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官渡之戰是奠定曹操統一北方格局的關鍵一戰,此戰袁紹和曹操兩大勢力集團交鋒了一年多,最終以曹操偷襲袁軍糧草,導致袁軍軍心大亂,曹軍趁勢擊敗了10萬袁軍,很多人傳統印象裏,袁紹此戰之後,就徹底失敗了,被曹操所滅只是時間問題,但其實袁紹是有翻盤機會的。《三國志》記載,袁紹此戰是精銳盡出的,“衆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爲謀主,顏良、文丑爲將率,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精卒十萬,這是實打實的士兵,並不包含農夫,但是在官渡之戰中,袁紹是配上血本的,“諸書皆雲公坑紹衆八萬,或雲七萬”,相比於丟失的輜重兵器之類的,這被坑殺的7、8萬袁軍纔是袁紹最大的損失,這相當於袁紹發家的家底被掏空了,曹操坑殺降卒是不好,但也是被形式所迫,7、8萬人,曹操養不起,本來自己就缺糧,不殺放了,就等於給袁紹送優質兵源啊,那官渡之戰就白打了,所以曹操只能幹這惡毒有不祥的殺俘之事了。

官渡之戰是奠定曹操統一北方格局的關鍵一戰,此戰袁紹和曹操兩大勢力集團交鋒了一年多,最終以曹操偷襲袁軍糧草,導致袁軍軍心大亂,曹軍趁勢擊敗了10萬袁軍,很多人傳統印象裏,袁紹此戰之後,就徹底失敗了,被曹操所滅只是時間問題,但其實袁紹是有翻盤機會的。

官渡之戰後袁紹還有機會翻盤,可惜其不具備這兩個必要條件

《三國志》記載,袁紹此戰是精銳盡出的,“衆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爲謀主,顏良、文丑爲將率,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精卒十萬,這是實打實的士兵,並不包含農夫,但是在官渡之戰中,袁紹是配上血本的,“諸書皆雲公坑紹衆八萬,或雲七萬”,相比於丟失的輜重兵器之類的,這被坑殺的7、8萬袁軍纔是袁紹最大的損失,這相當於袁紹發家的家底被掏空了,曹操坑殺降卒是不好,但也是被形式所迫,7、8萬人,曹操養不起,本來自己就缺糧,不殺放了,就等於給袁紹送優質兵源啊,那官渡之戰就白打了,所以曹操只能幹這惡毒有不祥的殺俘之事了。

官渡之戰後袁紹還有機會翻盤,可惜其不具備這兩個必要條件

雖然官渡之戰曹操打贏了,但是曹操是沒有能力一舉徹底擊敗袁紹的,《資治通鑑》冀州城邑多降於操。袁紹走至黎陽北岸,入其將軍蔣義渠營,把其手曰:“孤以首領相付矣!”義渠避帳而處之,使宣號令。衆聞紹在,稍復歸之。也就說冀州百姓還是信服於袁紹的,只要袁紹不死,曹操就消滅不了袁氏集團,面對各地的叛亂,“紹稍復擊定之",所以說在袁紹兵敗官渡之後,一段時間內,袁紹還是穩定了局勢的,這個時間大約維持了1年多,知道他的病死。

官渡之戰後袁紹還有機會翻盤,可惜其不具備這兩個必要條件

那麼如果袁紹不死,他是絕對有機會翻盤的,官渡之戰袁紹是主攻方,所以失敗了保底還有鎮守軍隊。而曹操不一樣,本身糧草不多,而且官渡之戰中自己才2萬左右,南方還有劉備劉表威脅,所以短時間內難以迅速攻滅袁紹。袁紹據幽州、冀州、青州、幷州,盡有河北之地,官渡之戰,曹操取勝只是獲得了戰略優勢,掌握主動進攻的先手,官渡一戰袁紹十萬人馬損失殆盡,即便能夠立馬再組織“一二十萬”人對抗曹操,也非精銳,只能防禦不能進攻,就連以後的曹魏如果損失十萬人,恐怕5-10年都只能處於守勢,換成蜀漢,那就等着亡國吧。但袁紹的確還有機會,重新啓用田豐等人,戰略上取守勢,重點防禦,養精蓄銳,小部分騎兵騷擾曹操後方。等曹操與其他周邊發生變故,給致命一擊。

官渡之戰後袁紹還有機會翻盤,可惜其不具備這兩個必要條件

可惜袁紹死的早,再者大敗之後不思悔改,還把田豐殺了,紹還,曰:“吾不用田豐言,果爲所笑。”遂殺之。這是害怕被下屬笑話的節奏啊,這絕不是一個雄主該有的氣度,不過在《獻帝春秋》中對袁紹的評價還是很高的,”紹爲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按照這個說法的話,袁紹是很得民心的,只不過此書的可信度不高,裴松之說過,”輕弄翰墨,妄生異端,以行其書。如此之類,正足以誣罔視聽,疑誤後生矣。寔史籍之罪人,達學之所不取者也“,所以書中對袁紹的評價只能作爲參考,而不能盡信。

官渡之戰後袁紹還有機會翻盤,可惜其不具備這兩個必要條件

總之袁紹個人性格上的缺點讓他喪失了翻盤的機會,袁紹才能和曹操持平,唯獨優柔寡斷,但是他勢力強大,足可以彌補缺陷,四世三公的基礎,敗在優柔寡斷上,有帝王的志向,沒有帝王的智商,這種領導屬於上不上,下不下,王石有一句話,頗有哲理,大概意思是一個人的成功不是看他爬的多高(或者說取得多大成功),而是看他跌倒之後,反彈起來有多高。感覺袁紹劉表都是守成穩陣多於發展,不如曹操劉備的雄圖大志的宏觀發展。沒有雄心的袁紹儘管兵精糧足,地盤牢固仍然被曹操喫掉,不但政治謀略遠不是曹操對手,而且統一方向是歷史發展主流。曹操順應歷史潮流又有雄才偉略自然是歷史的成功者,劉表固守一畝三分田,老婆孩子熱炕頭的保守思維也是敵不住統一大潮的趨勢。

官渡之戰後袁紹還有機會翻盤,可惜其不具備這兩個必要條件

袁紹死後,袁氏集團更是因爲內鬥而走向了分裂,審配、逢紀與辛評、郭圖爭權,配、紀與尚比,評、圖與譚比。衆以譚長,欲立之。配等恐譚立而評等爲己害,緣紹素意,乃奉尚代紹位。譚至,不得立,自號車騎將軍。由是譚、尚有隙。由於袁紹在生前沒有明確立下繼承者,這就導致袁紹內部各方利益集團陷入了內鬥之中,而且就算袁紹把位子傳給袁譚,結局依然不樂觀,袁紹這種短期的地方軍閥比不上傳承多年的帝國,他沒有民衆的擁護基礎,一旦換帥,反對者肯定不少,曹操不會給袁譚這種機會的。我一直覺得張學良改旗易幟,後來不抵抗入關,最大的原因也是這個。因爲官渡之敗,集團內部離心離德,以袁紹的性格,如果有能力調和,那就不會有官渡之敗了,所以曹操能是偉大得政治家,袁紹不是。

官渡之戰後袁紹還有機會翻盤,可惜其不具備這兩個必要條件

袁紹雖然大敗但是他的家底還是在那裏,休養生息也還是可以翻身的,我覺得問題的根源在哪裏呢,就是袁紹把四個州分封給了三個兒子跟一個侄子管理,等於說是分兵分地盤了,其實不管袁紹是立長還是立幼,幾個兒子都有自己的地盤肯定會打起來的,不會因爲立了長子就不打起來,如果袁紹把所有地盤都交給一個兒子,並且立這個兒子當繼承人肯定就不會那麼快衰敗。充分說明了袁紹不能知人善任,不能平衡集團內部人才的各股勢力和內部團結,致使窩裏反讓曹操有了可乘之機,才導致了整個集團的覆滅!

官渡之戰後袁紹還有機會翻盤,可惜其不具備這兩個必要條件

官渡之戰後,袁紹已經大傷元氣。許攸叛逃,咀授被俘,田豐被殺,袁紹身邊一個敢於直諫的謀士也沒有了。只剩下了馬屁精郭圖,小人逢紀。軍心渙散,家庭內鬥。袁紹要想東山再起,與曹操抗衡,可以說微乎其微。袁紹想翻盤,必須具備的兩個必要條件,一個是袁紹命長並且知人善任,另一個就是袁氏集團內部團結,可惜這兩點袁氏都不具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