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改革開放40年 | 那些在浦東奮鬥的年輕人

導讀 

伴隨着浦東新區屢創經濟奇蹟的現代化發展歷程,“新浦東人”逐漸成爲這座城市的主角。他們正以“創新者”的姿態,與這座年輕的城市一同按下“快進鍵”。

1990年,上海浦東新區成立元年。

開發開放28年,陸家嘴從一片灘塗加棚戶區格局,變成了高樓林立、高端百貨聚集的“金融城”;老舊破敗的上海船廠,變成了文化、時尚聚集地,有購物廣場、全球現代化的劇院以及360度觀景大豪宅;主要功能是“種地”的張江,成了世界500強醫藥健康企業聚集的“中國藥谷”……

28年來,從狹窄的里弄到黃浦江畔林立的高樓,再到跨越杭州灣的東海大橋,我們正遇見一個越來越好的上海浦東。

伴隨着浦東新區屢創經濟奇蹟的現代化發展歷程,“新浦東人”逐漸成爲這座城市的主角。相比於前輩近乎“拓荒者”的角色,“新浦東人”恪守奮鬥之道的同時,更爲自信、樂觀、包容。城市在滋養他們,而他們則賦予城市新的內涵。

晚上8點後的浦東

-1-

33歲的戴漢寧是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的一名正教授。幾個月前,他剛剛通過人才引進政策落戶上海,如今住在學校內的宿舍樓裏。

“未來,量子科技的研究肯定都在上海進行,我就留在上海了。”戴漢寧告訴記者,量子技術國外比中國起步早了約30年,如今在上海,即便是建設一個自己的相關亞專業實驗室,都需要研究人員“從頭來過”,而研究人員則大多是青年學者。

8月30日,位於上海浦東臨港軟件園的一家數據技術公司的青年員工,其中年齡最大的26歲。

僅以戴漢寧目前參與的超冷鋰鏑原子實驗室爲例,該實驗室的8名研究人員年齡均在40歲以下,均已在上海落戶,“實驗室到哪裏,我們人就到哪裏。上海生活方便,科研院所也多,適合做研究。”

據悉,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等與量子技術研究密切相關的兩個重要科研院所都已落定在上海,且上海是量子通信京滬幹線的重要實施地。

-2-

海歸博士後彭超現在是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中心(上海)蛋白質實驗室質譜系統負責人,他告訴記者,現在質譜系統一週會收到世界各地寄來的約200個樣品,每一件樣品每一小時都能產生海量的數據,實驗室要根據樣品提供者的需求,實驗並蒐集其中有用的數據以幫助科學家們進行下一步研究。

“很多機構的實驗室並沒有專人做質譜實驗、分析,我們的7人團隊,能爲很多機構專業快速地‘代勞’質譜分析。”彭超說,質檢、食藥監、公安等部門對質譜分析需求極大,此外質譜分析還可以檢測空氣污染、尿液小分子超標、疾病蛋白質表達等關鍵問題,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大。

某製藥公司總經理、德國籍的周虹女士,全國第一位經自貿試驗區管委會推薦,獲得“中國綠卡”的海外人才。

彭超也是一個新浦東人,2013年他從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後畢業回國,首選的工作落腳點就在上海張江,“剛來時,張江到了晚上8點以後就一片昏暗了,現在有很多可以去的商場、飯店。”

-3-

曹恆畢業於清華大學,曾在美國卡梅隆公司和IBM研究院工作。2016年,她放棄百萬年薪,決定辭職創業。

“一輩子在大企業幹了那麼多年,做過技術、也帶過團隊,不甘心就這麼一直在大公司幹下去。”曹恆離開了IBM的大辦公室,與幾個朋友一起入駐到張江國際創新港的創業孵化器裏。花了很少的錢,租了幾個工位,開始在區塊鏈領域創業。

上海浦東臨港科技城,某航空公司副總王仕國在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水陸兩棲小飛機前。

“有沒有大辦公室不重要,重要的是辦事效率高。”曹恆現在開會,只能借用公用的小會議室,但卻心裏很樂呵,“是在做自己的事兒,不覺得苦,大家在一起很開心。”

曹恆現在常常和創新港裏的90後創業者在一起,感覺自己整個人都年輕了很多。“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落戶張江,感覺這是一片充滿希望的土地。”曹恆說,以創新港的地下車位爲例,剛來創業那會兒,地下車位幾乎每天都沒啥車;但如今,每天早上“進港”車位都要找半天,“大家都一樣,想在這裏創辦屬於自己的有影響力的企業。”

-4-

江磊是張江衆多畢業於MIT的年輕人之一,在創辦自己的軼諾藥業以前,他曾在諾華製藥擔任高管。如今,他在張江擁有一塊小小的辦公場所,一個小小的實驗室,專門從事抗腫瘤藥物的前端研發。

他的公司只有28個人,都是80後、90後青年人,其中60%碩士,40%博士。他告訴記者,自己從美國來滬創業已經9年,看着張江從最初的“地鐵站+博雅酒店”成長到現在“夜裏12點還有酒吧開着”的狀態。

海浦東楊家渡渡口附近,來自江蘇宿遷的25歲房產中介丁元。

他最喜歡張江政府部門的辦事效率,“我樓上就是上海食藥監設立的一個辦事機構,平時遇到困難,一個電話,張江管委會就會幫忙。”他從沒見過張江管委會推脫過什麼責任,員工落戶、人才公寓租借都可以找管委會。

“做新藥研發最主要的是效率高,效率就是產品的生命。”江磊介紹,在生物醫藥領域創業,上海張江是首選,這裏產業集聚、政府服務高效、人才集聚,“大中小企業都在張江,復旦、藥物所也在張江,無論招應屆生、還是有經驗的社會人才,都能在這裏用最快速度找到。”

-5-

上海海事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輔導員姚均東是一個“新臨港人”。他在臨港讀完了本碩,如今又留在臨港當起了老師,算起了,他已經在臨港這個距離上海市中心超過70公里的地方待了9年。

他至今仍記得第一天到海事大學報到是的情形。母親陪着他一起去滴水湖附近辦銀行卡,辦完卡,兩人望着遠處學校上空飄揚的氣球,決定步行回校,“公交車等了半個多小時沒來,也沒有出租,那就走吧。”這一走,整整走了兩個小時,把臨港的“荒涼”看了個透,“小時候語文課文有《東方明珠》,我覺得上海可好了,當時心裏哇涼哇涼的,感覺上海怎麼還不如江蘇徐州。”

8月29日,上海浦東國際人才城,來自臺灣的郭先生(左二)正在諮詢辦理工作居住證的相關事宜。

9年後,臨港有了臨港天地,滴水湖畔有各種水上運動可以參加,臨港的房子房型正氣、大氣,得房率高,空氣乾淨,“比起市區,更加宜居。”

看到北方的空氣PM2.5指數報表,姚均東在臨港歡快地發起了朋友圈。他把臨港的空氣指數截屏,配文,“感覺快要醉氧了。”

-6-

陸家嘴市新居民區“公益小屋”裏,吳旻傑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先把小區裏行動不便的老人的衣服放入洗衣機清洗乾淨是當天的第一項工作。

坐落於繁華的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市新居民區現有60歲以上老人1390人,佔居民戶籍人口的37.6%,是典型的老齡化社區。

23歲的吳旻傑是“公益小屋”區域督導。這一項目是爲社區居民提供就近便利的日常需求所設立。十幾平米的空間裏服務項目衆多,二手物品閒置區、愛心超市、愛心洗衣機、火車票自動售取機等方便居民隨時使用,居民還可以在這裏買到福利彩票,享受租借旅行箱、照片掃描儀等貼心服務。

8月31日,上海浦東碧雲國際社區,布魯和伊拉里亞夫婦騎着電動滑板車準備接孩子放學。據介紹,這個社區外籍人士家庭佔90%左右。

吳旻傑的日常工作多是瑣碎小事,譬如教老年居民發微信朋友圈、使用手機淘寶、聯繫開鎖服務、蔬菜預訂等等,常常忙到晚上八點半下班時間。然而在他看來,“這是一份很有成就感的工作,我的父母年齡很大,將心比心,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呵護和照顧”。

-7-

落戶上海曾是王偉遙不可及的夢想。來到浦東的第六個年頭,2018年5月,經他所在的公司推薦,符合各項落戶指標的王偉終於在32歲這年夢想成真。

王偉的頭銜是歡樂互娛公司項目經理。別小看這家遊戲研發運營商,作爲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已在新三板掛牌上市,並榮獲2018年度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業。流水過億的龍之谷、街機三國等熱門遊戲正誕生於王偉和同事們手中。

8月28日,上海浦東企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爲前來辦理業務的女士解答疑問。該企業服務中心能實現區級327項企業辦事事項全覆蓋。

這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團隊。公司280人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佔70%,有十幾名和王偉一樣的年輕人通過引才落戶模式紮根浦東。王偉坦言,有了戶口,便多了一分安定感。

-8-

2017年,上海紐約大學首屆本科生、來自美國的泰勒·保羅·羅瑞克,經申請後獲得全國首張本科學歷外國留學生工作許可證。在浦東新區區委書記翁祖亮看來,這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背後體現的是整個改革理念和引才方式的巨大變化。

多年來,這裏的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持續創新:全國首個海外人才局、全國首家“人才基地聯盟”等在這裏誕生,2018年4月,浦東人才發展“35條”出臺,試點8項人才制度,政府以甘當“店小二”的姿態着力加強和改進人才服務。

一位在國外的留學生曾不無感慨地說,當年申請出國時曾在上海的美國領事館門口排着長隊等簽證,而今要回浦東工作創業,沒想到也要在國外排着長隊等待與來訪的浦東官員談話的機會。

“浦東就是要讓各類人才都能在這裏很幸福地工作和生活,這就是我們思考的着眼點。”翁祖亮堅信,“人才迸發出的能量是無窮的”。

1865年12月18日,上海浦西的南京路正式點燃煤氣燈,燈光第一次照亮了中國城市漆黑的街道,當時報紙記載“租界中地火如林,夜遊無須秉燭”;153年後的今天,上海浦東走上了世界舞臺,沒有租界、夜景完美,還有一羣在夜色中與城市同呼吸、共命運的年輕人。

人才紅利正在反哺浦東這座新城。數據顯示,28年來,浦東新區的人才率從1990年的4.6%躍升至2017年的47.2%,與此相應,經濟總量從1990年的60億元躍升到2017年的9651億元,年均增長15.1%,占上海市經濟總量的比重由約1/12提升到近1/3。

他們正以“創新者”的姿態,

與這座年輕的城市一同按下“快進鍵”。

一起來感受浦東用“第一”

寫就的改革開放傳奇↓↓↓

來源:共青團中央(ID:gqtzy2014)、中國青年報(ID:zqbcyol)

更多精彩內容

穿越了吧?這位“00後”工科新生開學典禮上的發言刷爆朋友圈!

編輯 | 王一然

校審 | 張璇

責任編輯 | 梁斐斐 全湛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