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名研究生繪製春運“清明上河圖”

春節前夕,一幅長達兩米的高鐵版“清明上河圖”走紅網絡。裏面的人物不僅有過去一年成爲公衆焦點的明星大咖,還有社會熱點事件中的主角,更有許多普普通通的平凡人。畫卷的主創之一也是該圖的執筆者薛景勃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這趟春運期間“駛出”的高鐵版“清明上河圖”不僅能幫助大家回憶過去一年發生的點滴,更重要的是,人們能通過畫面中的普通人看到自己的身影,會心一笑,“這纔是我更看重的”。

將社會熱點搬進畫中高鐵

這趟畫布上的春運高鐵G2019共三節車廂,搭載219人。每一個人物的姿態各異,似乎都有着自己的故事。細細看來,裏面不乏名人臉:金庸、李詠、二月河、蘇炳添均有坐席,高鐵霸座男、泡麪姐等過去一年社會新聞的焦點人物也在其中,嫦娥四號、小豬佩奇、ofo押金等熱門物件都有自己的位置。

不少看過此畫的網友評論,細細研究完這趟列車,突然發現過去一年原來有這麼多值得玩味的回憶。

這幅長達兩米左右的畫卷的作者是三名在讀研二學生。原是本科同學的他們,因爲創作這幅畫,在畢業分別後重新聚在了一起。重慶小夥韓宜航關心熱點時事,爲團隊蒐羅了不少創作素材;女孩谷予負責撰寫文稿,製作H5,將作品更完美地呈現;“靈魂畫手”薛景勃則操刀完成了整幅作品的繪製。

多次乘高鐵爲作畫找靈感

薛景勃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們三人本科就讀於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我雖然學的土木專業,但是從小就喜歡歷史、古建築,入校後就自學建築系的教材,也一直將喜歡的建築畫下來。”但是,本科畢業前一次臨摹1:1《清明上河圖》的體驗,讓他轉變了自己的視角。“過去,我的關注點一直在建築,但是臨摹完《清明上河圖》,我覺得人物的細節才更有意思,這也促使我在接下來的時間去嘗試繪製人物長卷圖。”

雖然繪製人物長卷的想法一直都有,但直到今年初,薛景勃才找到了實現創意的方式。“今年元旦,我坐高鐵從南京到重慶看老同學,突然發現火車上就是一個小社會,完全不同個性的人匯聚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每個人的舉手投足都有自己的特質。”

之所以選擇高鐵成爲此次創作的場景,薛景勃說,相比其他交通工具,高鐵正成爲更多人長途出行所選的工具,“它極具時代特色,也是民族自豪感的體現。讓高鐵載着2018年飛速駛去,我們又迎來了新的一年,在春節期間推出這樣一幅畫卷也讓我們有了一種使命感。”

爲了完成創作,薛景勃還特意搭乘往返於南京、宜興兩地的高鐵,去“體驗生活”。“兩地雖然距離不遠,但是我特意挑了一趟長途車,這樣能更真實地展現乘客在旅途中的狀態。”他說,“我平時坐火車都是在玩手機,這次我特別留心在觀察,真是看到了平時很多被忽略的細節。”

讓普通人從中找到共鳴點

G2019上搭乘的219人中,有不少是普通人一看便知的2018“紅人”。但薛景勃坦言,自己平時並不是一個很關注社會熱點的人,“這多虧了我的兩位小夥伴,他們平時看新聞比我多,人物也是邊畫邊往上加,最後就有了219個角色。我們也是畫完了以後數了好幾遍,纔算清楚。”

若是仔細看,人們會發現,畫面中人物不僅有動作,還有表情,這也是薛景勃極力追求的。“比如‘高鐵霸座男’周邊一圈人都是厭惡的表情,比如DG的廣告被乘客踩在了腳底。讓畫面有了態度,或許也是對生活最真實的一種記錄。”

不過,相比名人,更讓薛景勃津津樂道的是畫面中的“小人物”。他說,在畫面中有不少人就是普通人,這纔是社會中的大多數,他們在特定的場景中有着自己的姿態和想法,當普通人看到這幅畫,會想到自己,能勾起大家的情感共鳴。

薛景勃特別提到,車廂中有乘客把座椅轉到身後,四個朋友在打撲克,其中一個人正端起泡麪去接水;有乘客拿着筆記本電腦在辦公;還有小孩子在小桌板上寫作業。“這就是我們在火車上會遇到的場景,平凡到經常被忽視。看到這裏,相信很多人也會想到自己也在春運回家的路上。”

他還提及自己曾爲創作在火車上觀察到高鐵餐車的服務員精心調製咖啡。“其實就是普通的速溶咖啡,但是我看着她小心翼翼地拿出杯子,把咖啡粉沖泡好後慢慢攪拌,然後放在盤子上,走出車廂。感覺列車上的服務員也和咖啡館裏的服務員有了某些相似,與我們印象中的粗糙截然不同,而這種感覺是之前從來不會在意的。”

薛景勃和他的小夥伴花費近一個月的時間,把他們回憶到、觀察到的這些情節都記錄在畫面中。他說,這幅畫趕在春節到來前完成,就是希望時值春運,人們能從中看到過往的一年,從某個細節看到自己的模樣,會心一笑,那就達到了他的真正目的。

希望用長卷記錄真實生活

現在,三個年輕人成立了他們自己的工作室,叫“沙北街83號”。在其官方微博上,他們介紹自己是“野派清明上河圖傳承者”。薛景勃說,繪製高鐵長卷絕不是他們的最終作品。

“中國的長卷畫有着自己獨特的魅力,它不僅能記錄場景,還能講述故事,就像《清明上河圖》一樣。”在薛景勃的設想中,他要用長卷記錄下重慶生活的點滴。

“我的本科四年在重慶度過,對這個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我個人看來,重慶是在中國城市快速變革的過程中非常別緻的一座城。它有很多特質,但是這種質樸的東西卻在迅速消失,我希望將它們記錄下來。” 薛景勃說。

雖然並非繪畫專業出身,但三個人倒覺得這是一個優勢。他們認爲,土木工程或建築學給人以宏觀視角,非繪畫科班出身,又能讓自己的觀察帶着質樸的敏銳,所以一定能發現不一樣的美。

薛景勃說,人們往往對現有的東西並不在意,只有失去後纔會覺得可貴。“但如果我們能將洪崖洞、重慶小面、那些街頭閒適的人們一一記錄在長卷畫中,以後的人們就會知道我們曾經如何生活過。這就像我們現在看《清明上河圖》的感覺是一樣的。”  文/本報記者 熊穎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