘朱榮記’和‘朱瑞記’等幾家老字號年畫作坊合併而成。當時新成立的年畫社邊整合邊生產,並招收了一批設計人員及刻印人員,進入一個創作的小高潮,使木刻年畫的各項傳統技藝得以繼續保留和復興。”

年輕人何以支撐起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天地

“桃花塢年畫一路走來,分分合合,經歷很多節點,如1953年、1958年、1959年、然後到‘文革’。1970年,桃花塢木刻年畫停產,然後到1979年恢復,1985年合併。2001年,因桃花塢木刻年畫社生存困難,也因行政管理隸屬體系的變化,蘇州市人民政府將蘇州桃花塢年畫社劃歸至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到了我們學校,就形成了桃花塢人才培養模式。如今桃花塢木刻年畫社的新繼承人都是我們學校的畢業生,最早的從事木刻年已有15年之久,最晚的也有3年的時間。當初,他們在讀書期間,學習一年的平臺課後,在大二便可按照專業方向進行“雙向”培養,即學生可以選擇年畫專業,年畫專業也可以選擇他們。畢業之後,願意繼續從事木刻年畫的便可選擇留下來成爲桃花塢木刻年畫社的正式員工。因此,他們這批年輕人支撐了桃花塢年畫的傳承。”桃花塢木刻年畫社負責人說。

年輕人何以支撐起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天地

桃花塢年畫

在談到桃花塢年畫的實用現狀,負責人表示,“桃花塢木刻年畫的產值屬於集體所有制單位的。這是在全國並不常見的。因爲一般木刻年畫都是私營的、個體。雖然現在的市場環境非常不錯,但是桃花塢木刻年畫進入千家萬戶還是非常艱難的。其原因是,一,它的內容、它的題材與其現在時代的發展有距離感,而且年輕人的審美價值觀以及對時尚認知的不同,年畫和現代家居環境總歸是不太融合;二,價格問題、印刷技術對年畫有着極大衝擊。膠版印刷讓年畫成本和售價都變得很低,而且耐用程度比木刻年畫要高。當然,印刷技術的提高是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這是必然的,這並不是說年畫貼的人少了就說明年畫不行了。”

年輕人何以支撐起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天地

桃花塢木版年畫社場景

澎湃新聞了解到,桃花塢木版年畫社有三個主要的經濟來源,一是政府扶持,每一年都會有一部分的項目經費;二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收藏家、美術館的需要。三是蘇州等地的社區、學校都會做一些“傳統年畫進社區、學校”的展演會。

現年畫社設有房志達印製工作室、葉寶芬大師刻制工作室、新傳承人刻印工作室、桃花塢木刻年畫史料館和蘇州桃花塢年畫館。

在桃花塢木板年畫社從事木版年畫製作的過程中,他們每個人都不“偏科”,畫、刻、印都很熟練。但是他們每個人都各有所長。

年輕人何以支撐起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天地

孫一波臨摹作品《水滸葉子》

年輕人何以支撐起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天地

孫一波臨摹作品《水滸葉子》

據澎湃新聞了解,目前有十五六個人從事桃花塢木版年畫,全部是年輕人,最早便是新傳承人孫一波,他2002年開始從事桃花塢木板年畫製作的工作,他這些年的精力主要放到複製流傳到國外的木刻年畫精品。最近他剛剛完成了對明代陳洪綬《水滸葉子》的臨摹。

孫一波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我在學習桃花塢木刻年畫時,房志達老師教我們印版,沈偉臣老師教刻版,張曉飛、王祖德老師教創作。當然,工作室其他人在學習年畫時也有其他老師來教授,不同人有不同的老師。我的側重點主要在刻上,尤其對傳統木版的臨摹與學習。到現在還是不斷地區學習老版,因爲傳統手工藝的很多東西,即便你很多道理都懂,但是實際操作中,真的需要大量的實踐,慢慢去熟練、去掌握。”

“而今,學習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年輕人別較少,待遇也不是特別高。如今政府對這一塊比較重視,還是希望我們年輕一代的傳承人,心無旁騖,把手藝越做越精吧。”孫一波補充說。

年輕人何以支撐起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天地

王靜宇繪製臨摹的珍貴明清老版畫

而對於國畫專業的王靜宇來說,畫稿與繪製臨摹珍貴明清老版年畫是她的一個強項。很多時候在僅有年畫圖片的情況下,她憑着工筆畫的基礎來完成放大複製。她告訴澎湃新聞,“最近在臨摹複製一張清代中期的木版畫,這張木版已經不在了,我只能憑藉書上的這張小圖來放大繪製。由於書上印刷的顏色比較重,我便畫了一張忠實於出版物上的,而另外還畫一張整體顏色相對淡一點。兩張做出來之後對比下,選擇比較合適進行刻版、印製。除了華這張顏色完成稿出來,還要單獨畫一張線稿出來。線稿是貼在木版上用來刻版的,而顏色完成稿是用來印刷時作爲樣本的。”

————————

桃花塢年畫的製作

年畫的製作由三個部分組成,首先是畫稿,稿子畫好了就雕版、刻版,刻版好了在進行印刷。

一、畫

年輕人何以支撐起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天地

王靜宇 線稿作品

畫分爲創稿、勾稿、分版稿。創稿是指在熟悉生產工藝過程的基礎上,確立設計主題,畫出富有桃花塢木版年畫特點的畫稿。勾稿即先勾出線版稿用於刻版,要求用濃墨勾勒清楚,造成刻版上的困難,且線條不宜過密,也不宜粗細相距太遠,筆法不能有太多輕佻轉折,這樣不僅刻出來效果不好,還會造成印刷時的困難。

分版稿。線版完成後,要根據原創初稿分出填色版稿。

二、刻

1、看稿。畫師勾出的線版稿先要看,並研究在具體刻制過程中有哪些不利於操作的地方,提醒畫師修改。

2、配板。一般選用梨木板。因爲梨木細滑,吸墨性好,硬度適中,不宜翹裂變形。厚度不能太薄,薄了容易走樣,厚道一般在一寸到兩寸。

年輕人何以支撐起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天地

桃花塢木版年畫新傳承人孫一波在演示刻版

3、貼樣。線稿勾在蟬翼紙(特製專用透明紙)上,再平整服帖地貼在梨木板上,這一工序極爲重要,要求不能走形,講究指法、份量輕重,所以技術要求很高。不論墨線稿或者套色稿,在粘貼畫稿時,先將同類的木版按照稿紙大小配料、刨平,並以平鑿扦光,以達到平光細淨爲度。稿紙先與版面定位放好,在稿紙四周和版面銜接處用鉛筆打上四五個騎縫叉,以便粘貼稿紙時不會走位。然後用薄勻漿糊遍塗版面,迅速貼上稿紙。貼稿紙時用左手扦住稿紙,右手以小棕帚輕勻地自中央向四周刷出來,刷時要求平服準確,絲毫不能走位才合乎要求。如果稿紙一經走位,刻版時無法糾正。而套色版貼稿紙比墨線版要困難的多,套色版是根據墨線版而來的,如果和墨線版有差錯,印刷時必不“上套”。所以刻版藝人中對於套色版上套與否,視爲這行手藝中的第一個難關。

年輕人何以支撐起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天地

桃花塢木板年畫的使用工具

4、刻版。三分本事七分工具,桃花塢年畫追求工具的精緻、得體。在刻線版、刻套版全都會用到這樣一把刀,叫拳刀。它是桃花塢木版年畫最主要的工具。而拳刀都是根據自己手的大小自己製作的。首先用拳刀以四種刀法(發刀、襯刀、挑刀、復刀)刻出線版。線條、點、面全部刻出後,需用彎鑿、扁鑿、剔空、韭菜邊、針鑿、修根鑿、扦鑿等刀具進行敲底、修整。鏟底要求奏刀準確,鏟底平整。有訣雲:“發刀準,挑刀狠,鏟底輕”。若有損壞,須及時採用補版工藝進行補版,補版工藝仍是相當精密的。

5、套版(亦稱色版)。根據線版,畫師會進行分版。刻出線版後,應將分版稿選板、上樣、刻製成色版。

6、對樣。線版、色版全部完成後,要細心複查,有否失套、漏版、斷線等現象,發現問題要及時補版。補版時可以在需要改動處挖去一塊,然後嵌入同形大小木片一塊扦平,再依照原稿加以墨線刻畫。

年輕人何以支撐起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天地

色版

三、印

套印工序包括:看稿、上料、印線版、夾水、摸版、印套版、夾水。

1、看稿分看墨線稿和看套色稿。看墨線稿時要注意檢查墨線稿的佈局、線條組織和粗細程度。看套色版,桃花塢木版年畫的色彩分佈雖然多是滿版,但必須做到不沉不悶,配色輕重要適當,色塊處理既要滿版,色距又要相近。反之,會造成色彩刺眼或污濁。

2、上料,即夾紙。印刷每手料爲500張,要整齊地夾在印臺的撓棍下。上料時,500張紙要先切光篤齊,靠左邊,即靠按版片的邊緣,要使之略有坡度,約在30-45度之間爲宜,坡勢由右向左,這樣上撓棍固定後便不易走位。

年輕人何以支撐起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天地

桃花塢木版年畫新傳承人王晟航在演示印版

3、印線版。印線版的黑色(墨色)均爲自己配製,要求色度飽和,印出效果應當準確、清楚、清潔。在印線版或印套版的時候要求:扦紙功夫,扦紙的緊或松、平或斜均會影響到印刷的準確度。一般都是在撓棍左邊按上一塊“襯板”,以幫助扦紙的角度和平穩度,不過最後效果仍決定在手中。老師傅扦紙,不上不下,不左不右,鬆緊統一,五百張始終保持在同一個位置,注意版面的平準。刷帚功夫,刷帚使用時先在顏色盤內蘸色,落版時需用力較重,以便潑開顏色,敷滿版面。接着既輕勻而又快速地遍刷版面,不等顏色稍乾的時候便扦紙上版,使用擦子擦印。在刷帚刷版時,應防止由於顏色用得過多而溢成“色邊”,即在版面邊沿或溢到邊外,或者淤塞成塊;更應防止棕絲脫落而污染畫面。總之,要做到畫面上色彩的勻、準、潔、鮮四字的要求。擦子功夫,當扦紙上版後,隨即擦子下落,由撓棍這邊先輕輕地從右到左,再由中央向四周施展,以定版位,然後用重而靈活的力道擦出畫面。要求既要均勻,又要根據粗細不同的色塊的情況,使用不同輕重軟硬的功夫去對付,以達到勻、準、潔、鮮的要求。

年輕人何以支撐起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天地

桃花塢木板年畫

4、夾水。印完線版,需先夾水20分鐘左右。目的是讓墨色固定。

5、摸版。套色版要和墨線版結合的絲絲入扣,摸版是重要的一關。上下左右的部位要摸準。版片大的在版背四角墊以潮紙,版片小的用膏藥肉,即中藥店中出售的膏藥原料粘住,均用小榔頭敲移。在引刷進行中微有移動時,也需隨時注意敲版校正。

6、印套版。根據原定的色版工藝程序,特別是要採用環色版工藝的情況時,首先要設定印色版先後程序。一般先印紅、藍、紫,後印黃、淡墨。每印完一套版,都要採用夾水工藝過程。整個過程,要做到勻、準、潔、鮮的要求。

年輕人何以支撐起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天地

桃花塢木板年畫成品與墨線版

7、夾水。每印一套色,紙面受到一定程度的潮溼,不僅紙有伸縮性,色彩也容易潮溼,會影響下一套色彩的準確性,這就需要隔水處理。辦法是每隔七、八張或十幾張紙中間隔上一張乾燥的紙板。隔水時間約爲二十分鐘或半個小時。但應注意時間不宜過長,紙上不應過幹,否則第二套就印不勻甚至印不上去。因此,印刷這道工序,一手料,即500張紙,必須一手落成,不能拖延時日。最後一套的隔水時間應比分套時隔水的時間略長,待紙上全部隔幹後下料。然後整理切齊,以待檢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