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技话题丨袁隆平迪拜沙漠种植水稻成功、与太阳“亲密接触”、穿黄工程、人工智能凭步识人、“巨型彗星”冥王星、揭流星射电辐射特性

1

袁隆平迪拜沙漠种植水稻成功 亩产超五百公斤

今日科技话题丨袁隆平迪拜沙漠种植水稻成功、与太阳“亲密接触”、穿黄工程、人工智能凭步识人、“巨型彗星”冥王星、揭流星射电辐射特性

袁隆平资料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近日对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为沙漠地区提升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

袁隆平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这次测产结果超出他的预期。500公斤/亩是理想,没想到能达到,这说明中国杂交水稻技术遥遥领先,海水稻技术初露锋芒。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将海水稻种植研发的成果——“四维改良”技术引入迪拜。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执行主任刘佳音介绍,今年下半年,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与迪拜酋长私人投资办公室将启动100公顷实验农场,在更大范围对生产成本和栽培工艺稳定性进行验证,形成在沙漠地区水稻推广技术标准。

2019年,双方将启动建设100公顷标准农场,并从2020年开始快速复制,扩大种植面积,打造更多“人造绿洲”。

2

美欧两探测器将近距离揭秘日冕、太阳风和太阳磁场

今日科技话题丨袁隆平迪拜沙漠种植水稻成功、与太阳“亲密接触”、穿黄工程、人工智能凭步识人、“巨型彗星”冥王星、揭流星射电辐射特性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类现在终于可以与太阳“亲密接触”。即将于今年夏季发射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帕克”太阳探测器和将于2020年升空的欧洲空间局(ESA)太阳轨道器,尽管技术上存在差异,但殊途同归,都将为我们提供有史以来最好的机会,揭示太阳风等活动的复杂性,了解太阳的工作原理以及对太空环境的影响等。

帕克”太阳探测器将在太阳风刚形成并离开日冕时捕捉太阳风,将原始观测结果传回地球;而太阳轨道器所处的位置让其可以很好地观察太阳的两极,其提供的信息有助科学家洞悉太阳风的结构和行为在不同纬度的变化情况。这两款探测器协同作战,优势互补,有助科学家进一步揭开太阳风的“庐山真面目”。

3

南水北调穿黄工程:黄河长江在此“握手”

今日科技话题丨袁隆平迪拜沙漠种植水稻成功、与太阳“亲密接触”、穿黄工程、人工智能凭步识人、“巨型彗星”冥王星、揭流星射电辐射特性

图为航拍穿黄工程

“穿黄”顾名思义就是“穿越黄河”,来自丹江口水库的长江水自渠首出,一路自流向北,而黄河成为阻碍南水北去的天然屏障。为解决这一问题,在郑州花园口西黄河河床底部40米深处,开凿两条4250米长的隧道,北上的长江水通过两条穿黄隧洞与黄河立体交叉,形成“江水不犯河水”之势俯冲而下,穿越万古黄河。

穿黄工程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黄河上游约30千米处,是南水北调中线上标志性、控制性工程。穿黄工程总长19.3千米,由南岸明渠、穿黄隧洞及北岸明渠组成,其中黄河南岸明渠长4.6千米,穿黄纯隧洞全长4250米,其中邙山段隧洞长800米,过河段隧洞长3450米,北岸明渠长9.3千米,建筑物沿途穿越黄河、新蟒河、老蟒河等3条河流,与14条等级公路交叉。

据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总调中心数据显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以来,截止2018年5月29日8时,共为北方地区输水144.17亿立方米,经过穿黄工程输水96亿立方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