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網:伴隨着中國城鎮化進程過去十多年間突飛猛進式的發展,我們發現一些在過去年輕人十分嚮往的大城市,正在通過更高的落戶門檻和生活成本,優化城市新市民的綜合素質。

而與此同時,在所有大城市都在高呼和爭搶的高學歷、高技術、高淨值“三高”人才之外,絕大多數出身普通,學歷普通,能力普通的“三普”年輕人,卻與之同時開始對自己畢業後的人生路線選擇,產生了巨大的焦慮與迷茫。

當上帝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一定會爲你打開另外一扇窗。渴望改變命運的年輕人永遠存在,而和這些年輕人一樣渴望進一步破繭成蝶的城市同樣存在。組團,然後一同逆襲與改變命運,成爲當下最好的順勢而爲。

廣州不相信“野心”,廣州只相信實幹

週末的時候,我安排推送了一篇標題爲“重磅丨《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8-2035年)》草案公示”的推文。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認真查看這一草案,如果沒有的話,我建議大家可以先去回顧一下這篇推文,然後再來閱讀本文會更有意義。

伴隨着這份草案的推出,媒體上出現了許多相關的解讀文章。主要針對得自然是報告中提到的到2035年時,廣州將會實現的各項城市經濟數據。更有好事者,乾脆把文章的標題打上“廣州的野心”這樣的字眼。

我們姑且不論“野心”一詞本身多用於貶義,該詞本身的意思就是指脫離現實情況的慾望和奢想。但是從這份草案中廣州對自身的定位和發展目標來看,其中近七八成都是已經達成的既定事實,剩下的二三成在2035年實現也基本是板上釘釘的事件,更多是通過公開文件的形式讓城市居民更加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而已。

草案中的廣州城市性質(定位):廣東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着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其中除去受限於當下階段中國城市本身對外開放政策的侷限性,千年商都廣州雖然得益於廣州港、廣交會和南中國交通樞紐優勢,國際貿易體量連年遞增。但是距離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商貿中心”和“國際大都市”尚且需要一定時間外。其他的各項城市定位,已經是既定事實。

而以上多層次、高規格、多維度的城市定位,顯然不會在一朝一夕間全然實現,而是會隨時間推移由易到難,由小到大逐個實現。對此,草案中對於具體的各階段發展目標在我看來同樣是高度務實,毫無半點脫離現實情況的空想情況——

2025年:建成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現代服務、文化交往強市;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進一步增強;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作用進一步凸顯。

2035年:建成國際大都市,成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城市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生態環境、文化交往達到國際一流城市水平。

2050年:全面建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千百年來,一直以實業、商貿立市的廣州,城市性格中最廣爲人知的特徵便是低調、務實、穩重、務實。在許多城市把口號喊得滿天飛,目標定得看不見的時候,廣州做到了先把事情做到七七八八,然後再對外宣佈發展目標的風格。

在我個人看來,廣州和廣州人從來都不相信什麼“野心”,他們只相信實幹。

15年後,500萬個新廣州市民中是否有你

在這份草案中,有三點關於城市基礎建設的目標數據,在我看來是最值得大家關注的,分別是關於交通樞紐、城市軌道交通和人口規模。

廣州如何從現階段的南中國交通樞紐定位,在下一階段進一步提升爲世界性商貿和遊客交通樞紐目標的呢?草案中將之設定爲“三個建成”——

建成國際航空樞紐:至2035年,國際及地區直達航線數達190條,旅客吞吐量達1.2-1.4億人次,貨郵吞吐量達500萬噸。

建成國際航運樞紐:至2035年,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7.5億噸,郵輪年旅客數量達300萬人次。

建成國際鐵路樞紐:至2035年,新增10條高鐵,客運量達4億人次,貨運量達7700萬噸。

再劃一遍重點,一是要全面彌補相比北京上海,過去廣州在國際航線上的巨大不足,這是成爲國家性城市必須的城市基礎建設;二是進一步強化廣州高鐵交通樞紐的地位,全面優化大灣區輻射整個南中國的定位,高鐵線路進一步大幅提升優化。

爲什麼中國最擁擠的地鐵線,會在人口體量明顯少於北京和上海的廣州(3號線)?誠然,3號線本身的設計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問題,但更爲本質的原因還是在於——相比現階段廣州的經濟水平和人口體量,廣州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明顯落後了。

截至2018年末,廣州市在運營的城市軌道交通總里程爲478公里,大幅落後於同期北京的637公里和上海的705公里。

怎麼解決呢?方案中給出了明確的答案:至2035年建成2000公里左右的軌道網絡。換而言之,在接下來的十餘年間,廣州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進程將全面提速,通車裏程增長至當下的四倍。

而關於人口規模,則是本文提醒大家的重中之重——(廣州)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在2000萬人左右,按照2500萬左右管理服務人口進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

由於人口規模規劃對於年輕人選擇城市的重要性,在本文的第四章我們會再單獨進行解讀,這裏姑且先帶過。

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無盡想象力

事實上,關於廣州的城市基建水平明顯與城市城鎮化水平、城市經濟體量水平、城市人口體量水平不對等,在過去的推文中我也曾簡單和大家探討過。

舉個例子,就我個人在廣州體驗生活的感受來看,在廣州的主城區越秀、荔灣、天河等地,聯通、電信手機的信號和網絡狀態差到時常令人懷疑自己身處何方。移動的情況略好一些,但也僅僅是好一些而已。在長三角二三線城市覆蓋廣泛的4G+,在廣州主城區能夠看到這一標記的狀態屈指可數。

爲什麼呢?廣州每年全國城市前幾的財政收入體量,怎麼就連最基本的城市基建都做不好呢?原因很簡單,在廣東做省會大哥,一點都不容易。衆所周知,廣東省內除去珠三角所在的經濟發達區外,粵西、粵北、粵東的經濟發展水平都相對滯後。本來應該給自己提升基建水平的錢,一半都拿去扶持省裏的落後兄弟了。但是落後的兄弟太多,單靠廣州帶得動嗎?顯然帶不動。但是能不帶嗎?當然不能。

好在,粵港澳大灣區時代來了。

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的事情,我們前前後後也和大家聊過好幾次。包括前幾天和大家討論的廣西出臺政策全面對接大灣區產業轉移的新聞,我們也藉此好好向大家延伸出先富究竟該怎樣帶動後富的複雜話題。

粵港澳大灣區政策對於廣州的利好大嗎?非常大,因爲廣州是粵港澳中“粵”的政治中心,是大灣區政策制定的重要參與者。

大灣區出現以前,帶動全省落後地區的重任,主要落在老大哥廣州一城身上;而大灣區出現以後,帶動全省落後地區經濟發展的重任,顯然就要逐漸轉移到整個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成員每一個的身上。不能先富了,然後就打算獨富了。

其中特別值得大家關注的,顯然就是深圳、佛山和東莞。

作爲改革開放窗口四十餘年的深圳,長期以來保持無責一身輕的狀態,快馬狂奔。但伴隨着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城市單打獨鬥階段全面結束,深圳的下一個時代一定是要通過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來實現更大價值的。

而新一線城市佛山和東莞,伴隨着經濟總量相繼邁入萬億GDP大關,未來身份定位也會從承接廣州、深圳產業轉移,過渡爲向粵西、粵北、粵東落後地區進行產業轉移之上。

廣州的重擔,接下來一定會按照合適合理的比例分配到深圳、佛山和東莞的身上。這樣一來,前些年廣州城市規劃與建設落後的部分,便可以儘快得彌補回來,承擔起其本身城市定位中更大的責任。

非珠三角地區的發展不均衡問題,勢必會通過粵港澳大灣區的全面崛起,得到相應的解決。而在這個過程中,大灣區城市並非只有付出沒有回報。

整個廣東省的人口紅利會還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發揮效力,而這些人口衆多絕大多數,恰恰就是由非珠三角地區進行供給。與此同時,伴隨着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加速轉移,大灣區內以科技創新爲主要驅動力的經濟發展新階段也纔會加速成型。

而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想象空間,一切纔剛剛開始。

年輕人可順時而動,順勢而爲

今年年初的時候,廣州市統計局曾發佈了最新的城市常住人口數據——

2018年末,廣州市常住人口1490.44萬人,城鎮化率爲86.38%。年末戶籍人口927.69萬人,城鎮化率爲79.78%;全年戶籍出生人口17.10萬人,出生率18.7‰;死亡人口5.23萬人,死亡率5.7‰;自然增長人口11.87萬人,自然增長率13.0‰。戶籍遷入人口22.81萬人,遷出人口4.88萬人,機械增長人口17.93萬人。

早在2017年,中國城鎮化率最高的城市上海、北京,對應的數據便已達到87.70%、86.50%。而2018年廣州86.38%的城鎮化水平,毫無疑問是與京滬二城處於同一高水平區間的高城鎮化水平城市。

大家都知道,截至2018年末,中國整體城鎮化率爲59.58%。參考世界上的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80%的城鎮化率基本上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多數發達國家達到該水平後城鎮化進程便會基本處於長期穩定狀態。

而我們參看當下的北上廣三座城市,城鎮化率均已超過85%,本市人口的城鎮化進程已經基本完成既定目標。一般情況下,一座城市伴隨着城鎮化進程的趨於尾聲,最顯著的表現就是人口體量基本固定,不再會有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政策上對於外來人口的態度也會明顯有較大轉折。北京、上海當下的人口政策,想必大家已經可以從中看出端倪。

下一個階段的北京和上海,將會進一步提升城市人口的綜合素質。已經完成安家落戶的人口自然不是優化重點,但對於新流入的人口,門檻只會不斷提高而不會降低。這與北京上海本身的超高城市定位關係密切,未來京滬作爲中國對外開放與全球化進程的兩面窗口,要求對應的新市民更高的素質,很容易理解。

下一個十年,或者說十五年,在京滬全面收緊人口流入的大背景,什麼樣的人更適合繼續流向京滬呢?中產以上原生家庭,一流高校畢業,新興行業從業者,這三點是比較現實的三大標籤。其他人是不能再做北漂和滬漂了嗎?當然也不是,只是說相比上一個十年、十五年,當下的京滬二城對於新市民的硬件要求大幅提升。去,所有人都可以;但能夠留下來,以上標籤人羣的成功率顯然更高。

那麼現在問題顯然易見,普通家庭出身,普通學校畢業,普通行業就業,但是有十分強烈想要改變自身命運的年輕人,應該選擇去哪裏呢?廣州,在接下來十年內是一個長期且優質的選擇。

從現實的層面說,國內能夠拿到和廣州相同薪資的城市本就不多,能夠覆蓋如此大規模就業領域的城市更是幾乎僅有京滬。但是從生活的性價比情況來看,廣州顯然要比京滬平民得多。而多數人十分關心的房價,未來伴隨着大灣區的進一步軌道交通一體化,大家的選擇只會越來越多。

網絡上把廣州成爲“第三世界首都”的說法本身是個玩笑,但是我認爲現階段的絕大多數中國人,生活現狀就是處於第三世界。富裕階層遠夠不到,中產階層也差不少,自然第三世界最符合八九成普通人的定位。

從長遠的層面來看,年輕人改變命運這件事兒,一定要上對船,跟對風。隻身前往已經處於人口疏散期城市固然勇氣可嘉,但是未必一定理智;盲目選擇來了都能落戶城市固然輕鬆簡單,但是發展空間有限。

而未來十五六年間,常住人口規模計劃從一千五百萬增加至兩千萬水平的廣州,事實上給數百萬年輕人敞開了一扇改變命運的新大門。誠然,今日之廣州略遜於北京、上海。但是務實而進取的廣州,正是當下時勢下與你合作一併逆襲人生的最佳拍檔。

對於絕大多數的年輕人而言,此時去京滬深或許略晚,回衆二線又顯稍早。到廣州來,恰逢其時,恰乘其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