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羣雄四起,戰火紛爭不斷,最終促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很多人都是在影視《三國演義》中瞭解到三國時期的歷史的,所以,對蜀國的將領最爲了解,例如:劉備關於、張飛、趙雲、諸葛亮等,今天我們來說說趙雲,趙雲令我們最爲深刻的戰績就是長坂坡之戰中的七進七出,同時也救下了劉備的兒子劉嬋,爲此,劉備對趙雲更加的信任。

劉備臨終前給了趙雲一特權,趙雲聽不懂,諸葛亮聽懂了卻不敢講

我們一直以來都非常的爲常勝將軍趙雲鳴不平。因爲他武藝高強又驍勇善戰,但是始終不受劉備的重用。其實趙雲的能力劉備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在臨終前他曾經給了趙雲一項特權,但是趙雲卻沒有聽懂,而諸葛亮雖然聽懂了,卻不敢說出來。

劉備卻只給了趙雲一個鎮軍將軍的職務,這個職務不高不低,但是沒有什麼權力。說白了,就是劉備的“保鏢”一職。趙雲也因此,沒有參加過什麼大型的戰爭,沒有立功的機會,沒有得到重用。

很多人以爲劉備託孤只是向諸葛亮託孤了,其實不然,劉備不僅向諸葛亮託孤了,還向趙雲託孤了。可見趙雲在劉備心中的分量,一點都不亞於諸葛亮。劉備這樣對趙雲說:“朕與你患難中相逢,不曾想今日將要在此地離別,你念及和我的故交,一定要看好我的孩子(劉禪),不要辜負了我的遺言。”趙雲聽聞,悲泣而跪拜,說道:“臣願意效犬馬之勞!”

這一段是在《三國演義》中出現的,雖然正史中沒有出現這樣的橋段。但是既然演義會這樣寫,就代表這裏面必然是有一些獨特的原因的。

劉備臨終前給了趙雲一特權,趙雲聽不懂,諸葛亮聽懂了卻不敢講


其二,趙雲自身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將軍,不僅如此,他對蜀漢還是有大恩的,是劉禪的救命恩人也是劉備的貼身保鏢。這樣的人物,劉備按道理是不可能忽視的,正史中雖然沒有記載,但是並不排除說了的可能性。後人猜來猜去,各種說法都有,所以羅貫中會選擇一個比較合理的說法,於是就有了“託孤趙雲”的橋段了。

那麼回到故事本身,劉備對趙雲說的託孤之言的重點是:“你是我的兄弟,也是劉禪的救命恩人,我死後,你千萬記着保護好劉禪!”這句話裏面的信息量還是比較多的,值得琢磨一下。可以說比劉備給諸葛亮說的那句“君可自取”,信息量還要多一點。

劉備臨終前給了趙雲一特權,趙雲聽不懂,諸葛亮聽懂了卻不敢講


保護劉禪,就是一項特殊的權力。因爲在劉備看來,這句話可以說是交給了趙雲生殺奪舍的權力了,讓趙雲成爲劉禪的親信。而與此同時,他卻對諸葛亮說過一句“君可自取”,可見他已經打算把整個蜀國交給諸葛亮了,至少表面上有這樣的意願了。因爲他深知自己死後,將無人能夠制衡諸葛亮,即使是他的兒子劉禪也不行。若劉禪和諸葛亮在某一天不得不走向對裏面的話,劉備希望趙雲是向着劉禪的。

劉備臨終前給了趙雲一特權,趙雲聽不懂,諸葛亮聽懂了卻不敢講


若諸葛亮和劉禪自身並沒有矛盾的話,趙雲就不必干預諸葛亮的政策。但是一旦劉禪有生命危險,那麼趙雲可以名正言順的實行自己的職責,可以說是劉備留給劉禪的最後一張底牌了。算上不會背叛他的關羽和張飛等後人,劉備給劉禪留下了很多保護措施,就是爲了制衡諸葛亮。

而趙雲當時悲從中來,只說了一句:“願效犬馬之勞!”這句話就表明趙雲只是爲了單純的服從劉備的想法,而並沒有想到深層次的制衡諸葛亮和保護劉禪的層面上。也就是說,趙雲並沒有把自己安排在和諸葛亮制衡的位置上,他還是隻想着當一個臣子。

劉備臨終前給了趙雲一特權,趙雲聽不懂,諸葛亮聽懂了卻不敢講


諸葛亮當時也在場,必然是聽懂了這句話,但是他不敢說。因爲在劉備說“君可自取”的時候,他心裏已經知道自己的道路了。若他說破這個道理,可能會把自己置身危險的境地,也可能會讓劉備一片苦心辜負。

相關文章