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之为病,

脉微细,

但欲眠也。”

案1

伤寒病后期

常某,男,32岁,农民。

1932年春,上党地区疫气流行,染者甚众,常某所住之村共300余户,即有70余户染疫。常某染病三十余日,经汗下后,高热虽退,正气亦衰,心悸气怯,神识恍惚,精神委顿,全身瘦削,身重踡卧,无力转侧,背冷恶寒,面色苍而滞,舌瘦淡红,微有薄苔,脉弱无力。此大病虽瘥,然气阳大损,证属少阴。

投以附子汤。方用:人参9g,附子9g,苍术15g,白芍9g,茯苓12g。1剂而神清,3剂而寒除,脉转有力,可自转侧,然足软,仍不能步行,嘱糜粥调养,两月始康复。

按:此案依仲师法,背恶寒一症为识附子汤证之要也。

辨病诊断:伤寒病后期(衰竭期)。

辨证论治:

病位一一中部;

病性一一阴性;

治则一一温补法;

方法一一附子汤。

案2

高血压心脏病

王某,男,65岁,中学教员。

患者素有高血压,常眩晕,且少寐。1966年后,因情志怫郁,致心悸短气,

继而下肢浮肿,经某医院诊为“高血压性心脏病"。至1968年12月13日诊时,患者呼吸促迫,卧则尤甚,被迫端坐;心悸不宁,下肢肿甚,按之没指;小便短涩,脉弦无力,口唇青紫,舌质胖嫩,苔白稍膩。观其脉弱无力,舌淡胖嫩,为一派虚寒之象。缘气虚不能运水,使水邪泛滥。气阳俱虚,证属少阴。

以助气温阳化水利湿为治,方用人参附子汤。煎服2剂,小便转利,喘悸大减,继进4剂,喘悸均止,已可平卧。唯下床活动仍觉心慌,续进5剂,已可散步。遂停药,嘱令妥为调养。

辨病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

辨证论治:

病位一一中部;

病性一一阴性;

治则一一温补法;

方法一一人参附子汤。

《伤寒论》对少阴病的下的意义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眠也。”少阴病是因心脏机能不足引起的阴性疾病,多数医家认为少阴病就是心病,如章太炎等。因此治疗少阴病的原则是补气强心,多以参、附作为组方的主药。少阴病是临床常见病证,远非《伤寒论》中简单的“脉微细,但欲眠也”,凡心动悸,脉弱、促、结或体乏易倦之人,均属少阴病。少阴病还是临床比较容易出现死亡的病证之一,因此仲景在少阴病篇中,较详细地讨论了少阴病可能导致死亡的临床表现,对“可治”“难治”“不治”等证也予以描述。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病证,都属少阴病辨证范畴。少阴病篇共有方证19个,其中附子汤证、真武汤证是其代表。另外也有不合其类者,如猪苓汤证、吴茱萸汤证等。

——本文选自刘惠生所著《医学创新路》

     (扫描二维码可下单哦)

该书是作者50年医学生涯的掠影,

继承其父刘邵武的遗志,

在《伤寒论》基础上走出一条自己的创新路,

希望对于临床工作的人有所帮助,

开阔眼界,获得新方法,

此书是中医继承和创新最好的体现!

以下是广告时间,好书值得推荐!!

作 者 简 介 

     刘惠生,生于1940年,山西省襄垣县人。1966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医疗系。曾任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现任山西三部六病中医研究所所长、山西省中医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继承其父刘绍武先生三部六病学说,结合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著有《异源同流——医学的解构与重建》(1992年)、《三部六病精义》(2004年)、《伤寒临床三部六病精义》(2007年)及《伤寒论三部六病师承记——中医临床统一论》(2008年)。三部六病学说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并把三部六病学说作为这样一种模式公之于众。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医学创新路》,图片源于网络,最终解释权归本文原作者所有。

投稿及咨询邮箱[email protected]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这本史上最全医案,我拿起来之后却放不下了……

补中益气汤,临床没这么用过吧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