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大相信熱度。

當所有的好評都步調一致地,近乎瘋狂地湧向一處時,我總願意再等等。等等那些被掩蓋住的,不同的聲音。

今年夏天,有一檔節目還沒上,就鼓足了噱頭——

米未傳媒製作,接班《奇葩大會》,top音樂製作人張亞東、高曉松、蘇打綠樂隊吳青峯加盟,31支最有影響力、最具代表性樂隊...

第一集播完,鋪天蓋地的讚美。我沒說話。

如今前三集播完,熱度退散,豆瓣評分也撇去浮雲,迴歸到理智的7.8。

是時候來聊聊這個爆款了——《樂隊的夏天》。


全民亢奮?但休想讓我跟着站隊


聊節目之前,有一個更重要的東西,要提前搞明白——初衷。

爲什麼搞這麼一件事出來?

凡是綜藝,無非爲了兩個東西:名——做一檔爆款出來;利——順便賺一波錢。

可是要讓幾十萬幾百萬觀衆擠出時間來跟着你或笑或哭,一定得有點真東西,讓他們動了心。

這個點,《樂隊的夏天》跟前兩年大火的《中國有嘻哈》,其實是一樣的——

把默默無聞的小衆文化,推廣給大衆看。

全民亢奮?但休想讓我跟着站隊

不同的是,嘻哈音樂在中國到底年輕。而搖滾,卻有一條脈絡清晰的歷史可循。

>>>80年代

崔健在工體唱了《一無所有》,中國第一位搖滾歌手誕生。

丁武李彤成立了黑豹樂隊,竇唯加入後,有了一代名曲《Don't break my heart》、《無地自容》。

後來丁武離開黑豹,又跟張炬、郭怡廣、薩保一起組了唐朝樂隊。

彼時張楚已經出道,而這次作爲老前輩出場的面孔樂隊,當年還只是一羣不滿18歲的孩子。

中國搖滾樂,起點高的嚇人。

年輕時的面孔

中間的黑墨鏡就是三哥歐洋

全民亢奮?但休想讓我跟着站隊

>>>90年代。

輪迴樂隊成立,一首《烽火揚州路》,把西北民樂跟搖滾玩了個酣暢淋漓。前主唱吳彤在前年更是拿下了格萊美。

一代搖滾唱將高旗,從呼吸樂隊退出來後,成立了超載。對,就是唱《完美夏天》和《陳勝吳廣》的那個超載。當時的鼓手簡直高配,是趙牧陽老師。

那時候汪峯還是鮑家街43號的主唱,尚未商業化;那時候許巍寫了《Don't Cry Baby》,也就是田震那首《執着》。


全民亢奮?但休想讓我跟着站隊


93年,迷笛音樂學校開創了。6年後,迷笛的兩個學生組了個樂隊,叫痛苦的信仰。

94年,魔巖三傑、唐朝在紅磡開了演唱會上了頭條。20多年後,竇唯因爲中年發福衣着邋遢,又上了頭條。

97年,摩登天空唱片公司成立了,此後它力推了無數個獨立樂隊,新褲子、p.k.14、舌頭、聲音碎片、果味VC...

中生代,搖滾樂開始開枝散葉。

全民亢奮?但休想讓我跟着站隊

>>>2000年以後

剛過千禧年,把土搖跟東北二人轉結合,身披大花被面子的樑龍帶着二手玫瑰迅速火了。

01年,玩實驗音樂的頂樓馬戲團成立。一口滿是市井氣的上海話,聽得你心裏軟軟蘇蘇。

02年,我最喜歡的樂隊,萬能青年旅店在號稱文化荒漠的石家莊成立。他們的詞寫的...姬老師真是個詩人。

萬青,現在中國最真誠的樂隊,大概沒有之一

全民亢奮?但休想讓我跟着站隊

除了他們,還有無數好樂隊:後海大鯊魚、低苦艾、達達、野孩子、絲絨公路...

爲什麼要花這麼大的篇幅介紹中國搖滾史?

大概是因爲,每次聽到有人說,中國音樂只有流行和口水沒有好作品時,特別鬱悶吧。

我們只看到那些靠流量靠包裝靠營銷硬推出來的口水歌,以爲這就是中國音樂的全部了。

殊不知還有很多認真做音樂的人,默默無聞。

我們缺少的,何曾是好作品,明明是好推廣啊。

所以當我看到《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是真的高興。

這哪是樂隊的夏天,這簡直就是樂隊的春天啊!

自從80、90年代全民搖滾熱潮過去,網絡時代來臨,中國的樂隊,能冒出尖的太少了。

大多數處在地下,半地下的狀態。圈裏人如數家珍,圈外人半點沒聽過。

樂隊都憋太久了,終於等來了一個大衆舞臺。

甚至還有人擔心,這節目會不會太火,火到“飯圈文化很快入侵滾圈淨土”。

看完這三集之後,可以不用擔心了——

這節目,可能也就那樣了。

全民亢奮?但休想讓我跟着站隊

客觀評價的話,我覺得竇唯那首歌詞最貼切:無聊之中勉勉強強的熱鬧。

除了熱鬧,什麼都沒有。除了熱鬧,什麼也沒留下。

三期看下來,觀感很多時候竟然是...失望。

>>>不客觀的剪輯,潦草的後期。

上來第一期,問題最明顯。

不知道是因爲時長不夠,還是現場效果不夠“燥”,幾個哪怕在圈裏也名不見經傳的小樂隊,現場被剪的支離破碎。(別再拿純享版打掩護了,不尊重就說不尊重的事。)

論資排輩這麼讓人瞧不起的事,也發生在搖滾舞臺上了嗎?

最讓人氣憤的,還是對青年小夥子樂隊的剪輯。

這個樂隊,可能很多人都沒聽說過。

青年謝丹青,小夥子馮廣健,兩個人是發小。從高中就開始組樂隊,自己用那種特差的設備錄專輯,一直唱到現在。

說實話,看着倆30多歲的大老爺們在臺上有點笨拙又特別賣力地蹦跳,而臺下沒有聽過他們的觀衆甚少互動的樣子,既爲他們驕傲,又有點心酸。

青年小夥子就是宇宙王!

老姐姐們集結

全民亢奮?但休想讓我跟着站隊

果然,分數不高,排倒數第二,淘汰基本是必然。

只是接下來節目組這波操作我不大看的懂了。在青年謝丹青詢問“淘汰了就不能播了嗎”之後,迅速打出字幕:不能播,你還可以這樣。然後接到入場前青年小夥子配合廣告商宣傳的滑稽片段。

把他的詢問,斷章取義,曲解成“哪怕做小丑打廣告也沒關係,只要能蹭上出鏡就行”的樣子。

而謝丹青被裁掉的那半句話,是想問:淘汰了就不能播了嗎?那樣的話真是可惜了各位老師這麼用心設計的舞臺效果了。

全民亢奮?但休想讓我跟着站隊

可能對於整個節目來說,這個鏡頭無足輕重。可能對不是青年小夥子的粉絲來說,這個委屈會被看成一個小小的玩笑。可能喜歡這個節目的朋友,會以爲我吹毛求疵、求全責備。

可我還是要質疑它——

當它的後期爲了所謂的戲劇化,而拋棄客觀;爲了博取收視,不惜製造矛盾和尷尬,一味地消費嘉賓,而不是去保護他們時,

這種節目,我覺得不太善良。

>>>好不真誠的“超級樂迷團”。

評論區裏,頂到最高的一條評論很有意思。

把喬杉換成大張偉,節目有意義50倍。

全民亢奮?但休想讓我跟着站隊

via 騷可

何止是喬杉呢。

五個人,打的是超級樂迷團的名號,手裏打分器行的,還是導師的“生殺大權”。

不僅毫無用處,還少了別的綜藝裏,導師點評時的專業知識。

高曉松的閒扯,馬東的裝傻,吳青松的沉默,喬杉的調侃來當調味劑,斗膽說一句,幾個人裏,只有張亞東最真誠。

問一個問題,當我們談論搖滾樂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燥”嗎?Metal嗎?跳水嗎?開火車嗎?

如果只是用這些把門外漢誆騙進來,那他們看到的,也不過是一場躁動,一場熱鬧罷了。

高曉松還讓人盤尼西林改詞

太想吐槽了啊!!!

全民亢奮?但休想讓我跟着站隊

搖滾真正內涵的東西——

那些帶着不同時代特色的風格:六十年代的迷幻、民謠搖滾;七十年代第一波金屬、朋克;八十年代另類搖滾大潮;九十年代的重金屬...

還有各種優秀的樂隊,從披頭士、滾石到Pink Floyd再到Queen、槍花...

節目裏少的可憐。

全民亢奮?但休想讓我跟着站隊

我是這麼理解啓蒙的:

你不一定耳提面命,不一定無聊說教,只是願意把你知道的分享出來就夠了。

對於很多不瞭解樂隊文化的人,或許只是對這個名字有印象。以後的人生裏,他有可能再也遇不到這個名字,也有可能哪天不經意聽到,突然好奇,查閱之後由此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也未可知。

說了沒聽是一回事。

不說,是另外一回事。

>>>無法代表中國獨立音樂水平的樂隊。

這條評論,深以爲然。

全民亢奮?但休想讓我跟着站隊

via flyer.7

如果要一窺中國獨立音樂的力量,我推薦兵馬司,這已經是中國最大的獨立唱片廠牌。

旗下的樂手都有一個特點,好聽,但不紅。

節目爲了收視和大衆接受度,請來的大部分都是圈裏有了名氣的樂隊。這可以理解。

但老樂隊們啊,選歌的時候就算不選新歌,敢拿一首非成名曲出來嗎?

或者說,你們有想過,這樣玩,對一些更小衆的樂隊,那些作品傳唱度沒有那麼高所以臺下觀衆無法參與進來,無法激情投票的樂隊,公平嗎?

還是說,江湖地位越高,越怕輸了...

就像新褲子的彭磊說的,差不多一半的樂隊,都是一堆中年了。

全民亢奮?但休想讓我跟着站隊

我能不能換一種理解,那些對成見的鄙夷,對平庸的抵抗,對潛規則的譏諷,對現實的洞察,也慢慢的遲鈍了。

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樂隊嗎?

除了九連真人,真正能讓人熱淚盈眶的,大概只有刺蝟了。

這支存在了15年的樂隊,主唱趙子健,程序員。鼓手石璐,單親媽媽。兩個人談過7年戀愛,後來分了,又做了7年朋友。

全民亢奮?但休想讓我跟着站隊

在他們身上,我還能看到一股勁兒。

而這股勁兒,正是《樂隊的夏天》所缺少的——對音樂拼命的認真和執着,對自己無比驕傲和對生活狠狠啐一口決不改其志。

關於這股勁兒,我想講三個人,三個故事。

第一個人,叫趙已然,中國第一代搖滾人,鼓手趙牧陽的哥哥。

大學畢業之後,除了上過幾天班,他沒從音樂之外的地方賺過一分錢。沒錢賺,就一雙拖鞋、一隻牙刷住進了農村。

他從不聲稱自己是個歌手,但你聽聽他的歌吧,我覺得他可以稱神。

第二個人,叫何勇。

紅磡演唱會之前,他罵了四大天王,說“香港無音樂”。上臺前甚至簽了生死狀也不改口。

全民亢奮?但休想讓我跟着站隊

第三個人,叫竇唯。

很多年前,媒體編造緋聞,他氣憤地燒車被抓。很多年後,媒體的鏡頭依然在追逐着他,但他鬍子不刮,背一個破書包,騎一輛舊電動車,用背影默默回了一句“I don't give a damn shit.”

這樣的風骨,在節目裏沒看到,真是遺憾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