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贞能政变成功,当上皇帝,与手握重兵的杨师厚支持不无关系。杨师厚是颍州斤沟人,“少事河阳李罕之······师厚在晋,无所知名,后以罪奔于梁”。杨师厚原先在李罕之麾下没有得到重用,投奔朱温之后,先为忠武军牙将,积功至检校右仆射,表授曹州刺史。

杨师厚为朱温立国扫清了障碍。自投奔朱温至朱梁建国,杨师厚率兵屡败各地强藩,由其独立指挥打败了当时的名将李茂贞、王师范、赵匡凝等。天复三年(903年)的岐下之战,李茂贞大败。天复四年(904年),朱温授予杨师厚诸军行营马步都指挥使之职。

在之后的征东战役中,杨师厚三战青州,平卢节度使王师范“不复敢战”,“乃请降”。天祐二年(905年),杨师厚与名将赵匡凝在襄阳大战,“匡凝以兵数万逆战,大为师厚所败。匡凝乃燔其舟,单舸急棹,沿汉而遁于金陵。后卒于淮南。”

在朱温立国前,杨师厚所败之师均属地方强藩之师,可那些领军大将多被打得落花流水,各个割据地之将帅闻之丧胆。此后,朱温任命杨师厚为襄州节度使,将一大半主力交给他经营襄州。

朱温麾下大将,为他打下一半江山,却是朱梁王朝覆灭的罪魁祸首

杨师厚是猛将

朱温称帝后,杨师厚被加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开平二年(908年),朱温又以杨师厚兼潞州行营都招讨使。开平五年(911年),杨师厚打赢枣强之战,为朱温夺得河北之地。

在朱梁王朝立国之前,杨师厚忠于朱温,为他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朱梁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朱梁的天下有一半是杨师厚率军打下的。枣强之战后,杨师厚被授镇、定诸军招讨使,屯魏州(今河北大名)。成德镇王镕联合李存勖“侵魏之北鄙”,杨师厚“率军至唐店”,大破敌军,“斩首五千级,擒其都将三十余人”。

朱友珪篡位之后,杨师厚实力的存在对他脆弱的皇权是个很大威胁,于是“诏师厚赴阙”。杨师厚亲率“精甲万人至洛阳”,扎营于城外,“自以十余人入谒”。雄兵万人就在城外,朱友珪不敢动杨师厚,只好“厚礼而遣之”。

朱温麾下大将,为他打下一半江山,却是朱梁王朝覆灭的罪魁祸首

朱友珪

为了稳定局势,朱友珪任命杨师厚为魏博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兼侍中、检校侍中。魏博是天下雄镇,也是唐末五代中梁晋争霸格局中的一个战略要地,杨师厚镇守于此,身负重大责任。杨师厚为朱梁王朝训练了一支强悍军队,在朱温检阅的时候,就见“铁马步甲十万,广亘十数里陈焉。 士卒之雄锐,部队之严肃,旌旗之杂遝,戈甲之照耀,屹若山岳,势动天地”。

在开平五年(911年)的柏乡之战中,朱温损失惨重,“龙骧、神威、神捷诸军,杀戮殆尽”,朱温主力几乎全军覆没。河北的形势也发生重大变化,王鎔、王处直全面倒向李存勖,朱梁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在这种情况下,杨师厚军队的地位和作用便更加重要。

朱友贞发动政变,坐镇魏州的杨师厚予以了支持。所以,朱友贞即位之后,“首封师厚为邺王,加检校太师、中书令”,朝廷大事也是“事无巨细,必先谋于师厚”。杨师厚是朱梁王朝的柱石,“委以重兵剧镇,他莫能及”,位高权重非常人所及。

朱温麾下大将,为他打下一半江山,却是朱梁王朝覆灭的罪魁祸首

朱温

虽然杨师厚没有走上“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的道路,但是晚年同样是“矜功恃众,骤萌不轨之意”,甚至挪用魏州财赋,设立一支数千人的私军,号为“银枪效节军”,“皆选摘骁锐”,很像晚唐藩镇牙兵的样子。当然,这支军队也是朱梁政权抵御李存勖进攻的劲旅。

乾化五年(915)三月,杨师厚于镇州(今河北正定)病逝。朱友贞追赠其为太师。无论是朱友珪,还是朱友贞,他们对杨师厚的倚重和礼遇,多少都有点迫于无奈,而对于魏州强大军事实力,都是如芒在背。

在明面上,朱友贞对杨师厚之死表现出了极大的哀悼,追赠为太师,并废朝三日。但是,朱友贞下一步做的却是将杨师厚集团地盘魏州一分为二,削弱其势力。朱友贞想“割相、卫、澶三州别为一镇,以德伦为魏博节度使,以张筠为相州节度使”,这样的削藩设想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魏州这就错了,没想到招来大祸。

朱温麾下大将,为他打下一半江山,却是朱梁王朝覆灭的罪魁祸首

河朔三镇

三月二十九日夜,魏博军人发动兵变,将贺德伦囚禁于牙署,“三军大掠”。乱兵之中,以张彦最为凶暴,“为乱军之首”,在他的带领下,乱军逼迫贺德伦上表请后梁朝廷恢复魏博藩镇旧有版图,但被朱友贞拒绝。

于是乎,张彦挟持贺德伦投靠李存勖集团。李存勖命晋军马步副总管李存审自赵州率军至于临清,而他自己则挥师自晋阳东下,与李存审回合。贺德伦派麾下从事司空颋前去谒见李存勖,并“密启张彦狂勃之状”。

李存勖是聪明人,他知道张彦等骄兵悍将,今日能胁迫主帅投降晋军,日后为了利益也能背叛河东李氏。张彦等人前去拜见李存勖的时候,也是做了防备,“以银枪效节五百人从,皆被甲持兵以自卫”,但是这点人在李存勖大军面前还是没有什么意义。李存勖登上城楼,对张彦等人说:

汝等在城,滥杀平人,夺其妻女,数日以来,迎诉者甚众,当斩汝等,以谢邺人。

朱温麾下大将,为他打下一半江山,却是朱梁王朝覆灭的罪魁祸首

李存勖

很显然,李存勖也不喜欢这帮悍兵,杀了他们还能收买魏州百姓人心。李存勖“遽令斩彦及同恶者七人”,斩杀为首几人之后,其余乱兵全部畏服,李存勖又“亲加慰抚而退”。第二天,李存勖“轻裘缓策而进”,还大胆地将杨师厚生前所练的“银枪效节军”收编为近军,号为“帐前银枪军”。

六月庚寅朔,李存勖进入魏州城,贺德伦献上魏博节度使符印,请李存勖兼领魏州。李存勖不战而夺取魏博,可以说已经取得了消灭后梁政权的绝对优势,正如王夫之所言,“汴晋雌雄之势,决于河北······河北归汴,则扼晋之吭;河北归晋,则压汴之脊”。

朱梁王朝末年所倚重的杨师厚集团武力“银枪效节军”,也被李存勖收入帐下,成为其灭梁先锋,“庄宗之克梁也,以魏州牙兵之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吊诡,《旧五代史》中说“宗社覆灭,由师厚兆之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