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下面這種情況:

看書特容易走神,看着看着就刷起了朋友圈。而有些人看書卻津津有味,一看幾小時。

他們的大腦是經過改造了嗎?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學生時代各方面都“笨笨”的,後來卻越來越優秀,越來越有智慧,幹啥啥好。

他們是去換腦了嗎?

衆所周知,人類行爲的“指揮官”是大腦。人跟人的區別,其實就是大腦的區別。一個人是否有優秀的潛質,關鍵也在大腦。

那麼這些優秀的人,大腦有什麼不一樣呢?

我們先來簡單看一看大腦:腦中真正創造活動的細胞是神經元(記住這個詞,後面會出現很多次),我們的大腦有860億到1000億左右的神經元,它們是在大腦中傳播信號的細胞。

(這些圓圓的就是神經元細胞啦)

一個好消息是:每個人神經元的數量都差不多。我們都是從嬰兒階段開啓生命,除去遺傳因素微弱的影響,嬰兒的大腦幾乎是相同的,都是亟待發育的腦部胚胎,相似度極高。

也就是說我們和愛因斯坦、比爾蓋茨、馬雲剛出生時的大腦都是差不多的,而最終的每個人的發展程度卻參差不齊。

原來一個人優秀與否並不是由神經元細胞的數目決定的,而是與神經元和神經元之間聯結的密度相關。

科學家也已經通過實驗證實:優秀的人與普通的人,大腦生理結構存在顯著差異,這其中很明顯的就是神經元之間聯結的密度。那些優秀的人,大腦中神經元之間聯結的密度明顯強好幾個等級。

雖然腦神經元的數量有限,但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聯結卻可以很多很多。神經元的聯結是人類認知的重要生理基礎,聯結越多越穩固,人就越聰明。

(神經元之間密密麻麻的聯結)

更大的好消息是:大腦終生都可以建立新的聯結!這也是所謂“逆襲”能產生的原因。

翻一翻新聞就能發現,大器晚成,七、八十歲高齡依然能事業有成的並非少數。

傳化集團的創始人徐傳化,52歲開始創業,連續多年蟬聯浙江蕭山首富。

92歲的馬哈蒂爾,2018年贏得馬來西亞大選,成爲全球最老的首相。

著名作家姜淑梅大半輩子是文盲,60歲學認字,74歲就出書。

(姜淑梅在家裏寫作)

既然大腦終生都可以建立新的聯結,聯結的密度對大腦這麼重要,那怎麼樣才能建立更多的聯結呢?

根據你的用腦方式,神經元之間的聯結每時每刻都在改變,都在不斷被創建、修改或者刪除。無論你做什麼,你都在不斷改變大腦,或變強或變弱。

而想要增加神經元之間的聯結密度,唯一方法就是學習。

《刻意練習》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經過大量的研究和實驗證明,天才們的能力並非生而有之,學習可以使我們掌握以前從未擁有的技能。

學習的方法有很多種:老師傳授、高人指點等等。這些學習方法曾是學生時代的主流,但絕不是人生路上的主要方法。缺點顯而易見:效率太低、成本太高、不能隨時隨地進行......

最高效的學習方法,有且只有閱讀。大量的、高質量的閱讀,是增加大腦神經元之間聯結密度的最便捷途徑。

因爲閱讀是一件需要視覺、語言、注意力、記憶力、感覺腦甚至運動腦等各個腦區通力合作纔能有效完成的腦力活動。通過閱讀,神經元細胞之間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繫。閱讀得越多,神經元之間聯結的密度就會更大。

神經元

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把被試者分爲兩組,一組持續閱讀,一組則不閱讀。

實驗數據表明:在九天的實驗期間,持續閱讀者的大腦中負責語言處理、故事理解以及與感覺、運動系統相關幾個腦區的神經元聯結都明顯增強,而且閱讀完成後,就算後面五天沒有繼續閱讀,這種增強仍然可見。

新的神經可塑性證據也表明,閱讀還可以將不需要的舊聯接丟掉,以此更新我們的大腦。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在閱讀的加持下會越來越牛。

那麼問題又來了,讀什麼纔算是閱讀?今日頭條、公衆號文章的那種,算嗎?

大多數社交媒體上的文章屬於輕閱讀、淺閱讀,是大腦的“垃圾食品”,它們迎合大衆的的胃口,輕鬆簡單,有趣有吸引力。

身體的養料是食物,而大腦的養料則是信息。如果長期給大腦餵食“垃圾食品”,大腦就會變得越來越“畸形”。

久而久之,大腦就只能消化這類高刺激、快反饋、低信息量的東西,再進入平淡的、慢反饋的、深入的閱讀時,大腦就很容易睏倦、煩躁、分心。

從進化論的角度很容易理解:人腦是身體中最消耗能量的器官,它僅佔體重的2%,耗氧量卻佔了25%。

在食物緊缺的原始社會,大腦就會演化出一種“節能機制”,能不動腦就不動腦,以最大程度保存體力。一旦開始進入深入思考,大腦就會立刻發出“警告”,人就會變得焦慮、無聊、煩躁,更容易轉移注意力。

而如果大腦長期只消化這種高刺激、快反饋、低營養的信息,“警告的閾值就會越來越低”,一點點需要用腦的場景就會讓你轉移注意力。長期發展下去,大腦神經元之間聯結的密度就會越來越小,從此陷入惡性循環。大腦變得越來越懶,人就會越來越平庸。

書籍,尤其是經過歲月淘洗的經典書籍,它們是大腦發育的最佳養料。

滋養了世世代代的經典書籍,是社交媒體上的文章所不可比擬的。

日本腦科學家、《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教我的讀書法》的作者茂木健一郎也在他的書中闡釋了閱讀對大腦的好處。只有閱讀好書,纔能有效增加神經元之間聯結的密度,真正做到塑造大腦,從而叩開優秀的大門。

總結一下,一個人優秀與否取決於大腦,大腦中神經元之間聯結的密度越大,人就會越優秀。而要增加神經元之間聯結的密度,最便捷的方法莫過於閱讀,尤其是閱讀經過世代人驗證的經典書籍。

在風靡全球的《使女的故事》中,作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說:“對人最大的奴役,莫過於禁止閱讀。”

阿根廷著名作家博爾赫斯說:“上天給了我浩瀚的書海,和一雙看不見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能閱讀是幸福的,能讀好書是幸運的。

藏書館用一年的時間,挑選了幾百本經過歲月淘洗,依然能綻放光彩的經典書籍,讓我們一起用閱讀,讓我們變得越來越聰明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