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做“大先生”,是人心所向,时代所唤

“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一席话,温暖了无数教师的心房,对尊师重教发出了深情号召,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提供了重要遵循。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育是什么样子,明天就是什么样子。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师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职业。对教育最大的支持,对教师最好的礼物,莫过于尊师重教。我们欣喜地看到,每到教师节,世人最真诚的祝福送给广大教师,而相关部门也积极表彰“最美教师”,全社会都在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在第34个教师节当日,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本身就是一个尊师重教的鲜明讯号。从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的大局出发,让人民教师这个职业更加光荣,也让关心孩子成长和民族未来的人们倍感欣慰、深受鼓舞。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寸丹心铸民魂。”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走访学校、深入校园,细致聆听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期盼,深刻阐释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见解,明确提出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标准,作出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的重要要求,在全社会营造起呼唤好老师、培养好老师、支持好老师的浓厚氛围。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尊师重教是国家之所望,人心之所向,时代之所唤。师者有尊严,教育才有底气;师道成风尚,国家才有未来。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社会“为学莫重于尊师”,教育便能释放出通达个体梦想、支撑国家富强的伟力。

然而,不能仅限于在教师节这一天礼赞教师、讴歌教育,更要把切切实实的制度温暖和实际行动,付诸教育事业的“每一公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营造重学习、重教育的文明风尚,方能让教育事业如沐春风;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方能让辛勤园丁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在政策和待遇上给乡村教育更多倾斜,乡村教师才能安心扎根农村,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

“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要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全方位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广大教师一定会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进入新时代,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礼赞老师,在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上下功夫,做广大教师的挚友、诤友、贴心朋友,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多鼓励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让教师在岗位上有着更多的幸福感。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是千千万万个学子“追梦”的引路人,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广大教师应不辱使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做新时代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文/乐兵)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齐鲁网立场,仅供参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