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蘊含的文人氣質

武式太極拳與文人傳統

(殷健)

武式太極拳蘊含的文人氣質

武禹襄創編的太極拳直接來源於河南溫縣陳清平,間接來源於陳長興,但別有神韻、自成一家,我以爲它是最早形成定型的文人化的太極拳。

所謂文人化,首先是開創武氏太極拳的武禹襄兄弟與李亦畲兄弟都是書香門第出身,並以儒生自居,對於拳藝則純屬業餘興趣愛好的“玩票”性質,相似於中國繪畫中的文人寫意畫,強調靈性,強調逸興。這種超脫的心態,使其對太極拳的鑽研更具有精益求精而隨心所的雙重優勢,即不爲世俗利益和慣程式所累。

文人的超脫心態淡化了授藝中師徒父子家長式的關係,重心傳不重儀式,這個傳統直到現在仍然在繼續保持,假如李亦授徒郝和,而在其手寫自藏本太極拳譜題記卻稱,“手訂三本”,其中“給友人郝和一本”徒而稱友人,可見一斑。

當代武氏太極拳傳人吳文翰先生也曾再三叮囑,授受技藝切而作江湖門派觀念,更恥談掌門、教場之論。當然這一傳統也使得武氏拳流傳不廣、後繼乏人。陳固安先生深憂其患,在結束教書職業生涯後毅然開館課徒以利拳術發展,數十年克己奉公誨人不倦,成爲新一代的文人武術教育家,表現出儒家經世致用思想影響下深沉的社會任感,同時也豐富了武氏太極拳廣涵的文人氣質。

其次,武氏太極拳的文人化着重表現在對武術深層理論的探討上。

楊祿禪學藝於陳長興,但陳都缺少理論研究的文獻資料。武福至心靈意外得到王宗嶽的《太極拳諧》,依仗自身的文化素養和練功實踐畢終生精力加以生髮擴充,使拳經與拳架的聯繫愈加緊密入微,可以說字字金玉,乃披沙鑿石所得,誠爲金科玉律之渡海慈航,致使近代習練太極拳者,十有八九皆以《太極拳論》與武李文章爲理論支柱。

這種深思絕慮,勤於筆耕的文人作風,至四傳郝月如先生,至五傳徐哲東、吳文翰諸先生,莫不如此,其中徐哲東撰寫的《太極拳考信錄》、《太極拳譜理董辨僞合編》早已成爲考據太極拳更加權威著作。

武式太極拳蘊含的文人氣質

文人、文人氣質必然影響到太極拳的演練。

當代太極拳家郝家俊曾言,拳架可以說就是拳經的註解對拳經理論的不同理解,勢必導致太極拳的不同表現風格和流派。這思想正可移評武氏太極拳的形成原因。目前所見到的太極拳拳勢原本脫胎於長拳,陳楊二氏在某些拳勢上依然帶有清晰的長拳痕跡,例如單鞭的鉤子手。但武氏太極拳已然最大限度地削弱了長拳氣息,猶其表現在以“起承轉合”爲主線的套路改革。

起承轉合,來源於文人賦詩的技術術語,後來又用於八股文的創作,成爲儒生科舉最常用的詞彙。所以書墨傳香的武禹襄將之引入到太極拳中當不足爲怪,到三世都爲真“轉”爲“開”,表示發力,故又名起承開合。

關於起承轉合,附數條於下:

元·範德機《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

元·楊載《詩法家數》:“破題要突兀高遠,如狂風捲浪,勢欲滔天;領聯,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領聯,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結局,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盡而意無窮。“

清·劉熙載《藝概》:“起有分合急,收有虛實順逆,對有反正平串,接有遠近曲直。起承轉合四字,起者起下也,連合亦起在內;合者合上也,連起亦合在內;中間用承用轉,皆兼顧起合也。”

由此可知,武氏將之引入於太極拳頗具良苦深心,它成爲太極拳訓練的一個新的程式,這一程式由“懶扎衣”一直貫徹到底,成爲武氏拳區別他家的重要明顯標誌。

借石攻玉,遷想妙得是文人創造的優秀傳統,武禹襄是成功的,起承轉合的每一動作過程,都須以武氏所揭示的身法規範爲依託,令此四節既具有連貫技擊意義,同時也是獨立樁法訓練。

應該指出嚴格要求身法的樁法訓練是內家拳區別於外家拳的關鍵,在諸氏太極拳中,強調樁法毅然決然融入拳架,並改革拳架方面,武氏無疑是比較果斷徹底的,自然完成這項工作是來源於對拳經理論精確把握的自信和對自身千百次實驗成果的自信。

武式太極拳蘊含的文人氣質

武氏太極拳架的另一特點是跟步緊湊,完整圓充。跟步緊湊實與文人的身體素質有關。

文人習武,其本力實遜於壯漢,爲此就需尋找加大沖擊力的方法。可以比觀的是楊班候的太極拳,楊氏小架的特色也是團圓緊湊,勇猛直前,一方面是楊班候本人身材短小性急手狠,一方面是班候少年在書館讀書時曾得到武禹裹在拳藝方面的傳授,所使步法爲川字步,雙腳幾乎落在兩條緊密的平行線上,體現了前衝的力量。

形意拳的踏步跟步更明顯地表達了這一點。形意拳家孫祿堂在隨郝爲真學習武氏太極拳後,創立孫氏“活步”“開合”太極拳,算是理會到武氏拳此處的要點並加以強調變化。

武氏拳之跟步前衝必濟以圓整充固的身法,加之起承轉合的撐託挑領,形成螺旋翻轉的勁力,即向上向外的繃勁,這繃勁是推手發放的基本功。在拳架中反覆操練“懶扎衣”等式,無非是熟悉這種繃勁,以利在推手中造成己方重心在下、彼方重心在上、撐崩彈抖的態勢,以彌補個人本力的缺陷。用現代西方系統論來解釋,就是在原材料相同的情況下,最佳的組合能發揮出最佳的功能。

武氏太極拳與文人的聯繫實不止以上淺述所狹的範圍,本文旨在提請太極拳愛好者給與關注重視,汲取經驗,培養自身文武兼備的良好氣質。

(本文承吳文翰老師指導完成,特此致意)

武式太極拳蘊含的文人氣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