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已將發展目標從“建設世界一流礦業大學”調整爲“建設能源資源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正以“雙一流”建設爲牽引,加快調整學科佈局、科研方向、專業設置、人才儲備等,並提出“固本、強優、拓新”特色轉型發展方略。中國能源報:爲進一步向能源行業輸出人才,學校在學科佈局方面做了哪些調整。

編者按

當前,我國能源轉型已取得一定成績,但轉型難免會帶來陣痛。隨着能源革命的不斷深入,傳統能源行業高技能人才緊缺、人才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也逐漸顯現。在能源變革浪潮中,曾以煤炭爲依託的高等學府,應做哪些調整和佈局?在提升自身綜合實力的同時,如何源源不斷爲行業發展輸送人才?帶着這些問題,在中國礦業大學110年校慶之際,本報記者專訪了該校校長宋學鋒。

因煤而生,培養學生33萬人

中國能源報:作爲以煤爲依託的行業特色高等學府,中國礦業大學和煤炭行業發展有何內在關係?

宋學鋒:可以說,中國礦業大學因煤而生、因煤而興、因煤而強。從焦作路礦學堂起步,110年來學校歷經十餘次搬遷、易名,始終以“開發礦業,開採光明,建設祖國,造福人類”爲己任,爲煤炭能源行業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建設不斷貢獻力量。

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作爲工業糧食,煤炭備受重視,學校也創造了北京八大院校時期的輝煌;改革開放後,煤炭行業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小步快走策略使全國各地煤炭開採處於完全自由競爭狀態,產量快速提高,學校抓住幾次重要發展機遇,成爲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的高校;隨後,乘借行業“黃金十年”東風,學校圍繞行業重大項目開展相關科研工作,建成中國煤炭行業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從“211工程”到“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再到“雙一流”學科建設,學校一路走來離不開行業的支持,也不斷爲行業發展貢獻科技力量,僅“十二五”以來,就承擔了國家級項目1183項,獲國家科技獎勵33項,獲獎數佔煤炭行業獲得國家獎半數以上。同時,學校發展也深受行業影響,以學生報考情況爲例,採礦專業錄取分數直接隨行業景氣程度波動。

中國能源報:百十年來,學校爲行業培養了多少人才?

宋學鋒:學校累計培養各類學生33萬餘人,從中走出22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還有30多位省部級領導和70多位高校領導,300多位大型煤炭企業領導,數千名煤炭科技創新的帶頭人。可以說,學校爲國家能源行業與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撐與科技引領。

宋學鋒:這是一個相對現象,也是歷史階段問題。礦大畢業生很受煤企歡迎,每年有數百名畢業生自主選擇到煤炭行業工作。

但就業是雙向選擇,行業的需求、學生的意願兩個條件缺一不可。招人難、留人難的問題,要從兩方面看:

一是就業觀念問題。各行各業都有成才立業的機會,煤礦的條件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提供了很好的成才環境,畢業生需要轉變就業觀念,積極到煤炭行業去建功立業。

二是行業問題。爲什麼還有學生不願意去煤企?因爲很多煤礦遠在郊區,環境苦,待遇低,學生不願意去也是正常現象。這也是人才就業市場自然選擇的結果。煤炭行業不僅要明確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更應給出有市場競爭力的待遇,按人才市場規律辦事。

當然,學校也採取了一些措施,解決目前情況下行業人才緊缺問題。譬如每年招收約400名二學位學生,主要學習煤炭行業急需專業,他們大多是煤企推薦報考,畢業後回煤企工作;同時開展“訂單式”針對性培訓,根據企業需求,開辦煤礦工程師培訓班等;另外,學校還在有條件的企業設立工作站、實習基地、博士後流動站,安排研究生開展工作。當然,這些方法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行業人才短缺問題,屬於應急性過渡辦法,最重要的還是應解決待遇問題,迴歸正常的用人規律。

中國能源報:爲進一步向能源行業輸出人才,學校在學科佈局方面做了哪些調整?

宋學鋒:能源行業科技與人才需求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學校相應也做出了調整。實際上,徐州生態修復樣本已經讓越來越多的資源枯竭型城市主動上門尋求合作。最近,學校已與徐州市人民政府、徐工集團、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簽約,正在從爲行業服務,向承載服務國家能源戰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使命轉變。

在學科佈局方面,學校明確了“厚理、強工、興文、拓醫、育新”的學科佈局,即把理科基礎打牢,把工科做得更強,加強人文社科的學科和專業建設,醫工結合發展醫用材料、裝備等方面的技術,培育新工科、機器人等新興交叉學科。

此外,爲提高畢業生綜合素質,學校還將加強人文和美學教育,加大藝術、音樂等方面的選修課比重。從人才成功案例看,決定一個人能否脫穎而出,不僅取決於專業知識,更依賴非專業知識,情商培養很重要。工科生不應再和“呆頭呆腦”劃等號,學校將讓高雅藝術進校園,給學生音樂、美術、文學等美的教育,像細雨潤萬物一樣去薰陶他們,促使他們全面發展。

中國能源報:能源革命對學校發展有何影響?

宋學鋒:世界能源結構正發生深刻變化,儘管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結構中占主導地位的局面在相當長時間內難以改變,但比重逐漸減少也是難以逆轉的大趨勢。能源革命提出了綠色低碳發展新要求,這一變革對學校而言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爲助推煤炭行業轉型發展,學校面臨的挑戰首先是進行自我革命。這就必須進一步加強傳統學科內涵建設,拓展新的學科方向,進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方向。如採礦專業要向智能開採、無人開採技術方向發展;安全專業向公共安全、消防安全及國家安全方向拓展,礦物加工專業要向煤礦深度加工利用角度拓展;煤化工專業要加強煤基材料研發以及使用環節的清潔利用等。

同時,與煤炭行業密切相關的能源、資源、安全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學校立足礦業,非常瞭解礦業開採利用方面的關鍵問題所在,所以應彰顯特色,在能源資源開發、安全生產、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及新能源等方面搶佔制高點。這是學校作爲行業特色高校轉型發展的一個機遇。

中國能源報:面對機遇和挑戰,學校將怎樣調整戰略佈局,培養能引領能源行業的人才?

宋學鋒:爲應對能源革命,包括第四次工業革命發展趨勢,學校還需明晰離開行業部門庇護後如何生存和發展。學校已將發展目標從“建設世界一流礦業大學”調整爲“建設能源資源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正以“雙一流”建設爲牽引,加快調整學科佈局、科研方向、專業設置、人才儲備等,並提出“固本、強優、拓新”特色轉型發展方略。

固本包括兩層含義:人才培養是立校之本,首先要把人才培養工作在原來基礎上做得更紮實,要按照行業需求,修改培養方案,培養高端人才;其次,鞏固原有的特色學科領域地位,並在學校向行業發揮作用方面守牢陣地。

優勢只代表過去,強優需要將兩個“雙一流”學科以及6個江蘇省優勢學科做得更強,並在全球吸引更多相關專業的優秀人才。

拓新,不僅要“老樹發新芽”,還要“培育新品種”。傳統學科如採礦、選煤學科要有新方向,按智能開採、無人開採要求轉變;同時,要設立與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新材料等與需求相關的新專業,發展新興學科,打造新平臺和研究團隊。

另外,在科研方面,過去主要通過教授團隊單打獨鬥進行橫向科研,現在正努力變成學校集體科研攻關行爲。學校有意識地和一些大型企業合作,開展相關研究,進行大團隊技術攻關。這樣課題來源於生產實際,技術成果也可快速應用,能有效解決科研轉化率低等問題。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責編 |閆志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