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晋商前辈的辉煌绩业惠赐我浩浩泉源,是晋商前辈的智慧谋略赋予我创作灵感,我作自我规约,要以晋商精神写晋商,以正能量作品弘扬晋商文化。于是他默默潜心于古城文化研究和晋商文化研究,并以古城文化和晋商文化为题材,创作了多部小说、诗赋、组歌、楹联、剧本、文化散文、书法长卷等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

平遥王克强:回望二十年文学创作经历

W先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担任过推光漆器厂、衡器厂等几个企业的厂长、书记、总经理,担任过二轻工业局副局长,也担任过农村工作队队长。然而90年代中期,命运之神的安排,一夜之间他所有的职务和光环全然消失,辗转成为一名乡镇企业管理员。陡然间的人生落差迫使他作出生命走势的选择。迷惘之际,哲人但丁来到他面前,对他说:“假使你要离开这块荒野的地方,你应该另寻一条出路。”然而另一条出路在哪里?顺着但丁指的方向,他听到了文学的呼唤:“来吧,快来吧,世间从来没有救世主,凭你自己手中的一支笔,来个华丽大转身,从企业家人格形象,转变为文化人格形象。”

于是他响应文学的召唤,欣然接受文学的洗礼。而此时恰逢平遥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他透视到博大精深的古城文化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矿床,而晋商文化又是古城文化最耀眼的亮点。于是他默默潜心于古城文化研究和晋商文化研究,并以古城文化和晋商文化为题材,创作了多部小说、诗赋、组歌、楹联、剧本、文化散文、书法长卷等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他的第一件传世作品是刻碑白云寺的《白云赋》,之后又有《儒国赋》《儒风赋》《神牛井赋》《七律·遥望文峰塔》等六件诗赋作品在山川胜迹刻碑传世。

他的第一部组诗《城头春歌》刊载于《山西青年》。第一件在文学期刊发表的作品是刊载于《今古传奇》的中篇小说《义撼亲民堂》。第一件境外发表作品是刊载于香港《中国人》杂志的文化散文《中国金融两鼻祖》。出版的第一本书是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晋商丛书《百川通》。第一件载入县志的作品是《古陶赋》。第一件获奖散文《绚丽的衰退·有感平遥推光漆器传统大漆工艺日渐退出漆器艺术之思考》获山西省群众文化征文二等奖。平遥推光漆器传统大漆工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是首倡者,这件作品是申报材料的重要附件。他于2002年创作的《古陶组歌》得到著名作曲家向异大师指导,多位作曲家谱曲,其中《古陶颂》和歌词《山顶人家》分别获晋中电视台五个一工程优秀奖和市委宣传部优秀奖,2007年平遥文联冠以“平遥第一部大型声乐作品”印刷面世。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大通银号》是以晋商银号史为题材创作的一部大型晋商财富传奇,2005年香港大道出版社出版,获晋中市文艺精品金奖。他创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汇通天下》是以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票号的创业史为题材创作的又一部大型晋商财富传奇,讲述了晋商票号业精彩登上历史舞台的传奇故事,2012年万卷出版社出版,2013年获第三届晋中文学奖。

他的第一篇古城文化研究散文《品读〈诗经〉中与平遥有关联的两篇诗章》刊载于2006年12月20日《平遥古城》报。2008年6月18日《平遥文化网》发表他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散文《三十诗程尘与土》。2008年6月25日奥运火炬在平遥古城传递,他作为唯一的文化嘉宾,在演播室参与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现场直播。他对古城文化的诠释与讲解,随着强大的电磁波迅速传遍了五洲四海。当天晚上他便写下《我随圣火传天涯》,详细记叙了奥运圣火在古城传递的全过程。2013年9月他创作的《山坡羊·秋兴三章》三篇曲牌诗获晋中文联“我们的节日·中秋赛诗会”活动创作奖。2016年8月他应梦乡网约稿写的《乡梦赋》和在医院病床上写的《陶翁回眸赋》两篇作品获晋中“大美古城,小康平遥”征文三等奖。他的多篇晋商文化研究散文和古城文化研究散文曾在《深圳特区报》整版刊载。

守望传统是他给自己的规约,也是他作品的艺术特点之所在。古典章回体小说是中国人讲中国故事的一大特色,《汇通天下》《大通银号》《恩仇黄骠马》都是以古典章回体写成的作品。《章回小说》期刊更以“压轴之作”刊载《恩仇黄骠马》。

他守望传统的另一件作品是大型书法诗章《华夏颂》长卷。他的书法功底也不错,国庆60周年之际,他创作了古风体长诗《华夏颂》,随即将这篇诗章书写成楷书长卷。2014年12月26日,在龙岗区委宣传部支持下,72米长的《华夏颂》书法长卷在深圳鹤湖新居客家民俗博物馆隆重展出,展期两周,反响热烈。2015年9月应平遥文联主席赵永平邀请,这部《华夏颂》书法长卷又在第十五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期间展出,并作了题为《揽胜华夏文明,颂歌伟大祖国》华夏文明史讲座。

2016年7月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他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并参加中国作协在山西财经大学举办的“中国作协(山西省)培训研讨班”。去年他的长篇小说《汇通天下》《大通银号》诗赋集《古陶赋》、散文集《回望》、中短篇小说集《茶缘》五本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他出版的作品已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国家图书馆收藏。

W先生就是我自己,回望创作历程,颇有感悟。

感悟之一:感恩家乡。古城申遗20年成全了我的文化人格。我只是一名本土作家,检索400多万言的作品,每一个字符都是家乡故土之土粒,都散发着乡土气息。我将珍惜机缘,完善自我,以更多作品回报家乡故土。

感悟之二:感恩文学。是文学成就了我生命的别样光华。无论是出版发表的作品,还是书库中的手稿,都是我生命的印记。《典论》有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深有悟识。

感悟之三:感恩时代。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作品是硬道理。我清醒认知肩负的使命,要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自己负责的使命感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感悟之四:感恩晋商。是晋商前辈的辉煌绩业惠赐我浩浩泉源,是晋商前辈的智慧谋略赋予我创作灵感,我作自我规约,要以晋商精神写晋商,以正能量作品弘扬晋商文化。

陈永文:二十年苦心磨剑只为能见亮光

我不知缘于何故,偏偏就喜欢上了这挠心的小说创作。是想成为一名让人羡慕的作家?还是骨子里生就了非得写小说不可,否则在自己的生活中便掀不起浪花,这一生也将会过得平淡无奇。或许两种原因都有,或许又都不是。恐怕还有许多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比如那来自于冥冥之中的呼唤与诱惑,总让我欲罢不能。更好像有一种力量在暗中促动着我,去书写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吧!文学是你自由的天空!总而言之,我被它折腾得够呛。然而这捉摸不透的怪兽,且又时常对于我的迷恋与痴心待搭不理,难怪乎我总在苦闷与彷徨中寻觅与奔波。

记得那是在1996年的时候,《乡土文学》举办了一次“恒泰杯”乡土小说大奖赛征文,从未写过小说的我竟然跃跃欲试,萌生了参赛的念头。那时我正迷恋于打麻将,经常是白天黑夜泡在麻将桌上。脑子里有许多打麻将的情趣与真实事情,于是就以打麻将为题材很快就写了篇万把字的小说《飞牌惊梦》。要说不是冲着得奖那是假话,一来是想碰碰运气,万一真能获奖呢?二来以此可以验证一下自己写小说的能力,即便获不了奖最起码混个发表,变成铅字也是求之不得的。没想到一审二审真通过了,可以发表在应征作品之列,当时是高厚老师通知我去文联,说小说的结尾不理想,需要我重新改一下。我拿上稿子边骑自行车回家边思考,一个听说过的事儿闪现于脑,还不到家时就想好了以此作结尾。稿子改好后,没多久很快就在《乡土文学》上见到了自己的作品,而且更令我惊喜与兴奋的是,这篇参赛的处女作竟然获得了优秀奖。

可惜,打那以后我没有再接再厉,趁胜而往,却偃旗息鼓了。直到2006年,整整十年过去了,我才又重新开始了创作。坦言说,那是在2005年,我的公司实在开不下去了,赔得一塌糊涂,人生随之处于低谷。当静下心来回想自己的这段人生道路,也是对自己进行了一番的认真思考与自省,我的确不善于经商做生意,东山再起已是不可能。但又不甘心虚度一生,人生就应该有所追求,应当有自己的梦想,就此消沉下去,不是自己的性格。那到底自己是块什么料呢?思来想去,只有写小说!

我心已决后,可以说是信心十足,半年多的时间写了四五篇短篇小说。甚至胆大不害羞自不量力地将我写的这几篇小说陆陆续续寄往《十月》《收获》《人民文学》,专拣国家级刊物投,异想天开想一炮打红,总认为自己的作品非同凡响。而且还是成双成对一投就是两篇,想以此引起编辑的重视。结果都是石沉大海,有去无回,虽无一点希望,但我不灰心不气馁,仍然坚持边写边投,梦想着三年之内必有所成。坚信自己的小说总会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那一天,“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写下去一定会成功。可短短的一年下来,急不可待的我看着手中的稿子,却总是投稿无望时,再没勇气继续投了,于是想到了《乡土文学》,收回自己想一步登天的野心吧。就这样我把稿子投给了《乡土文学》,可喜的是在《乡土文学》2006年第一期的《晋中方阵》专栏中,一下子发了我三篇短篇小说《云中月亮月中的云》《鸡尾酒中的遥远过去》《羊皮鼠》。

所谓十年磨一剑,从1996年我的处女作《飞牌惊梦》到2006年《晋中方阵》的初显,正好是一个十年。如今已是2017年了,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应当说,我磨了二十年的剑,然而却仍磨不出亮光,好像小说越写越糟糕。我不禁自问,为啥没有磨好这剑?不是坚持不够!坚持是一定不会错的,那问题出在哪儿呢?文学创作是一个特殊的事业,它不是单单写得多就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效应。有一位作家曾说到,“写作就是这种绝望而又希望着的行为”这句话正好印证了我当前的创作境况,也就是所谓的瓶颈期。当我阅读一篇有关论国画大师潘天寿的文章时,有这样一段话:“文章要在四边四角做,才能与众不同,不落俗套。”显然大师是指画说,但我却觉得似乎有所启发,行不同道却同。文章说“四边四角是险要地方,一般都回避,不敢利用,但潘先生为了出奇,特别重视边角运用。把主体安置在四边四角,是出奇的方法之一,由于中间是四平八稳的地方,人人都用。只有人人都不用,唯我独用,才能与众不同。”以此联想到我的小说是否写得四平八稳了,小说出奇制胜在哪儿呢?我是否也应当探寻一下这小说的险要之地呢?

读王克强长篇华夏英雄史诗《放勋大帝》

韩生明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史韵悠远,英雄辈出。可谓中华民族是一个生长英雄、推崇英雄、造就英雄的伟大民族。《放勋大帝》所讲述的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杰出的民族“英雄”式的人物故事。

这部万言叙事长诗,主体部分十六部诗章,以骚体诗式叙述尧帝时代的传奇故事,英雄的生命,如烛如金,熠熠生辉!首部 “放勋降世”,尧帝降生便充满了传奇色彩,“天有一颗亮星兮,划孤光冲南岭”。这种传奇式、理想化的笔墨,不仅赋予作品浪漫主义色彩,更寄托了作者崇尚英雄、赞美英雄的思想感情。“有美少年十二兮,敬尊仰慕放勋”“放勋大喝一声兮,飞身一跃凌空”“放勋一骑当先兮,喊杀冲入敌群”“放勋率部追杀兮,厉若虎扑赢狲”……这些有血有肉的诗语描写,形象、生动地塑造了少年放勋的英武出众,敢为人先的英雄气魄和英雄壮举。

“放勋梦月”,是这部史诗的重要诗章。一个英雄的成长,一个民族的崛起,离不开理想的根基。“梦月”,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赋予作品神话般的色彩。“帝尧暮寝桐荫兮,朦胧渐入梦乡”——“奉炎帝之令旨,荐仙娘于尧王”,“奉万母之圣旨兮,荐乐始于尧王”,“奉娲皇之令旨兮,荐天使于尧王”,“有巢高皇侍童兮,奉旨礼拜尧王”。所有这些“梦想”中的八位仙娘、八位仙姑、八位天使、八位男士,都具备了各自独特的专长和超人的本领,为以后的伟业丰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抱负和雄才大略,才有了诗章后面的“构筑尧城”“放勋之恋”“治金强兵”“剿灭十日”“改进农耕”“选贤任能”“尧舜共治”等梦想的实践与辉煌。尧帝从农耕、工匠、军事、用人,以至开创度量衡、禅让制等方面,为梦想的实现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史无前例的伟大业绩,成为华夏民族早期文治武功最为辉煌的一代帝王。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卓有成效的政治家、改革家,也是领导华夏民族取得历史上第一次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一位民族英雄。

史诗中以尧帝为主线,同时还穿插了夸父、后羿、大禹等英雄故事的叙写。这些英雄形象的刻画,充分体现了尧帝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特征,有力佐证了尧帝英雄倡导的影响和促进。另外,作者还塑造了70余个人物形象。除了主体塑造英雄的,还有智慧的、勤劳的、美丽的、凶残的、险恶的、狰狞的等,世间百态,各具神韵,为英雄人物做了很好的铺垫和映衬,使得英雄人物更加突出、鲜明。

《放勋大帝》史诗的开篇:诗扉“帝尧颂”与史诗的尾声:诗峰“华夏颂”,是诗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帝尧颂”是史诗的总纲,是对尧帝丰功伟绩的高度概括。“华夏颂”则是史诗的补充,是历史的大势和人民的心声。从而,揭示了这部史诗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大胆尝试骚体式,继承了先秦《离骚》的楚辞诗风,又独辟径溪,开创了万行叙事长诗的先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