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育儿新知,新手妈妈的贴身育儿手册

任你怎么说,他都不肯吃一口蔬菜

大热天的,非要穿毛衣上幼儿园

你刚收拾好的玩具,转身他就扔得满地

熊孩子们仿佛是上辈子的仇人,总能制造各种事端激怒你。

明明上一秒还阳光灿烂母慈子孝,下一秒可能就电闪雷鸣鸡飞狗跳。

什么「爱与自由」「温柔坚定」,早在你心中被炸得四分五裂,各种咆哮不受控制地喷薄而出。

生娃前,立志要当一个好妈妈,和娃要当彼此的天使,现在天天河东狮吼,我们这是怎么了?

一、我是一个妈妈,也是一个有脾气的正常人

人都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养娃路上谁没崩溃过?

即使你在心里默念了一百遍「亲生的」,当面对那个陷入了情绪黑洞的孩子,你还是会怒火攻心,一顿劈头盖脸的怒吼!

妈妈们不是圣母玛利亚,更不是忍者神龟。

与其让自己陷入「发脾气——自责——又发脾气」的无限循环中,不如放松下来,坦然面对:

我是一个真实的人,不是一个完美的妈妈。

真实的人,有情绪,有脾气,也会有负能量满格的消极时刻。

完美的妈妈,不一定是那个永远不吼不叫的妈妈,但她一定有健康的情绪流动,有包容孩子错误行为的心。

可谓是:吼娃有道,才能吼出效果。

吼娃这事,虽然不能避免,但深究起来,也还是要分水平高低的。

比起一吼就血压升高,亲子关系紧张的吼法,吼出水平,吼出风采的才称得上优秀。

二、科学吼娃第一式——吼叫要分门别类

科学吼娃不是一生气就怒吼,它也是分场合、分类型、分级别的。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分清吼叫的「触发器」在哪里,才能一招制敌,百发百中。

1、警告性吼叫

当遇到娃在危险边缘试探时,不要迟疑,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停!!!

立刻吼,大声吼。

安全问题上,我们不能从容,因为这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规则和底线。

但这种高分贝的即兴即吼,不能频繁使用,不然孩子产生了听觉免疫,下次危险真的来临时,当成耳边风,事儿就大了。

你可以按照危险级别给自己制定从 1~10 的吼叫音量标准。

比如,如果看到孩子跑到了汽车面前评分是 10,那么他捡树叶放嘴巴里时就不要用这个标准了!

2、服从性吼叫

不管你怎么说,娃就是没反应,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

该吃饭啦!

洗澡啦!

睡觉啦!

这些提醒,最开始都是和风细雨的,重复了无数遍之后,最终都会变成忍无可忍的河东狮吼。

这种吼叫的根源,其实不在于孩子磨蹭,而在于他已经习惯了你的催促。

精得跟猴儿似的娃,会根据父母音量的分贝,来衡量此事的紧迫性。

正所谓,一声等,二声应,三声起身,四声跑。

每个磨蹭的孩子背后,必定都有一个唠叨的老母亲。

3、崩溃式吼叫

上完一天班,一波工作加家务的劳作后,还要面对熊孩子拆房子式的捣乱,老母亲简直是沾火就着,分分钟开启崩溃式吼叫。

生活让我们暴跳如雷,我们却转身迁怒于孩子,这种吼法要不得!

导致这种吼叫的原因如同冰山,有时孩子的行为只是导火索,向内探求,会发现更深层的原因是自己的感受。

观察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关照自己的情绪,然后追踪到行为的根源,是减少吼叫的关键过程。

必要时,甚至可以列个清单,看看有哪些日常生活中的「热键」会瞬间触动我们体内的定时炸弹,在踩雷前及时避开。

改变愤怒酝酿的土壤,才能避免愤怒的发芽。

三、科学吼娃第二式——吼要有原则

很多家长吼孩子,翻来覆去就这几句话:

早跟你说了你不听!

你每次都是这样!你就是让人操心!

你听话一点,懂事一点,乖一点!好不好!

没啥新意的车轮战术,只能让孩子左耳进右耳出。

最近,有一个「小女孩训父」的视频火遍网络。

视频中的小女孩遭到家长批评后,反将一军,「语重心长」地教育爸爸,有理有据,先是用动画片上的例子来说明该如何批评孩子:

接着再用现实中的实例来说明:打孩子、骂孩子,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笨。

直言父母训娃应该有文化:

你都已经读过书了,读过小学初高中大学了,我才刚上小学!

你还不会用好的句子、名句、用古诗词来骂人吗?

为什么总是用那些粗话啊,什么什么的来骂人呢?

你还说我背的古诗少,我都可以用古诗来说服别人。

你呢?只会嗷嗷喊。

小女孩从头到尾,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网友们直言:家长被训得明明白白!

瞧,连娃都懂得,吼娃不是谁的音量大谁就赢,吼的姿势不对,用词不精准,方法没效果,还不如不吼。

那究竟该用什么样的姿势去吼娃,才能让娃真的心服口服呢?

1、对事不对人,不贴标签

心理学家海姆 · 吉诺特说——孩子依靠父母来告诉他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生气时,常常会口不择言地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自私」「胆小」「捣蛋」……

当我们怒火的平息时,这些标签并不会消失,而会像一道伤痕一样,牢牢地刻在了孩子心里,让他对自己的认知停留在这些负面印象上。

所以,释放愤怒的方式是针对事件,如实描述孩子的行为、后果以及自己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是问题所在,而不是他自己本身。

2、不记仇,不较劲,不翻旧账

当孩子生病了,妈妈却还在训斥:

让你穿外套你不要,让你别玩冷水你不听,现在着凉发烧了吧。

每次都是说不听,活该受罪!

这种话在孩子耳中颇有「幸灾乐祸」的味道,他只会看到责备和训斥,却无法感受到发火背后的爱。

没有人喜欢被揭短 ,「翻旧账」只能让矛盾激化,使彼此忽略眼前的问题,钻进牛角尖里进行无益的博弈。

所以,一码归一码,过去了就不再提,只针对当下的问题进行谈话。

3、分清场合,保护孩子的面子

有时孩子不一定是真的有意和你对着干,只是自尊心作怪,尤其在人多的场合,被当众训斥,觉得面子上挂不住,所以才会变本加厉地和你对着干。

当事态即将失控前,我们可以带孩子离开现场,或者换一个安静的空间,面对面的进行单独谈话。

既能保护孩子的面子,也能避免自己因为在众目睽睽下难堪而做出更偏激的举动。

四、 科学吼娃第三式——吼娃要有策略

吼娃的目的不是发泄,而是指导孩子。

所以,有效地教会孩子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1、表达愤怒

  • 描述感受:

我很生气。

我觉得现场一团糟。

  • 讲述事实:

因为你刚才推倒了弟弟。

你把沐浴露倒了一地。

  • 提出办法:

这会让弟弟受到惊吓,我希望你能扶他起来,并且不再做同样的动作。

这样容易摔倒,我希望你可以跟我一起收拾。

沟通的时候,多用「我」开头,少用「你」指责。

这里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总结:

我的感受是 A,因为你做了 B,所以,请你做 C。

它能帮助你识别自己的感受,找到自己的需求,也能帮你理解孩子的处境。

2、正向引导

有时孩子「不听话」,只是因为他真的没听懂你说的话。

你最好听话点。

你必须遵守规矩。

你可不可以别闹了。

这些不明确的宽泛指示,都是无效提醒。

指导孩子时,需要给出明确的、孩子能理解的指示,比如:

我现在有点累,想要躺一会,你可以自己在客厅玩玩具或者看绘本。

我希望待会你能把拿出来的玩具放回箱子里。

图书馆是大家看书的地方,我们需要降低音量。

一次只给一个指令,确保你的孩子能理解你所说的话,知道该如何做,或者给孩子做出一个正确的示范。

3、事后解释

当父母大吼大叫时,最让孩子害怕的是什么?

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

所以,当怒气过去事情翻篇后,别忘了和孩子修复关系。

  • 真诚地向孩子解释——妈妈情绪不好,没有控制住。
  • 给他一个拥抱——虽然刚才批评了你,但妈妈还是一样的爱你。
  • 复盘事件,理性分析——我刚才担心迟到,所以忍不住发脾气,我们明天提前十分钟起床,争取更多的时间吃早餐吧。

及时解释,能将吼叫的伤害降到最低,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问题。

吼孩子从来不是目的,当我们实在没有忍住情绪吼了孩子时,也该注意方法和策略。

说了这么多,相信你一定掌握了跟娃的沟通之道。

喜欢我们的文章记得点赞、转发和收藏
有什么想说想问的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小果君将及时为您回复解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