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時美國人和日本人都虎視眈眈地想要得到這件寶貝,他們曾多次花高價想要購買毛公鼎,但是都被葉恭綽拒絕了,故而在他離開的時候便想用假名買下毛公鼎,好讓日本人無法查到毛公鼎的下落。清代道光年間,陝西省岐山縣董家村的村民董春生,無意中在村西的田地裏挖出了一個寶貝,這件寶貝就是現如今被作爲鎮館之寶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毛公鼎。

導語:

清代道光年間,陝西省岐山縣董家村的村民董春生,無意中在村西的田地裏挖出了一個寶貝,這件寶貝就是現如今被作爲鎮館之寶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毛公鼎。

當時這件毛公鼎出土之後,引來了許多古董商人的慕名購買。其中有一位商人費盡周折,終於以300兩白銀的價格購得了毛公鼎,可是在運鼎出村時卻遇到了村民董治官的阻攔。這名商人憤怒之下花重金賄賂了當地的知縣,以私藏國寶的罪名將董治官逮捕,之後,毛公鼎被商人悄悄地運走了。

銘文及書法藝術的巔峯——毛公鼎


後來,毛公鼎輾轉落入了一位西安的古董商人蘇億年的手中。咸豐二年(1852年),金石學家、收藏家陳介祺從蘇億年手中購買了毛公鼎,並直將毛公鼎藏在自己家的密室裏面,故而很少有人知道這件事情。陳介祺去世之後,他的後人在1912年把毛公鼎賣了出去,至此,這件寶貝落到了兩江總督端方的手中。

銘文及書法藝術的巔峯——毛公鼎


1911年11月27日,端方在被派往四川鎮壓保路運動時被革命軍所殺,他的後人因爲家道變故、中落,便將毛公鼎壓在了天津的華俄道盛銀行。英國記者辛浦森本想用5萬美金將毛公鼎買走,奈何端家人認爲出價太低,只得作罷。最終,毛公鼎又被當時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的大收藏家葉恭綽收入了大陸銀行之中。

銘文及書法藝術的巔峯——毛公鼎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葉恭綽到香港避難,因無法將毛公鼎帶走,便將其藏在了自己位於上海的寓所裏。當時美國人和日本人都虎視眈眈地想要得到這件寶貝,他們曾多次花高價想要購買毛公鼎,但是都被葉恭綽拒絕了,故而在他離開的時候便想用假名買下毛公鼎,好讓日本人無法查到毛公鼎的下落。離開之前,葉恭綽囑咐他的侄子葉公超一定要保護好這個寶貝,有朝一日將它獻給國家。因爲葉恭綽的囑託,雖然幾經坎坷,但是葉公超都拼死保護着毛公鼎。1941年夏天,葉公超密攜毛公鼎逃往香港。在香港被日軍佔領之後,他們家人又暗中託付德國朋友將毛公鼎送回了上海。可惜的是,葉家人最終還是因生活所迫把毛公鼎抵押給了銀行,讓毛公鼎再次進入了大衆的視野之中。

銘文及書法藝術的巔峯——毛公鼎


隨後,鉅商陳永仁將毛公鼎從銀行中贖出,並於1946年將它捐給了政府。1947年,毛公鼎被從上海運到了南京,當時收藏在南京博物館。1948年,國民黨退守臺灣,南京博物館中的大部分珍貴文物包括毛公鼎都被遷到了臺北。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式建成,稀世珍寶毛公鼎成了鎮館之寶之一,被放在商周青銅展廳中最醒目的位置,成爲了永不更換的展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